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家花园

丑丑
创建于2023-10-15
阅读 19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金秋十月,秋高送爽,10月14日水车园小学四年级一班第二读书小组的同学们来到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家花园。

邓园,民间亦称 “邓家花园”或“慈爱园〞,是建国后甘肃省第一任省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邓宝珊先生在世时的居住地,位于兰州市广武门外。明清时期,邓园是金城的“先农坛”,北洋军阀时期,因地方财政困难,以闲置公产拍卖。1922年 “先农坛〞被原甘肃督军张广建的副官韩仰魯所购。1929年杨虎城出资购买此园,并于1932年赠与邓宝珊作为私园。1941年邓宝珊夫人崔锦琴及其子女遭日军飞机轰炸遇难,葬于此园,为此,于右任专门为该园题写门额“慈爱园”。解放后,邓宝珊在园中办公、居寝。在园内接待过贺龙元帅、陈毅元帅和梅兰芳、叶圣陶等文艺界名人,1968年邓宝珊逝世后,其子女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将 “邓园”捐献给国家。

邓园占地面积约27亩,分前园、中园、后园。整体布局采用 “园中园〞的风格,大园套小园,庭院带花园,层次丰富,有小中见大的感觉。

前园正中照壁上篆刻“为德之大,更不敢忘〞八个金箔大字,摘自毛泽东同志1944年12月 22日写给邓宝珊的信。

前园东面一排6间平房,为邓园艺术馆,内展藏有数百张老照片。西排6间平房,为邓宝珊先生展览馆,用丰富的照片、图表以及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伟大人物的珍贵书信,生前使用过大量的实物,生动展示了邓宝珊从1旧民主主义革金时期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光辉历程。

中园栽有各类植物50余种,既有松柏、丁香、银杏、白桦、黄玉兰等较为珍贵的树木品种,也有30年代起从全国各地收集种植的观赏、食用、药用等花卉品种。

园内景色宜人,空气清新,花香乌语,春、夏、秋三季花开不断,苗木郁郁葱葱,浓荫如盖,吸引了众多周边群众和游客前来,赏花健身。


爱国名将邓宝珊(1894--1968)甘肃天水秦州人,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圣贤情怀和精英意识,在内忧外患的时代激发了 他的爱国主义情怀。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洪流,参加新疆 “伊犁起义”、陕西 “三元起义” 和“护国运动”。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的影响下,坚定了救国救民的意志。他天资聪慧,驰骋疆场,横刀立马,英勇善战,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08年邓宝珊15岁时赴新疆伊犁招募新军入伍,1910年加入了同盟会,1912年,在辛亥革命伊犁起义中,勇立战功。1925年11月,国民军二、三军北上与奉军作战,发动了首都革命,邓宝珊任北路军司令。1928年邓宝珊“蛰居”上海法租界,1933年10月,改任陆军新编第一军军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邓宝班就任第21集团军军团长,进驻榆林,指挥北线抗日。1948年邓宝珊积极向傅作义提出“效忠蒋介石为下,接受改编为中,率部起义为上” 的建言。 在他的努力下,北平和乎解放。1949年10月8日,邓宝珊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并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1951年被任命为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1968年11月27日,邓宝珊不幸逝世,享年74岁。邓宝珊先生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于1979年4月24日,在北京为邓宝珊隆重举行追会,对邓宝珊先生的卓著贡献及高风亮节做出了公正评价。

一张张照片,一页页书稿,一个个场景,将我们共同带入了那段似乎很远,但又很近的革命历史中……

心怀敬畏,认真学习的孩子们!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了解到邓宝珊将军致力于追求民主、进步和祖国光明前途的不平凡一生,体会了邓宝珊将军对国家的大爱和对民主的不懈追求,以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面前对家庭和亲人的真挚情感。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厚植了民族情怀,并从中体悟到爱国与感恩、责任与担当。

阅读 19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