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苏州河上的桥

彭东升
创建于2023-10-14
阅读 14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苏州河也叫吴淞江,是流经上海的一条河流,因为这条水路可以通达苏州,    在上海境内叫苏州河。苏州与上海地理相邻、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吴淞江就是两地相融互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吴淞江不仅仅是一条连接沪苏的黄金水道,更是一条推动沪苏同城化发展的大动脉。这条蜿蜒125公里的水道沿线地区,深受沪苏同城效应辐射,正以更实举措对接上海、融入上海。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民间一般认可的河段是:起于上海市区北新泾,至外白渡桥东侧汇入黄浦江。有时也泛指吴淞江全段。

    原来苏州河两边都住着老上海的居民,人们把生活垃圾倒在河里,再加上工业污染,这条河也就变得又臭又脏。“那时候苏州河上有很多垃圾船、粪船,横七竖八地停在外白渡桥下面。要改变谈何容易?”。后来,上海政府对这条河开始清理,苏州河才恢复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模样。说这条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倒不如说它承载了从一个旧世界到新世界的转变。

    从黄浦江沿苏州河逆流而上,从苏州河水闸一直到上海中环线的真北路桥,挨个儿有苏州河上的30座桥梁。这些桥梁的建造年代不同,风格各异,功能也有差别,俨然一座天然的桥梁博物馆。

    1、外白渡桥。外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桥建成,名为“威尔斯桥”。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桥建成,定名为“公园桥”。1907年,外白渡桥建成并沿用至今。外白渡桥南起于南苏州路,北止北苏州路,整桥长104.24米 ,桥面为三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40千米/小时。

        用上海话念这个名字,马上就会知道它背后的含义,“白渡”:过河免费,不要钱。怎么来的这个名字?1856年,苏州河上第一座木桥宣告落成,名叫“威尔斯桥”,它正对着吴淞路,离现在的外白渡桥有100米远。过桥要交钱!这威尔斯算是开启了收取“过桥费”的先河,这收费之举激起了大家的公愤。在公众安全以及各方的压力下,1872年,工部局重新买回了“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的苏州河建桥专利权,以及威尔斯桥。

    1873年,工部局出资在现在外白渡桥的位置重新建造了一座木桥,因为对面是“黄埔公园”,所以叫做“公园桥”(Garden bridge)。由于它靠近外摆渡口,所以也被叫做“外摆渡桥”。

那么“外摆渡桥”后来名字又是怎么变成了“外白渡桥”的呢?因为工部局新建的这座桥废除了过桥费,行人免费通行。相对于收费的威尔斯桥,这个桥就是白过,也叫白渡,所以大家口口相传,都把它叫成了“外白渡桥”,一直沿用至今。而由于免费的外白渡桥起来了,威尔斯桥也很快就没人通行,被废弃后拆除。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位于北苏州路2号,南靠苏州河,东临黄浦江。1934年为英商所建,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上海大厦坐落于上海外滩外白渡桥旁,外滩金融街、南京路商业街近在咫尺。大厦高76.7米,22层,气势雄伟挺拔。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现为挂牌五星级涉外饭店。

    至今有80多年历史的上海大厦,犹如外滩的一块瑰宝,属外滩14栋近代历史文物保护建筑之一,曾经拥有上海最高的观景餐厅,最早楼内停车场,是上海这座美丽城市的标志,熙熙攘攘的外白渡桥是她的姐妹,共同构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河滨大楼(河滨大楼)。新沙逊洋行投资,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建造,1935年竣工。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钢混结构八层(现11层),坐北朝南, 现代派风格。依据不规则地形,平面作连续“∽”形布置,不仅与沙逊洋行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相吻合,也解决了大楼地处一块东宽西窄的狭窄地带,设计中较难处理的通风采光问题。沿河立面通过内阳台与开小窗的墙面形成虚实对比。中间拐角处顶端建八角形塔楼。墙身采用大块防火海绵砖。地下室有长15.5米、宽9米、深2.1米的温水游泳池。楼前有约150平方米绿地。

