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新的课程目标体系,立足于转变并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科学探究。化学学科的特色就是实验,倡导实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
此次福建教育学院组织的“三新”能力提升培训,旨在倡导一线教师注重教材演示和分组实验,力争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创新实验,从装置、试剂选择、环保和课堂可行性等角度实操实验,并致力于在高中起始年段做足、做好每一个演示和分组实验,激发每一个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热情和每一个学生的化学学科兴趣度培养。台商组分到的三个实验是《金属镁与氮气的反应》、《海带中碘的提取》和《蔗糖与浓硫酸的黒发糕实验》。这样的任务驱动使我们小组凝聚在一起,小组成员来自6所学校,作为组长我也第一时间组织线上会议,商讨实验实操任务分配和交流实验进展的方式,组员们也在很短时间内就提交了实验研讨和实操初步计划。即便是在暑假期间,我们依然克服了很多困难因素,将三个实验全部实操了多遍,并形成实验报告。
《金属镁与氮气的反应》实验是由泉州五中林燕燕老师和泉州培元中学林桂红老师负责研讨和实操。两位老师结合教材和教参,拟定第一次实操实验步骤:①按图1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向锥形瓶内加人适量饱和NH4Cl溶液和NaNO2溶液。②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将导管伸入水槽中,待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冒出时,开始用集气瓶收集气体N2。③点燃镁条,迅速伸入装满氮气的集气瓶中,并用玻璃片盖住,观察现象。④取出燃烧匙,观察现象。但实操后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效果不理想,组内成员们共同研讨,考虑到可能制备和收集氮气需要一些时间、常温下镁条与纯氮气难反应、纯氮气难以制备等因素,得出这套设计不适合在课堂上演示。通过查阅文献后改进方案,进行第二次实操:①将石棉网垫在三脚架上,用药匙取适量的镁粉平铺在石棉网上。②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取小块打磨后的镁条;用镁条引燃镁粉;镁粉引燃后,立即用烧杯罩住镁粉,控制镁粉在有限空气中燃烧,观察现象。③燃烧完,取下烧杯,观察镁粉颜色,表面是白色的固体,底部有未完全燃烧的镁粉,中间部分有淡黄色的固体生成,现象较明显。④检验产物:取小块淡黄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纸变蓝。其中第二次实操中用来罩住镁粉燃烧的烧杯用了两种规格的进行对比,得出了最佳烧杯规格的选择,即100mL。具体实验现象如图2至图5所示。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是采用镁粉替代镁条,增大燃烧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让镁粉在有限的空气中燃烧,通过氧气和镁反应产生的热量来促进镁和氮气的反应,成功率高;利用烧杯的尖嘴部分维持体系压强恒定,考虑了安全性问题;实验仪器、药品所需少,现象较为明显,可用于课堂演示或学生实验。后续仍需研讨的地方有:镁粉完全燃烧大概需要4~5min,后续在如何缩短反应时间、加快反应速率方面可再深入研究;通过烧杯尖嘴部分,使烧杯内外压强恒定,但外界空气的不断逸入会影响镁和氮气的反应,从而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后续可再进行思考;实验装置改进方面,后续设想用b形管进行实验操作。
《海带中碘的提取》实验是由我和我校朱虹霖老师负责研讨和实操。该实验在教材中只有简单流程设计,没有实验具体步骤。我们根据苏教版教材和鲁科版教材中的流程图,通过查阅文献和多次实操,拟定了最后的实验方案:①处理干海带表面的泥沙等杂质,将海带剪碎;②称取10g左右干海带,放入坩埚中,用酒精润湿干海带;将坩埚放 在泥三角上,置于三角脚架上灼烧;③用酒精灯小火加热,并用玻璃棒小心翻动,待酒精和水气蒸干,再集中加热、灼烧至海带变成海带灰为止;④待坩埚冷却,将海带灰转移至烧杯中,加入15mL左右水,垫上石棉网将烧杯置于三脚架上加热溶解2-3分钟,加速碘化物的溶解;⑤将海带灰浸出液过滤,收集滤液;⑥加入4-5滴稀硫酸和1mL3%双氧水,充分振荡;⑦取2mL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检验,观察实验现象;⑧取溶液于分液漏斗中,加入四氯化碳充分振荡萃取,观察实验现象。具体实验现象如图6至图13所示。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是减短实验时间,如剪碎干海带、加热溶解等;排除干扰因素,使实验现象易观察,如用酒精溶解海带中色素分子等;实验环保、可行性强、易操作等,如氧化剂用双氧水等。但该实验进行了多次反萃取实验,实验后均未检测到碘单质,故实操未进行到蒸馏步骤。后续仍需探讨的地方有碘的进一步提纯操作研究,考虑增大碱化所用的NaOH的浓度等;进一步优化酸化、氧化的试剂选择;实验流程优化,缩短实验时间,提高课堂实用性等。
《蔗糖与浓硫酸的黑发糕实验》》实验是由泉州惠南中学卢慧贞老师、泉州第十七中学王培烽老师和泉州五中林燕燕老师负责研讨和实操。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研讨了该实验可改进的地方,其中卢老师和王老师主要从绿色化学、反应药品选择、药品用量配比等三个角度做了多次实操,第一个实操实验装置如图14所示,该实验优点是一体化设计,密闭体系,操作简单,学生能明显观察到蔗糖变黑、“黑面包”的形成过程以及产生的大量无色气体,但该装置缺点是考虑氢氧化钠溶液让体系温度略有下降,膨胀时间有所延迟,膨胀效果一般;药品用量大;整套装置不能振荡,气体吸收慢。第二个实操实验考虑如果实验室只有开封已久的的浓硫酸,使用蔗糖,只能观察到蔗糖变黑,不能观察到膨胀现象,因此改用绵白糖做实操实验,实验证明如果是开封已久的浓硫酸采用绵白糖做实验效果良好,有蓬松,且现象明显(如图15所示)。第三个实操实验是在原有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如图16所示),探究药品用量配比。实验结果是用2g绵白糖,3mL浓硫酸,加2滴水、4滴水膨胀效果一般,而加6滴水、8滴水、10滴水膨胀效果较好,且膨胀高度基本一致,实验结果如图17所示。林老师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实验装置图如图18、19所示。该实验装置的设计优点是一体化微量设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推理,逐步认识浓硫酸和SO2的性质,促进知识间的横纵向关联,达到知识结构化的目的;现象明显,对比度高;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并进行尾气吸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观念;本实验以定性和定量研究为暗线,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推理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微观本质,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几个实验的实操,小组成员感慨颇深,要有实验收获,真的得走进实验室。从任务驱动开始,到享受实验实操过程,再到看到实验成果的雀跃感和成就感,所有的心理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实验说课呈现的更加完美,我们几乎实操到最后一刻。往后的过程我们定会在专家们和同仁们的引导下继续钻研,力争将本次培训涉及到的实验改进方案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用实验教学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在实验创新的路上和一群人一起走,走得更远。
学员展示
施美英,组长,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台商区分校一级教师,教育信条:用心教学,静待花开。
林燕燕,泉州第五中学一级教师, 教育信条:不忘初心,保持热爱。
王培烽,泉州第十七中学一级教师。教育信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林桂红,泉州培元中学二级教师,教育信条:做一个让学生感到幸福的幸福教师!
洪玲凤,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台商区分校教师,教育信条:愿用爱、笑与鼓励成为一些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卢慧贞,泉州惠南中学教师,教育信条:教育加赞赏等于教育的平方。
李微,泉州实验中学教师,教育信条:生以求知为乐,师以从教为荣。
文字编辑:施美英
美篇编辑:李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