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梧桐送寒声,春城秋风应客情 ——记第十七届名师优课“学习任务群单元整体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

Doris~🍓
创建于2023-10-14
阅读 47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昆明市第五届袁蕾名师工作室

工作简报

2023年第二十一期(总第93期)

2023年10月13日 下午

  10月,连续几天昆明的雨,滋润了昆明的秋叶,也送来了淡淡的寒意。但语文人的心是温暖了,因为我们又相聚在第十七届名师优课的观摩研讨会,共赴秋日的教育盛宴。

  今天下午学习的是谭悦老师《经典常谈》课例和陈家尧老师关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探讨》的主题报告。


《经典常谈》

——谭悦

一、筛选信息,积累常识

        首先,教师进行分任务一——博闻·知一点常识。

        学生分享预习阶段勾画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读积累了诗经渊源、司马迁的经历、诸子的托古立言、吕氏春秋在意义上的突破、汉乐府的内容、雅乐、楚声、新声。


二、科学梳理,明确逻辑

        其次,教师进行分任务二——契领·理一条脉络。

        老师给学生提供四种思维导图,让学生选择一幅在思维方式上与你手中文章最相符合的模板,梳理文章脉络。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进行陈述、合作、展示。

        1.《诗经》组学生成果展示,他们选择括号图和流程图来梳理。

  老师肯定了本组同学运用了两种思维导图,同时让学生区分断章取义和断句取义。

        2.《史记》《汉书》组展示1,他们选择双气泡图对比异同来梳理。

  《史记》《汉书》组展示2,他们选择用括号图把《史记》《汉书》分为两部分。

         教师肯定了两个组同学的理解,并且点评《史记》《汉书》可以括号图和气泡图结合起来使用。

         3.诸子百家组1学生成果展示,他们选择用括号图来梳理诸子百家的演变。

  诸子百家组2学生成果展示,他们选择用括号图和流程图来梳理。

  两个组展示出现逻辑上的分歧,教师请学生点评自己想法,并肯定诸子百家内部的逻辑关系。

         4.《诗》十二组同学成果展示,他们选择使用括号图和流程图梳理诗歌发展史。

  他们把诗歌的发展清晰明了的表现出来,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三、借助经典,以点思辨

           然后,进行任务三——启智·思一个议题

出示《登幽州台歌》,让学生自己解读这首诗。然后进入任务三,除了主旨情感,想要更加深入研读这首诗。从目录上看,哪一篇对研究这首诗有帮助。

  教师请学生再次阅读《诗》十二,缩小范围,看哪些句段对研读诗歌有帮助。学生追溯原文,找到了研读的依据:

       1.从形式和内容解读,从宫体上打破了当时的界限;

        2.宫体诗的一成不变,《登幽州台歌》与宫体诗不符合。

  教师指出,我们通过《经典常谈》研究《登幽州台歌》,从书中找到了以上两个有关观点,它们就可以相互支撑,这一组资料就称为“互证文本。”于是就可以有“从宫体诗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突破”等论题。

        接着,教师再出示《论语》语段材料,让学生再从《经典常谈》中找出能帮助深入阅读这段文字的文章。

  请学生再次阅读《春秋》缩小范围,看哪些句段对研读诗歌有帮助。学生追溯原文,找到了研读的依据:曾子的话可以体现孔子育人的思想。于是就可以有“从《论语·学而》看孔子的育人方法”等论题。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训练迁移,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获得论题的方法,并总结如何立论:

1.确定互证文本;

2.从《经典常谈》中寻得一个研读“点”;

3.形成一个论题。

        总结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并借助《经典常谈》,按照本节课所学方法和例子,形成自己的论题。

        八分钟后,四组学生分别展示了自己形成的论题成果:

        1.学生展示《诗经》的论题:从《诗经》第四来体会重章叠句。老师总计提升其实是节奏的问题,把论题改为——从节奏的角度去读《诗经·关雎》。

  2.学生展示《诸子》第十论题:诸子百家各国治国方法。教师点评形式上可以调换语序,改为——从治国思想看孔子、庄子和韩非子。教师还补充,诸子的共同目的是相同的,维护社会和谐。教师指出不仅关注不同点,还要关注相同点。

         3.学生展示《史记》《汉书》第九论题:从《史记》《汉书》看司马迁和班固著书表达方式的差异。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表达方式不同的深层原因,就可以确定论题——深探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著书表达方式的差异