    大楼为上海单体建筑总面积最大的公寓住宅楼(时称亚洲第一公寓),早期主要为英美人以及西班牙人租用,1945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电影协会、雷电华影片公司、联美影片公司等影业机构,均租用该公寓设立机构。今大门口尚留有“E.D.”(新沙逊洋行 Elias David Sassoon 的缩写)字样。由于大楼的犹太背景1938年,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设此。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河滨公寓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乍浦路桥。桥南接虎丘路,北连乍浦路,东距外白渡桥248米,西距四川路桥95米。工部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27年竣工,总长72米,除特大潮汛外,其他时间驳船都能在桥下航行。

乍浦路桥因为紧贴“外白渡桥”,所以上海人称其为“里摆渡桥”、或“二白渡桥”。再往前推,这里曾有一座浮桥,是传教士文惠廉建造的。

    

1994年2月15日政府公布乍浦路桥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外滩源”顾名思义,即外滩的源头。这一地区从时间上讲,拥有外滩地区最早建成的一批历史建筑;从空间上看,又是外滩的起点。从上海开埠起,1849年英国人最早在“外滩源”地段建造驻沪领事馆、商务和传教机构,继而从英国领事馆沿黄浦滩向南扩张,建设货运及游船码头,以及成片的滨水仓栈,逐渐形成了外滩风景线,带动了浦江西侧腹地的纵深发展,使老城厢的郊野在20世纪20年代演变成了繁华的新城区中心。“外滩”从某种意义上可谓近现代上海城市生长发展的摇篮,是上海开埠的起源点。

    这座教堂叫做新天安堂。新天安堂建成于1886年,当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侨民教堂,是旅沪英国侨民中,非英国国教信徒(圣公会以外其他教派信徒)的联合礼拜堂(因此称为Union Church)。

    3、四川路桥。北接虹口区四川北路,南接黄浦区四川中路,始建于清末,《上海县自治志》称为“白大桥”。因位于邮政局(旧称)大楼南,俗称“邮政局桥”。原系木桥,1922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结构,下部设木基础桩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总长度70.97米。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位于上海四川北路北苏州路口。建于1924年。楼高4层,地下另有1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有营业大厅、邮政工作场所、包裹邮政和工作间、办公室、宿舍等。大楼外墙正面以细粒水刷石饰面,并以高贯三层的科林斯柱式列柱装饰,背面则为红砖清水墙。转角处的入口上方有塔楼。楼座正面有时钟,其上的楼亭两侧有一组“通讯之神”的雕像。大楼正面具有古典主义建筑特色,入口和塔楼则有巴洛克建筑特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上海邮政总局经历海关邮政、中华邮政的百年沧桑,如今这些故事都收藏在中国邮政博物馆内。

    4、河南路桥。桥长111.5米,宽29米,为5孔拱形连续梁桥,是苏州河上重要的景观桥梁。桥北面为虹口区河南北路,桥南面为黄埔区河南中路。跟大马路、二马路一样,有“二白渡桥”,就有“三白渡桥”,这就是河南路桥。1843年的时候,在这里设置过渡口,人称“三摆渡”,1885年在此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1925年又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长64.5米,宽18米,有3孔,载重为量15吨。因桥堍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2006年6月,老河南路桥开始拆除重建,于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车,桥由原来的四车道拓宽至六车道。

天后宫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庙”,也是一处见证上海民间风俗、社会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标。

1843年的时候,这里曾有一个渡口,人称“三摆渡”;次年,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在这个摆渡口建造起来。1925年,木桥又改建成了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

    上海总商会旧址,总商会会所仪门是一座仿罗马梯铎凯旋门式样,一对复合柱式,威武庄严。商会新址为当时显赫的工商界名流的聚会之地,共谋发财大略,成为民营经济社团中心。

    5、山西北路桥(人行桥)。原为六孔木桥,1956年,原桥因其陈旧而被拆除。直到2006年,河南路桥改建时,为方便行人过河,才建造了现在的山西路桥。又叫“盆汤弄桥”,为啥叫这个名字呢?因为老底子,山西路叫“盆汤弄”。1956年,因其陈旧而被拆除,之后再也没有重建。2006年,河南路桥改建时,为方便行人过河,就建造了现在的山西路桥。

