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家花园

| 沐、檰椛
创建于2023-10-15
阅读 12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邓园,民间亦称 “邓家花园”或“慈爱园〞,是建国后甘肃省第一任省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邓宝珊先生在世时的居住地,位于兰州市广武门外。明清时期,邓园是金城的“先农坛”,北洋军阀时期,因地方财政困难,以闲置公产拍卖。1922年 “先农坛〞被原甘肃督军张广建的副官韩仰魯所购。1929年杨虎城出资购买此园,并于1932年赠与邓宝珊作为私园。1941年邓宝珊夫人崔锦琴及其子女遭日军飞机轰炸遇难,葬于此园,为此,于右任专门为该园题写门额“慈爱园”。解放后,邓宝珊在园中办公、居寝。在园内接待过贺龙元帅、陈毅元帅和梅兰芳、叶圣陶等文艺界名人,1968年邓宝珊逝世后,其子女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将 “邓园”捐献给国家。

邓园占地面积约27亩,分前园、中园、后园。整体布局采用 “园中园〞的风格,大园套小园,庭院带花园,层次丰富,有小中见大的感觉。

前园正中照壁上篆刻“为德之大,更不敢忘〞八个金箔大字,摘自毛泽东同志1944年12月 22日写给邓宝珊的信。


前园东面一排6间平房,为邓园艺术馆,内展藏有数百张老照片。西排6间平房,为邓宝珊先生展览馆,用丰富的照片、图表以及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伟大人物的珍贵书信,生前使用过大量的实物,生动展示了邓宝珊从1旧民主主义革金时期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光辉历程。


中园栽有各类植物50余种,既有松柏、丁香、银杏、白桦、黄玉兰等较为珍贵的树木品种,也有30年代起从全国各地收集种植的观赏、食用、药用等花卉品种。

园内景色宜人,空气清新,花香乌语,春、夏、秋三季花开不断,苗木郁郁葱葱,浓荫如盖,吸引了众多周边群众和游客前来,赏花健身。


爱国名将邓宝珊(1894--1968)甘肃天水秦州人,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圣贤情怀和精英意识,在内忧外患的时代激发了 他的爱国主义情怀。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洪流,参加新疆 “伊犁起义”、陕西 “三元起义” 和“护国运动”。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的影响下,坚定了救国救民的意志。他天资聪慧,驰骋疆场,横刀立马,英勇善战,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08年邓宝珊15岁时赴新疆伊犁招募新军入伍,1910年加入了同盟会,1912年,在辛亥革命伊犁起义中,勇立战功。1925年11月,国民军二、三军北上与奉军作战,发动了首都革命,邓宝珊任北路军司令。1928年邓宝珊“蛰居”上海法租界,1933年10月,改任陆军新编第一军军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邓宝班就任第21集团军军团长,进驻榆林,指挥北线抗日。1948年邓宝珊积极向傅作义提出“效忠蒋介石为下,接受改编为中,率部起义为上” 的建言。 在他的努力下,北平和乎解放。1949年10月8日,邓宝珊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并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1951年被任命为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1968年11月27日,邓宝珊不幸逝世,享年74岁。邓宝珊先生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于1979年4月24日,在北京为邓宝珊隆重举行追会,对邓宝珊先生的卓著贡献及高风亮节做出了公正评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其中的核心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叉与时俱进。

阅读 12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