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探索中学历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开拓学科视野,进一步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更好地推动我校历史教学的开展,我校历史组三位老师10月11日-14日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3年度学术年会。
郭教授的讲座主要比较了华夏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异同,角度全面,学术性较强。这场讲座中勘正了长期以来受到19世纪时期西欧学者的片面理解。首先,过去中学历史的教学在讲述古希腊这一课时通常会将其自然环境视作孕育早期民主的土壤,从多山少平原、四面环海、海岸线曲折等因素中得出古希腊为海洋文明,并进一步与中国的大河文明作比较,深受黑格尔的史观影响,即中华文明受土壤束缚,因此无创新、进取精神;而古希腊具有冒险、商业精神。认为中国的落后于农耕文明有关,从远古时期的农耕与海洋不同的地理环境就已注定。但郭教授认为,农业也是古希腊的主要生产部门,并运用了充分的论据,证明古希腊也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小国家,主要分布在平原上。而中国与古希腊之间的差别也只是大平原与小平原的差异,而非农耕与海洋的差异。古希腊的手工业、商业也仅是农耕经济的补充。
叶小兵教授则从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的、特征、设计、主题的选定、原则、规划、评价、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并以深圳市某中学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学习的设计为例展示了具体的操作。叶教授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从历史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科融合的新视角进行设计,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历史学习中的贯通与运用,以及复习、拓展、延伸等需要。对这个新到的学习模式,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刘芃教授首先解释了什么是素养,并将素养与能力作了区分,其认为素养是吃的东西,而能力是吃下去后产生的力量。素养是难以考察的事物,要把素养变成具体化、可操作的标准才有考察的可能,即学业质量标准。他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①评价体系;②三大能力群,即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③不同角度,新角度尤其重要,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角度、逻辑出来了,那么素养也出来了。历史写作是历史的最终形式,此写作也并非大文章的写作,而是历史的成文能力,即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
第一场展示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由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的王雪老师进行授课。王雪老师通过三个专题探究,六大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本节课。每一任务都力图解决教学重难点并试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课后点评环节中,黄牧航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在于是否能够落实课标要求和教科书内容。在落实上述要求内容的过程中,可借助情境创设、问题引领、史料研习、信息技术手段。黄教授认为,面对如今教材内容含量大的问题,王雪老师这堂课的设计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处理示范。
教研员冯长运提出一线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基础上要注意几大教学要素。首先是基于教师本人自身性格及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其次是关注和判断学情;再次是关注课标,理解教科书内容;满足以上教学要素后,要进一步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要重点关注教科书资源的使用。另外还要关注史料情境下的问题教学、教学单元主题以及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及纲要和选必教材内容的联系。
第二节展示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由上海七宝中学的杨睿老师进行授课。杨睿老师的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将非常有专业难度的一堂课上成了学生易接受易理解的课。杨睿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关注历史的视角,将赋税制度内容的学习视角分为三个板块,即税种、税率、征收方式,并提供有关“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史料,让学生分别尝试用以上三个视角或其他更多视角去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变”在何处。
上海市教研员朱志浩在点评本课过程中,分享了上海选择性必修的教学情况。首先是贯彻课标要求,课标是纲,教材为本。纲要学习重分析发展趋势,分析时代特征,而选择性必修是对纲要的递进和拓展,也需要重视历史发展的趋势。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贯通性,即要对选必教材内容有所整合。再次是关注本质的辨识与视角意识。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提供解释历史的思路或模型,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得以模仿并逐步迁移。最后是要重视学生的学史方式。可通过设计问题链的方式,让课堂在教师的讲与学生的习之间得以生动活跃高效。
第三节展示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由兰州新区舟曲中学的杨杨老师进行授课。
杨杨老师本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教材中大量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开篇以清明上河图作为分析对象,让学生赏图的同时思考:在汴京这座城市中可能生活着哪些人?他的身份是什么?他如何生存?从教材中找到你的证据。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当时汴京城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读书人、演员、书法家、绘画家等多样身份的人在活动。通过不同人的身份角色进一步分析宋朝农工商、思想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及整体的社会风貌
兰州市教研员李培荣就本课进行了点评,认为本课问题探究到位,课堂互动效果好,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到位。但他同时也对本课提出了建议,即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课标要求,本课对课标所涉及的宋朝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新变化中的“新”没有很好的落实到位,有可进一步思考提升的空间。
以上三位教师虽来自不同省市,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无一不关注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此外,三位老师也均采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落实课标要求,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我们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