6、福建路桥。俗称老闸桥,桥北面为静安区福建北路,南面为黄浦区福建中路,桥长97米,宽20米。福建路桥桥址处原为清康熙年间建造的一座三洞石闸,上设浮桥可供行人通过。1864年,建成木桥,1885年6月,工部局将旧木桥拆除,新建一座7孔木桥,取名老闸桥。1946年因旧桥毁损严重,遂将旧桥拆除重建成长长61.6米的新木结构桥,并更名福建路桥,1966年,木桥拆除,改建成长71.4米,宽11.58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于1968年建成。因桥遭遇多次船撞事故而变为危桥,2001年,旧桥拆除。目前的福建路桥2004年2月开工建设,2007年底竣工通车。

    7、浙江路桥。又名“老垃圾桥”,是中国上海市境内一座连接黄浦区与静安区的过河通道,是亚洲罕见的鱼腹式简支钢桁架桥之一,也是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路桥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0月改建成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梁,于2015年12月28日重新通车。如今已有138年的历史。浙江路桥是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的老桥之一,从侧面看,整个桥身像一条剔除了鱼肉的鱼骨架。这种结构既兼顾了受力,又使得桥的外观漂亮,非常经典。也是苏州河上,除外白渡桥之外的另一座钢桁架结构百年老桥。

犀牛书店是沪上著名的独立二手书店之一。店内到处堆砌着店主收来的旧书,从清末民主的线装古籍书、民国时期出版物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开本连环画应有尽有。对于喜欢逛书店的朋友来说,这里绝对是个好去处,隔壁还有家咖啡店,买书坐在那里一定很享受。房间有半侧陈列着高高的开放式书架,里面按照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等门类摆放着从1950年到至今出版的普通二手书籍。此外,犀牛书店还拥有自己的文创产品。

8、西藏路桥。西藏路桥始于1853年建成的一座木桥,因毗邻泥城浜,俗称泥城桥。1899年该桥加长加宽。1922年工部局拆除木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42年又对桥梁进行了加固加宽,改称为西藏路桥。2002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拆除老桥,在原址重建一座新桥。2004年,西藏路新桥竣工,桥长100米,宽40米,双向6车道。新桥的装饰仍保存其原来的风格又包含现代元素,使西藏路桥变为苏州河上一座景观桥。

四行仓库,全称"四行信托部上海分部仓库" 。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苏州河北岸的仓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这座仓库创建于1931年,为当时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它原是大陆银行和北四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联合仓库,即紧靠西藏北路的大陆银行仓库与紧靠现晋元路的北四行仓库两部分组成的,但一般均统称为“四行仓库”。1937年"淞沪会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副团长的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与日本军队在这里鏖战了四昼夜,即"四行仓库保卫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四行仓库被陆续改为商业市场和办公功能。2010年前后,我本人几乎每个月都要进这栋大楼去进货连续十多年。2014年,上海确定对四行仓库进行整体保护修缮,其中4000多平方米空间改建成"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9、乌镇路桥。最早的乌镇路桥是木桥,为6孔木结构桥,建于1929年。在抗战中毁于战火。1948年乌镇路桥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架桥梁,全长60.35米,宽9.4米。1985年,才正式改木桥为钢筋混凝土桥。原桥于1997年拆除重建,现在的乌镇路桥是在1998年到1999年间重建的,改成了钢筋混凝土桥面。新桥为单跨钢管系杆拱桥。

“苏河之驿”全长410米,总用地面积约为7288平方米,是集绿地、道路景观、亲水平台为一身的大型公共空间。

“苏河之驿”道路采用像素化的马赛克砖铺装,利用颜色渐变暗示,打造沿苏州河最典雅的马赛克艺术景观带。

在一些看不见的地方,西段工程也“匠心独具”。比如,在河堤处铺设了传统的水洗石。运用这项老式材料的优点是,不仅美观,而且有利于检测。“水洗石的颜色比较淡,如果出现了破裂或缝隙,比较容易察觉,对后续检修有好处。

啤酒阿姨”这个名号却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啤酒圈都赫赫有名,口碑甚至传出了国门。“啤酒阿姨”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店。

