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宽城区实验小学“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系列活动

宽城区·实验小学
创建于2023-10-17
阅读 85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何所谓诗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心焰不熄,则灯影长明。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为深入研读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加强新课标在语文课堂的具体落实,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小全体语文教师于10月17日开展了“说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系列活动。

  四年组语文教师以《咏蝉》为引,为教师们介绍了一位隐匿于青灯古卷中的博学老者,一位闪烁于星汉银河里的初唐诗人,他一首诗可以封神,一篇文章差点颠覆一个帝国,他少年神童,才华震惊武帝,是中国人认识的第一位诗人,在世之作寥寥,却身居唐代文坛之要位的初唐四杰——骆宾王。

人物生平

  骆宾王(626—684),字观光,唐代大臣、诗人、儒客大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其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在姜雁南老师稔熟于心的介绍下,一位少年重英侠,遨游灞水曲的毓秀少年翩然而来。这位生于长安的热血少年毕生以一缕浩然正气借以自照,将满腔情怀诉诸笔端,为后世留下了咏物诗的不朽之作——《在狱咏蝉》。

诗作赏析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王文君老师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全体语文教师沉浸其间,愈加明晰了此诗于患难中写就的悲戚心境,所谓秋蝉疏引,发声幽息,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与人浑然一体,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哀怨之情,引发了在场教师的强烈共鸣。

板演展示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姜秋文老师紧握汉字书写之笔,紧扣禅意和蝉声,执笔写就了这一千古咏蝉名作,字字传情,字字见心,重兴汉字书写之风。全体语文老师在撇捺舒展间再次领悟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愈加明晰了骆宾王于患难间沉郁深婉的辩白之意,以咏物之态借蝉自况,以物象转化为意象做言志抒怀的意蕴深厚,含不尽之意语言外。

作品赏析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在冮玥老师的讲解下,诗人的这颗诚心也刨开层层禁锢,还其意蕴之所在。恰如其《序》所说:“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宫体艳诗之上。

写法赏析

  《离骚》中讲:“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王鑫老师引经据典,将蝉声与愁思对举,两相映照,以卓文君的《白头吟》“凄凄重凄凄”对举蝉声凄切的悲鸣,以沉郁深婉的情思和工稳端庄的咏蝉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两相映照间下笔自然,由物象转化成了意象,向在座教师阐述咏物非本意,借物抒情才是目的,此诗功力深至,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后世之谜

  他少年神童,垂髫之时便已名动长安;他快意人生,以寥寥之作稳居唐代文坛之要位;他花甲之年,信笔泼墨挥就讨逆之檄文;他兵败扬州,却又为何生死不明,是溺水而亡,还是落发为僧,还是隐匿于名山古刹......在赵明老师慷慨激扬的讲述中,全体语文教师环顾骆宾王的一生,解其患难心志。正所谓物有感而情动,“信高洁”三字森挺,不肯自下,其人亦如是。

  青山行不尽,今又捧诗来。本次分享活动使得实小语文教师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领悟与分享中得以互鉴,以诗词滋养心灵,唤醒了所有教师的诗情与诗心。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实小全体语文教师将开辟愈加多样的古典诗词传承路径,使古典诗词持续绽放魅力,并以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为支撑,以多种方式提炼、展示、阐发中华诗词经典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在继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总策划:张晓红

策    划:杨立梅 王统臻

制    作:宽城区实验小学宣传报道组 冮玥

阅读 85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