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教育㉒: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磅礴力量
——海阳市育才中学八年级学生参观地雷战党性教育中心活动纪实
为贯彻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青少年更好地学习传承海阳市红色文化,崇尚民族英雄,弘扬英雄主义精神,传递正能量,海阳市关工委、海阳市作家协会拟于2023年10月,以“参观‘地雷战党性教育中心’感受”为主题,办一期《海阳文艺》专刊。海阳市育才中学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八年级部分学生参观,并进行观后征稿。
早上八点多钟,同学们早早地在展馆外排队等候,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同学们一起在展馆外的国旗下合影。鲜红的国旗飘扬着,我们的心情飞扬着。
终于到时间啦!大家排着队安静有序地过安检,讲解员老师在展厅里等着大家。
一进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6米的主题雕像,底座上镌写着“人民战争的奇迹”七个大字。雕像的左边刻着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段话,四面墙壁上是800平方米生动的长景浮雕。天花板上闪亮着鲜艳的党徽,周围有一圈像星星的小灯,点点灯光打下来,照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通过讲解员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展馆的主题为“人民的力量”。在眼前的人物群像雕刻中,我们可以看到:党的代表目光坚毅,团结依靠人民,又是人民群众最坚强的依靠。民兵英雄、农民、妇女、儿童紧握手中武器,满怀必胜的信念,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地雷战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游击战争。他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揭示了海阳地雷战取得成功的源泉所在。
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坚定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后方800平米的浮雕生动再现了海阳人民制雷、埋雷的场景,也充分展示出了政府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磅礴力量。
一、正道沧桑
本次展览一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进入的是第一部分——黄海之阳,正道沧桑。
海阳位于山东半岛南翼,因处黄海之北,故名为海阳,这里自古就是军事要地。这里文脉厚重,不仅民风淳朴,更有着革命斗争精神。地雷战之所以能够在海阳打响,与这里独特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观看了一段短片来了解海阳地雷战发生的历史溯源和红色根脉。
二、奋勇担当
接下来进入的是第二部分——高擎旗帜,奋勇担当。
海阳人民素有革命斗争精神。海阳是胶东地区建党最早的几个县之一,大革命时期,海阳就有了党的活动。民族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高擎旗帜,奋勇担当,肩负起了领导海阳人民奋起抗战的重任,在海阳这片土地上点燃了星星之火。
在白色恐怖笼罩的艰难岁月里,海阳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为革命活动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讲解员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海阳市早期革命党人孙明瑞的经历。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后遭受了酷刑折磨,却从未泄露党一丝一毫的秘密。反动派逼他写下自首书,他却咬破了手指,题下了血诗:“肤绽肉飞胸无仇,国弱民贫心常忧,缧绁难锁凌云志,血洒山河展锦绣。”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将永不熄灭,也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海阳党组织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
三、敢试敢闯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石破天惊,敢试敢闯。这也是最核心的一部分。
这组剧照是老电影《地雷战》中雷主任接受组织任务到赵家庄发动群众开展地雷战的场景,这位雷主任就是以海阳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为原型塑造的,民兵政治思想工作六三原则也是他亲笔撰写的。栾主任还在全省的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典型发言,发言过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他不仅在海阳掀起了发展民兵的热潮,也是他最先宣传和发动了海阳地雷战。展柜中展出的是栾晋阶生前穿过的军装、用过的物品,以及他的妻子范淑珍口述的家史。
1943年春,栾晋阶在小纪区南埠村组织各区武委会主任召开的“南埠会议”,为海阳地雷战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厅里这个场景还原了当时的会场。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栾晋阶介绍了平度大泽山地区民兵运用地雷杀敌的经验,参谋杨兆龙讲解了地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把有限的几颗铁雷分发给了日伪军出没较为频繁的几个重点村庄,让他们回去以后仔细研究布雷。南埠会议正式拉开了民兵运用地雷打击敌人的序幕。