店铺位于“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原为“中国通商银行第二仓库”和民国大亨杜月笙的私家粮仓。老板告诉记者,她选址于此看中的除了莅临苏州河这样一个绝佳的位置,更是为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希望未来‘啤酒阿姨’不只是啤酒店,而是可以用来传播精酿啤酒文化的旅游景点,类似‘精酿啤酒博物馆’这样一个概念。在这里,世界各地优秀的精酿啤酒都能被找到。”

10、新桥路桥。新桥路桥是连接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宝山区的一座桥梁,建成于1991年,是当时中国建设速度最快,跨径最大的斜拉桥之一。此桥整体呈现出轻盈、舒展的美感,其中主塔高度109米,支撑着宽达24米的主跨全长535米的桥面,两端的辅跨各长105米。新桥路桥的建成不仅改变了当时上海市的交通形势,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建设实力。近三十年的使用中,新桥路桥为上海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同时也成为了一座城市地标,受到广泛的赞誉和欢迎。

    11、南北高架桥(含成都路桥和新闸路桥)

    苏州河上最宽的桥——成都路桥(南北高架路桥)。跨苏州河,南北走向,位于静安、黄浦两区交界处,贯通南北高架道路。该桥的宽度为55.5米,工程质量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12、恒丰路桥。恒丰路桥南接石门二路,北连恒丰路。1903年初建,为木桁架结构,名汇通桥,俗称新大桥。因南岸桥侧有舢板厂,又名舢板厂桥。民国3年(1914年)拆除,民国6年重建。民国16年9月又重建,取名恒丰桥。抗日战争期间,被日伪拆除。民国37年间重建。1987年在其东侧建今桥,以恒丰路得名。桥长570米,宽29.6米。

    恒丰路桥是苏州河上第一座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桥梁,也是上海在大型桥梁建设中,应用预应力连接箱梁结构,通过计算机精确控制,先建两头再中间合龙的成功范例。

蝴蝶湾花园位于静安区苏州河以南,西至昌平路桥,东至恒丰路桥,南到康定东路、泰兴路,占地面积约为16000平方米。

    13、昌平路桥。2020年12月6日建成通车。昌平路桥的通车,使“昌平路-恒通路-曲阜路-天潼路”形成一条完整的东西向次干路网,增强了静安南北通达性,有助于缓解周边交通拥堵现状。

    昌平路桥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的拱形外观酷似一只凝望着苏州河的眼睛,因此得名“苏河之眼”。每当夜幕降临,亮灯后的昌平路桥绚丽多彩,倒映在水波之中,景观喷雾更是营造出一种仙境之美。

    14、普济路桥。新中国成立前普济路叫通济路,与海防路之间,历史上只有小船摆渡,无桥梁。它是1996年为配合上游长寿路桥扩建工程分流行人而建造的,桥下原为通济渡口。普济路桥一头连接热闹的恒丰路商务区,一头是静安老城区。1997年10月普济路桥竣工。普济路桥是一座不出名的小桥,专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桥下原为通济渡口。别看它小,总长却有423.33米。因为它的引桥很长,东端接闸北的普济路,西端接静安的海防路,因此又名海防路桥。桥下苏州河西岸是西苏州路静安段,分布着达安河畔雅苑、静安河滨花园、天鼎花园等一些高档住宅小区。东岸是闸北的河滨花园,距离“高大上”的商务楼洲际大厦、环智大厦也不远。

    15、长寿路桥。据新中国成立前相关资料记载,长寿路与广肇路(今天目西路)间曾经有座木桥,但被毁于日军占领时期。解放初期,广肇路与长寿路之间没有桥梁,两岸交通均依赖船渡,称为广肇渡口。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投资人民币376万元,批准在广肇路与长寿路之间建造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桥。1953年12月,长寿路桥竣工,系新中国成立后苏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桥。1998年,为了满足长寿路拓宽所带来的车流量,长寿路桥进行改建,新建的南北复桥设置在老桥左右,中间用绿树相隔,形成三桥并列的独特景观。静安段苏州河长寿路桥下实现贯通,市民步行桥下,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感。

    16、昌化路桥。昌化路桥连接着“中远两湾城”和市中心区。昌化路桥于上海解放初期建成,时称归化路桥,于1957年改名为昌化路桥,1974年9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桩基拱肋吊杆桥,2000年11月拆除重建,于2001年12月重新通车。

