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化学习  引领数学新思考——数学组名师优课赏析第五期

🌼 和煦阳光🌼
创建于2023-10-16
阅读 53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各位老师,欢迎来到“名师优课赏析”。让我们走进名师,感受名师的课堂艺术和教学智慧,共赏、共享、共议,一起交流。我是数学组2023年秋第五期优课推荐人任旭

本期推荐的是徐斌老师执教《倍的认识》。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听徐斌老师的课,就有这样的意蕴。

一、寻找适宜的"土壤"


优良的种子只有在适宜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教学也是这样,优秀的教师一定会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和谐共振,绽放出美丽的数学之花。


1、根植在"数学本质"里


"倍"的产生源于比较,"倍"的本质是指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一种"新"关系。在教学中,徐斌老师先出示一个绿色图形,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有倍吗""为什么没有"等有价值的问题,接着出示同样长的红色图形,追问学生"产生倍了吗",让"倍"的概念自然孕育。


"倍"可以看作是一种运算,是乘法和除法意义的发展。徐斌老师课一开始就精心设计了一组复习题,让学生感受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其实质就是含有几个几。

2、根植在"生活经验"里


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是表示两个量的相差关系,即差比关系,而"倍"的概念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倍比关系,孩子很少遇到,学习"倍"有一定的困难,认知需要发生很大程度的"质变"。徐斌老师将数学思维的种子,种在学生原有经验"差比"里,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认识"倍",获得思维的基本模型;

接着,在"倍比"和"差比"的题组对比中深化认识,使思维获得生长。教师将孩子已有的"同样多"自然改造成"倍",由1倍扩展到几倍,进一步沟通"1倍"和"几倍"的关系,在多变的情境中延展思维,深刻理解"倍"的产生是"比出来"的这一本质,可谓是在"不露痕迹"中生长。

二、播下思维的"种子"

数学课要给孩子留下什么?那就是给课堂播下理性思维的"种子",让学生具有数学头脑,学会理性分析现实世界各种复杂问题。

1、数学直观

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采取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徐斌老师通过蓝花、黄花教具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倍的意义;通过黑板上圈画的方式比较蓝花和红花,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思维模型。

拍手游戏中,用声音引发思维;涂色游戏中,用颜色启动思维,小棒操作中,用动作产生思维;连线填空中,用语言促进思维。教师无论用哪一种数学直观,其核心都是促进学生对"倍"这一抽象概念的形象理解。

2、抽象思维

数学教学要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就要着力发展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徐斌老师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接触概念"内核"的方式展开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徐老师采用画一画、圈一圈、拍一拍、连一连、说一说、算一算的方式,通过多元表征来理解概念,凸显概念的本质属性;在题组的对比中,让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本质结构。这样,能够激活儿童数学思维系统,刷新学生的数学经验,延展孩子思维空间的兼容性,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提供充足的"养料"

徐斌老师设计了"拍手游戏""观察图形""摆小棒""测量线段""连线填空""涂色游戏"等一系列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数学"养料",让数学理性精神之树长青。


1、用活


这节课的素材简约,但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徐斌老师巧妙运用变式,在更为多变的情境中延展学生的思维。以花朵素材为载体,思维在"变"中生长。"1倍数不变,几倍数变",学生初步建立起"倍"的思维模型;"几倍数不变,1倍数变",可以增加花的朵数,也可以减少花的朵数,学生深入理解了"倍"的数学本质。学生思维随着数据的变化、解决问题方式的变化,真正将学习素材用活了。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迁移、提升、灵活的变化过程,学习经验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用足

徐斌老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数学活动,都不是"蜻蜓点水",而是真正"用足",给了孩子更多个性思考的时空。例如,课尾的开放性练习设计就独具匠心。

让学生从12个圆圈中灵活寻找空白和涂色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在作品的展示比较中体验到有序思考的独特价值,实现了思维的提升。

可见,只有根植在学生生活经验的沃土中,不断犁动学生思维的土壤,播下数学理性思维的"种子",提供充足的数学"养料",在"无痕教育"思想的浸入中自由成长,才能让数学思维之花自然绽放,结出丰实的概念之果。

阅读 53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