眼前的这面长长的战报墙汇总了抗战时期,大众报、前线报、大众日报等机关报纸对我们党带领群众开展敌对斗争的相关报道。
毛主席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由于缺乏铁原料,民兵提出了用石头造地雷的想法,这个建议得到了迅速推广,一时间小山村变成了兵工厂,家家户户都在敲石头。
在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中,地雷的品种由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梅花雷、头发丝雷、真假子母雷、钉子雷、水雷、标语雷、飞行雷等30多种。
在这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海阳民兵就地取材,轰轰烈烈的造雷。生动体现了海阳人民“没有铁雷造石雷,没有炸药自己也能创造”的精神。
四、磅礴力量
接下来是第四部分——众志成城,磅礴力量。
英雄造雷乡,雷乡出英雄。说起海阳地雷战就不得不提起一位有着赫赫威名的铁胆英雄——赵守福,他是我们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人。他时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说什么就做什么!”赵守福作战有勇有谋,胆大心细,只身除汉奸、掐断敌人联络性的经典战斗,屡屡给日伪军以重创。日军曾悬赏五千大洋缉拿他的人头,赵守福毫无惧色,他说:“原来我的头这么值钱!小鬼子越想抓我,我就越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活动!”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累计参加战斗200余次,伤亡敌人183名,培训民兵爆炸手12000多名。解放后他曾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先后当选第四、第五、第六全国人大代表。展馆里展示了1950年毛主席邀请赵守福到北京参会的请柬。
地雷战时期,有着“活雷化虎,享誉胶东”称号的,就是全国民兵英雄于化虎。
他曾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能怕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应该献出自己的一切。”他曾经创单雷杀敌七名的记录,还创造出了飞行爆炸雷等多种地雷战术。于化虎设雷巧妙、布雷灵活,人称“胶东一只虎”。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武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着唯一一张胶东籍女民兵抗枪的照片,飒爽的英姿让人过目不忘,她就是全国民兵英雄孙玉敏。
孙玉敏14岁加入儿童团组织,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小小面积临危不乱撕破封锁线、穿过日军重重岗哨将情报成功送出,解救了被困的地下党员,可谓是机智过人。
五、再谱华章
接下来是第五部分——雷乡扬名,再谱华章。
在海阳的土地上,不仅涌现出无数拥军参军参战的英雄儿女,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前模范和人民功臣。
小纪区大杨格庄村的英雄母亲徐永彩是“一门四英烈”,她牺牲的四位亲人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媳。噩耗一个个传来,徐永彩强忍着锥心之痛,还是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小儿子送上了战场。十七年的等候,五个孩子离家只有一人平安归来,她就是现代京剧《雷乡母亲》的原型。英雄母亲徐永彩用一生诠释了:“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
展厅里视频中的老人就是徐永彩最小的儿子纪福云,当记者问他:“你看这三个哥哥和一个嫂子都牺牲了,难道你就不害怕上战场吗?”老人可以说是云淡风轻,但又异常坚定地说:“嗐,不怕,我是党员。”短短四个字让我们明白,原来党员身份这个词是拿生命来诠释的!
英雄来自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革命战争年代,多少百姓毁家纾难御敌寇。海阳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用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铸就了必胜的坚强信念。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海阳有23800名青年踊跃参军,15.4万民工长途跋涉支援前线。自第二次国民革命战争以来,全县有6593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朝朝暮暮,永垂汗青。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传承好地雷战红色基因,大力弘扬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为人先、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涵,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今天在地雷战党性教育中心的参观就结束啦,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很多收获,也非常期待同学们的积极投稿。我们一起在“永远跟党走”的大字前合影留念。
海阳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地雷战,谱写了人民战争的英雄传奇和经典史诗。战火销烟虽已远去,但红色基因却深植心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生逢盛世,定能乘先辈之风,破担当之浪,展现时代新人的磅礴力量!
编辑:王雯宇
摄影:王雯宇、宋彦慧
审核:韦步峰
制作:海阳市育才中学宣传团队骨干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