    天安千树——网红打卡建筑。天安千树这座位于苏州河畔的独特巨型山形建筑,由建筑界鬼才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亲手打造,借鉴了黄山和中国各地山脉艺术性、雕塑感特征,走势奇特而雄伟。

天安千树由于其建筑外观别致,前来打卡的市民游客大多都选择在旁边的苏河步道上走走看看,欣赏这座魔都巴比伦的外景。

    澳门路就靠近昌化路桥。外婆家当时就在澳门路的一个小区的院子内。1955年暑假,妈妈在上海二军大学习,那个暑假妈妈把我从杭州接回放在外婆家,每天下午外婆总给我点钱要我去买街上的油墩子。二表哥比我大5~6岁,常带着我去郊区游玩。记得有一次二表哥与我爬在小区的围墙上,看到外面苏州河的水已将漫过了墙外的马路。二表哥后来去了新疆,前几年也病故了。68年过去了,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过去的一点影子了。

    17、江宁路桥。建于1929年,最早的时候只是一座五孔木桥,因桥北是建于1922年的中央造币厂,故称“造币厂桥”。1968年再次重建,2011年12月2日拆除重建,于2012年12月22日恢复通行。江宁路桥南起于江宁路澳门路路口,北止于普陀区光复西路(上海造币厂保护性建筑处),桥梁长318米,宽22米 。

    18、西康路桥。十九世纪中叶,此处为一渡口,叫小沙渡。上海市路政局于1981年撤渡建桥,命名为西康路桥,服务于两岸行人。2011年,在正常服役30年后,经检测评定,该桥技术状况为较好状态。2015年,经景观改造后开放通行。西康路桥北通光复西路,南连西康路,长48米,宽4.4米,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结构。

    19、镇坪路桥。镇坪路桥位于江宁路桥和武宁路桥之间,于2007年开始兴建,连接着镇坪路和常德路。全长660米,其中桥梁长度200米,共分5跨,主跨47米,一跨过河。桥宽25.6米,设双向4车道。南北引桥东侧各设置一座人行梯道。桥型为梁桥。

    20、宝成桥(人行桥)。宝成桥又名叶家宅路桥,1930年由浜北的崇信纱厂杨杏堤等人捐资建造,因位于宝成弄(现叶家宅路),故名。建造时为五孔木桥,1936年被日军炸毁,1938年修复,1971年改建拓宽为钢筋混凝土的行人桥,成为苏州河上唯一的一座双曲拱梁人行桥。该桥长45米,宽5.1米。南与长寿路相邻,北与光复西路相连。又因桥址在原谈家渡口,故又名“谈家渡木桥”。

    1971年,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桩基,成为苏州河上唯一的一座双曲拱梁人行桥。后为迎接世博会,把桥名换回了“宝成”二字,同时,也对桥身进行了景观改造。

    21、武宁路桥。上海冷门最美名桥。武宁路桥作为连接普陀区苏州河南北两岸的要道,1956年建成,1967年曾进行改建,2000年扩建,2008年再次改建,并配合世博会的要求对整个桥体进行“中西合璧”的景观整治。

    武宁路桥,以其中西合璧、典雅大气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路人的眼光。 武宁路,上海市区西部的交通主干道。武宁路桥以巴黎塞纳河畔最壮观、最漂亮的大桥-亚历山大三世桥为模板,于2008年进行了中西合璧景观建设的改建。桥的两侧两端,竖起了4座桥头堡;灯柱桥栏,换上了新装;朴实无华的大桥,化身为苏州河畔的靓丽风景线。 漫步河岸远眺,驻足桥面近瞧,4座高27米艾奥尼克式立柱风格的桥头堡+铜铸镀金的孕育、萌芽、成长、希望4座雕塑,洋派华贵、金碧辉煌;栏柱间的12生肖、梅兰竹菊等各种装饰,传统典雅、灵动飘逸;逛逛拍拍,恍惚倘佯在塞纳河畔…

    22、曹杨路桥。曹杨路桥又名三官堂桥,也叫过曹家渡桥,始建于1928年,20世纪40年代在该桥西侧又建造了一座桥,叫曹家渡西桥,两桥相距200余米,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先后拆除。1976年8月在该处重建钢筋混凝土桥,于1980年12月建成通车。

