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吉游戏核心理念解读;
2.户外自主游戏的两类困惑解读;
3.开展户外自主游戏的五大行动;
⭕️思考:怎么样让幼儿喜欢幼儿园?(在户外活动中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选择区域、选择玩法……)
第一阶段:不预设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不同游戏区域。
第二阶段:混龄,打破年龄、空间界限。
👉持续微调:作息时间(每天活动时间整合:从40分钟到1个小时到2个小时)
👉小班幼儿从入园时间到进入混龄,多久能适应?(三学期尝试:从一个学期(时间太久)➡️一周时间(还没有建议入园归属感,时间太短)➡️一个月适应(刚刚好)
👉全园混龄形式:先大班混➡️大中混➡️大中小混。
⭕️思考:为什么不叫混龄,叫开放性户外活动。
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放在一起玩,就是混龄活动吗?不是,仅仅只是把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孩子放到户外,但是户外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有平行游戏,有个体游戏,有合作游戏,还有混龄游戏,所以不再定位为混龄。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在最初定位户外是混龄活动,所以就有了很多为混龄而混龄的组织与管理的动作。比如开始阶段,安排户外活动人员的时候,会把大中小班的老师放在一起,每个区域需要有不同年龄段的老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到这里来玩。不同年龄段的老师来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提供相应的环境。但是只要是幼儿园老师在这个场地上,就必须要了解小、中、大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的需求,以及提供相适宜的支持。为什么会把大中小的老师给混在一起,因为发现当我们放手的时候,孩子们习惯了跟着自己本班的老师。老师混在一起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老师混来主导孩子们去混,孩子是跟着自己的老师玩,还是跟着其他的老师去玩,这件事是要由孩子做主,所以现在定位为开放性户外活动。
👉量:2小时是底限,实施的时候却是上限。
👉形式:户外活动和户外体育活动
❤️“安吉游戏”理念与经验的梳理——
1.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
2.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最大程度放手,最小程度介入;
3.尊重幼儿生活节律,支持幼儿自主自由的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4.一日作息弹性安排,将目标渗透在环境创设与日常活动中;
5.要关注课程目标但不追求即时达成,让幼儿在日复一日中积累经验;
6.关注每个幼儿,频繁个别互动,一对一倾听记录。
⭕️户外自主游戏的两类困惑:
💁困惑一:放手游戏是否会造成运动缺失?
老师自身概念的偏差,认为跑爬钻等动作技能才是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
基础运动能力发展的阶段
➡️起始阶段(2-3岁)开始表现有目的、有方向的探索与尝试,试图做出扔、踢、跳等动作,但身体运动缺乏节奏与协调性,动作夸张或不能做出出想要做出的动作。
➡️初级阶段(4-5岁):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运动动,节奏与协调性得到改善,但缺乏流畅性,显得笨拙。
➡️成熟阶段(5-6岁)能按照任务的要求,把各种动作技能整合成为协调准确、熟练有效的适当的活动。
【幼儿园体育≠中小学体育】
❤️五大领域只是相对划分,在一日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上海的课程分成四大板块: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运动活动。
⭕️思考:孩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以静态为主还是以动态为主?
👉如果幼儿园一天活动以静态为主的话,集体教学非常多,让孩子坐在那儿跟老师来进行集体教学式的互动,就是课程有问题的。幼儿园跟中小学的课程不一样,孩子的身体运动是渗透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运动无处不在,体育相继而生,这把运动和体育是分开的,体育更多的指向的是我们成人,我们老师发起、主导实施的体育活动,或者甚至就是教学活动。而运动和游戏生活其实是时时刻刻都在融合,所以我们讲的叫全域融合。
💁困惑二:放手游戏是否会造成学习缺失?
⭕️思考:两个问题
1⃣孩子的基本动作技能,需要我们成人教他才能会?
2⃣基本动作技能不用我们教孩子就可以会?
👉探究的过程从中不断重新建构,所以我们会觉得好像试错对孩子来讲是一个不好的过程,但试错本身就是探究的过程,试错就是在重复的过程。所以在幼儿阶段0到6岁的孩子,很多基本动作技能的习得,并不是我们成人教授的,而是孩子内部建构的,所以他不是通过外部传递给他,而是他自身生长的过程中内部建构出来的一个过程。
在放手的初始阶段,老师在关注的过程中,只要不动手,一般不介入;只要不发生肢体冲突,一般不介入;关注幼儿争吵,只要不骂人,也不介入,吵架是两个人语言能力发展最好的时候,只要不互相谩骂,就让他们去吵吧。
⭕️五个行动
▶️行动一:把户外的空间还给孩子
👉幼儿园是什么地方?家园、乐园、学园。
很多幼儿园的室外环境、玩具非常丰富,希望大家重视,不要搞成嘉年华现象,不要把幼儿园搞成游乐场,这些都不利于幼儿思维发展。
幼儿喜欢亲自然、有挑战、可生长
👉反思:规划、使用时固化了场地
可以70%固定+30%不固定,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环境能够让他有更多的操作空间让他来完成,而不是老师全部一步到位的布置。
▶️行动二:把户外的时间还给孩子
一日活动安排参考:
常州👇
苏州👇
保量保质:以班级为单位,分AB组(班里一位老师,一位老师和保育在户外)
▶️行动三:把户外的材料还给孩子
*游戏的组织往往取决于游戏者拥有的材料。
*游戏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游戏材料的质量、数量和变化程度。
👉放开材料的固定用法,孩子会有很多想法。
👆因为新加入的小伙伴,大家重新改变游戏规则、玩法。
👉游戏是一种你可以做你自己所希望做的事情的情境
1、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或自愿参加活动(内部动机)
2、幼儿可以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内部控制)
3、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游戏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直接动机)
👉活动材料的用、收、放这些过程都应该是要还给孩子,考虑的是怎么能够让这些户外材料,让孩子能够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
幼儿取后不想玩第一时间必须送还吗?是游戏第一还是规则第一?
👉首先是安全隐患就必须制止。不是的话可以活动结束所有幼儿统一整理。
▶️行动四:构建支持性师幼关系
活动结束后通过照片复盘:两位消防员灭火倒地“牺牲”了😂
▶️行动五:记录表征、倾听对话、交流分享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是连续发生和存在的。
1.记录表征是幼儿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表达的权利;
2.倾听和对话就是教学行为,既可以激发幼儿表达意愿,增强自信,同时也是理解发现进而支持促进幼儿的重要途径。
3.交流分享的目的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关注幼儿获取知识的方式,重点不在于是否形成标准化结论,而是幼儿的思维。
⭕️共同的思考:
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
我们需要怎样去培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