        4.学生展示曹植的诗的论题:从《白马》《门有万里客》看曹植诗中的“我”对主旨的突破,对文本重点的拿捏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谭悦老师整节课以经典备忘录为主线,从以任务贯穿课堂,又以学情出发,从“筛选信息,积累常识”到“科学梳理,明确逻辑”再到“借助经典,以点思辨”,是从理论——方法——运用的过程,更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训练,形成了学习任务的闭环。并且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多样化成果展示,以思辨性的角度在师生互动教学中进行阐释,是一节以文本探究式深度思考生成的示范课。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探讨专题报告

                                     ——陈家尧

一、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内涵阐释

       围绕特定学习主题,通过任务而驱动,通过实践达成语文素养。


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

  1.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整本书不同于单篇短期阅读,制定计划特别重要。其单篇阅读方法和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阅读速度也在其中占主要因素,还要学会总结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最终形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领域。原因在于不会梳理、不会对专题开展研究。

         2.整本书阅读是一种课程形态   

整本书阅读不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时间,必须由老师构建框架,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研究。

         3.追溯整本书阅读的历程,整本书阅读名称的变革预示教学重点的改变,整本书阅读更多侧重构建,基于能力、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4.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1)阅读可以滋养人的精神发育。

  陈老师以贾平凹、三毛和王浩读《朝花夕拾》的例子,阐释阅读可以使人自信、优雅,能滋养一个人的精神。


(2)阅读可以扩展文化场域。

  陈老师又以伊塔洛·卡尔唯诺、《骆驼祥子》、学生读《昆虫记》对法布尔的排斥,提出即便在反对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阅读可以促进阅读进阶。

  从阅读方法略读、精读、浏览、圈点、勾画、批注等阅读方法的进阶,对照阅读、跨界阅读、经典重读;举例《水浒传》讲解关联结构;举例《西游记》解读“三”的关联整合;举例《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契诃夫短片小说集》解读阅读思维方式;举例《水浒传》中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等重点人物解读审辩思维。

(4)提升审辩思维。

         陈老师提出,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审辩思维,需要通过不懈的追问、双向的质疑、不断的超越三个维度来进行锻炼。举例阅读《水浒传》,从《水浒传》中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来审视现代合格公民。

        另外,陈老师提出作为一个阅读者追求的四个维度:

三、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课程开发

1.整本书的教学解读

        基于教学的范畴中解读出核心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认知,要确保核心价值的达成。

2.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

  从激趣——让孩子喜欢、规划——让阅读落地、读法指津——让读有路径,教师应从多个维度来指导整本书精细化管理阅读。

         陈老师特别详实的讲解了阅读方法的指导。举例《经典常谈》的读法来阐释选择性阅读、伴生式阅读和互证式阅读;举例部编版名著阅读策略选择。

         陈老师还举例眼动和手动的痕迹来为我们阐释阅读速度提高的方法;还要善于运用不同符号来批注读书笔记,也是有效的阅读方式;SQ4R阅读法;批读法等阅读方法,根据名著内容和学情而选择。

四、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实施策略

1.分层阅读

        陈老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分为四个实施策略。其中,分层阅读从教师角度可以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从学生角度可以分为事实性阅读、解释性阅读、建构性阅读和发展性阅读。

2.分段实施

  分段实施引读、促读、研读、评读和展读。

        陈老师举例《朝花夕拾》和《水浒人物研读之鲁智深》,来阐释过程性中质疑实施,要通过文本细读、参照阅读、拓展研读、背景解读来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产生的问题。

3.任务驱动

  整本书阅读任务主要可以分为梳理性任务、思辨性人物和实践性任务。

       其中,梳理性任务又分为对故事情节性梳理、关系型梳理、主题性梳理和趣味性梳理;思辨性任务可以从教材设计专题和自主生成专题来设计,比如《朝花夕拾》的保姆形象等;实践性任务都要以语文为立场,体现言语本质,围绕听说读写做展开。

4.评价督促

  评价即学习,也就是评价本身就是学习的内容、通过评价获得发展、通过评价促进学习三个方面。

        学习任务群整体阅读教学和策略,让我们从知识构建、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思辨、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发设计有了宏观的了解和具体的实例,能把整本书阅读的“根”守住,才能灌溉学生的文学素养之花。看核心素养,我们仰望星空;抓学习任务群,我们脚踏大地。

        课程满满的一天,也是我们收获的一天。今天的教学观摩学习结束,但探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路才刚刚开始,惟愿以此为灯,指引我们步履不停,照拂我们一路前行,一路生花。


图文:尹抒婷

一审:杨淞文

二审:黄艳

终审:袁蕾

阅读 47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