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的高效在于教师、教材、学生相互作用的完美。基于学校构建“三备两研一效”实施策略体系,“聚焦核心素养,做有高度的教育”教学思想,在“备、上、批、辅、考、跟”六字教学方针指导下,紧跟教学改革步伐,践行开拓创新理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切实引导教师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规律,钻研教材教法,高二年级于2023年10月16号组织“菁华杯”公开示范课展示活动。
一、教师简介
本次历史课做课教师是高二历史组王爽老师。王爽老师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从教十年,参加过多次教研活动,取得较好成绩。
二、课程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讲授法、问答法与任务引领、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模式,由于本课信息量大,内容较新,以讲授法为主,教师能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同时辅以问答法和合作探究的手段,给出设问和任务,分组讨论合作并共同给出结论,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并共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课标要求: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2. 能通过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结合得出海贝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这一结论。(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3. 能通过史料分析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和币制改革的作用。(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 知道中国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中国货币发展源远流长,货币文化丰富多彩,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认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新的经济秩序正在重构,中国应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特别是其中有关人民币的发行与使用的内容。
2 .教学难点:货币演变的推动因素。
导入新课
《诗经.卫风》里面收录了一首题为《氓》的民歌,开始的部分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中的“布”有人认为指的是“布币”,即先秦时期铸造的一种铲形铜币。它反映了当时贸易中使用铜铸币的情况。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诗经》导入,调动兴趣,并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新课讲授
任务一:为什么会产生货币——探寻货币产生缘由
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什么是货币?货币诞生的根源是什么?
任务二: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中国各时期的货币。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从古至今货币是怎样演变的,其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任务三:是什么推动货币演变——探寻货币演变动因
①根据文献材料,根据材料分析纸币诞生的原因。根据图文理解元朝滥印纸币导致财政崩溃。
认识到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反映;纸币的流通量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无节制的乱发,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②出示图文材料展示明清白银成为法定货币,纸币发展进入低谷期,并联系所学世界史知识,白银货币化离不开新航路的开辟,将其放在世界史观的角度下分析。
*问题设计:宋元到明朝,纸币盛极一时,在古代世界是首屈一指的,比起西方国家最早的纸币——英格兰银行券,领先了六百多年。但是纸币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延续下去,而是中断了,原因何在?
③出示图文资料展示纸币在民国以后再度焕发生机。
法币和金圆券因大量滥发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人民币的发行稳定了货币秩序,可以看出,只有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生活便利的纸币,而不是为了掠夺人民财富的纸币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
设计理念:观察解读图文材料,分析文献史料,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提高概括分析问题能力。
任务四:观史明得失——探讨历史上货币发行的得与失
通过近代币制改革的失败和现代人民币的稳定对比得出货币制度是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手段,货币的发行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设计意图:了解人民币背后的国家治理理念,形成家国情怀观念。
三、同组评课
组长评课:
在这次高二历史的公开课中,王爽老师讲授了《货币的演变》这一主题。我将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1.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历史演变,比较不同货币形态的优缺点,以及探究货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王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展开,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2.教学内容充实
王爽老师选取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利用货币发展的动态图,逐渐深入到最早的实物货币,再拓展至现代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这一系列的内容安排使学生全面了解了货币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学习了关于货币的基础知识。
3.教学方法多样
在课堂上,王爽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问答、讨论和展示等。这些方法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老师成功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货币的演变。
4.学生参与积极
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他们积极发言、参与讨论和互动,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老师提问关于货币演变的问题时,学生们都能踊跃回答,这说明他们对所学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5.课堂氛围热烈
本节课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老师亲切幽默,使得学生没有压力感。此外,老师还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如讲述货币发展利用动态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
6.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关于货币演变的基础知识,还能运用这些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问题进行分析。例如,学生们能够理解现代金融体系如何从过去的实物货币演变为如今的电子货币形态,也能探讨货币演变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此外,学生们还学会了如何评价不同货币制度的优缺点,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这次高中历史的公开课《货币的演变》教学效果显著。老师明确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热烈的课堂氛围,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受益匪浅。我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货币的历史演变、不同货币形态的优缺点以及货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也为他们今后在经济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评课:
1、从教学设计理念来看,巧妙利用多媒体进行问题式、探究式教学设计,不仅有理论创新,还有实践意义。
2、从教学实践看,巧妙动态图像把中国古代货币依次从海贝到白银呈现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王老师步步为营引导学生探究货币演变规律是什么,使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到新的阶段,且讲学生分析、理解、概括、归纳能力展现出来。通过问题提问,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最优化,也是实现了本课课标要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领导评课
由郭庆林主任对本次高中历史公开课进行评课。《货币的演变》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等方面表现出色。
1.课程内容深度适当,覆盖面广
本节课讲述了货币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体系。通过对货币的起源、职能、形态以及货币制度的发展等方面的深入剖析,使学生对货币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课程难度适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货币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2.课程设计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本节课采用了生动的案例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对货币演变的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教师授课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本节课的教师授课方法灵活多样,采用了丰富的教具和辅助手段,如 PPT 、视频、实物展示等,使货币演变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授课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大量知识。此外,教师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4.教师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板书设计合理
本节课的教师语言表达清晰准确,简明扼要,能够准确传达教学信息,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板书设计合理,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方便学生记录和回顾。此外,教师还能够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本次高中历史公开课《货币的演变》具有深度适当、覆盖面广、课程设计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素质高等优点。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讲解,学生对货币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将继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课后反思
作为刚刚推行的新教材的内容,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难以取舍,想要面面俱到就导致知识点过多,所以教学方法上主要选择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讲授大量系统知识,问答法与合作探究法比重没有太大,学生活动设计教少,这是本课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策划:刘立波 赵天刚
审核:郭丹
指导:郭庆林 李响
撰稿:王爽
摄影:滕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