    23、华政桥。“最秀气的桥”——“校园桥”,最初又叫“学堂桥”,民国23年建,为圣约翰大学自用人行木桥。1967年木桥因损坏拆除,改设船渡。1980年10月由华东政法学院,在原桥西北200米处重建,改为现名,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双曲拱人行桥,长44米,宽4.3米。

        驻足于横跨苏州河的华政桥,放眼远眺可见红砖青瓦的校园与远处的现代化高楼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在苏州河滨河步道华政段对外开放以来,苏州河流入上海后第一大急弯的 两岸河滨空间也成为了都市人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在优美的滨河岸线旁,全面拓宽的步道、匠心十足的“弹格路”等细节,为城市公共空间带来了全面提升,也让这所百年校园可以与城市更加紧密的连接交融。

    以韬奋楼为起点,一同跟随镜头一览华政建筑的特别风貌。落成于1895年的韬奋楼,原名怀施堂,建筑面积达5061平方米。

    24、凯旋路桥。1915年民国政府建设沪杭铁路,建了一条钢结构桥梁,称其为“铁路桥”。1997年后因为原来的铁路不再通行铁路,故建设成为轨道交通线,并在现址并列新建了一座贯通凯旋路和凯旋北路的桥梁,定名凯旋路桥,于2000年建成。

    瑞华公馆是昆曲艺术家徐凌云,于清末民初,为研习和传承昆曲艺术而建的老洋楼。瑞华公馆矗立于上海市曹家渡以西的苏州河畔,是一幢具有浓郁民国时期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的老洋楼,2015年入选“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

    25、中山西路桥。中山西路桥又称中山桥,始建于1930年,后因战争多次毁坏及重建。1985年整修,随着内环高架交通贯通,中山西路桥是三座并行且独立的桥,两边为东桥和西桥,中间一座为内环线高架路桥。

    周边看点:丰田纱厂铁工部旧址、创邑河(第五棉纺厂旧址)

    26、强家角桥。强家角桥所在的河段曾经是苏州河的最后一个渡口。1827年南岸强家角村富裕人士,捐资建造了强家角渡口,在两岸设有木质大转盘,用绳索牵引木船过河。1937年上海沦陷,人工拉船渡口停运,抗战胜利,摆渡船改为燃煤小火轮。1997年轮渡码头东侧建成一座人行桥,桥长51米,宽5.5米,拱形钢梁与乌镇桥相似,同年12月16日苏州河上最后一个渡口停运。

    27、古北路桥。古北路桥是苏州河上跨径最大的桥梁。过去这一带行人过苏州河交通主要依靠强家角轮渡。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距强家角渡口较远行人交通不便的问题,于1985年建设了一条钢筋混凝土可推行自行车的一跨式钢梁人行桥,定名大渡河路桥。原桥长44米,标髙7.9米,桥宽4.7米。2005年12月,为了适应上海市地名办作出“新建的跨苏州河桥梁名字均应与桥梁所接南侧道路相一致”的规定,大渡河路桥更名为古北路桥。古北路桥于2004年着手改建,并对原大渡河路人行桥实施拆除。2007年4月桥梁提前3个月竣工通车,并正式定名为古北路桥。古北路桥全长735米,桥梁长度为411米,其中跨越苏州河部分长度为154米,主跨跨径达70米。

    虹桥河滨公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东临大型居民社区、南抵长宁路、西-北沿苏州河;原址大部为老牌国有企业-国棉二十一厂的厂区。 沿苏州河步道进入公园… 西侧-一面50余米长的石质雕塑墙引人注目,一幅幅活灵活现的浮雕,重现了苏州河两岸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 苏州河沿岸-婉延起伏的钢质栅栏可倚可坐、彰显着长宁苏河步道的独特标志,小水鸟或立或飞、享受着清澈苏河的波光粼粼,弧形对岸的各异建筑有高有低、展示着公园的别样风采。 中央-茂密大树避日遮荫,石木步道曲径通幽,草坪花境错落有致,逛逛拍拍各得其乐。

    半马苏河公园(1号公园)位于大渡河路、古北路桥东南角,公园原为上海火柴厂旧址,2008年结合苏州河治理、长风生态商务区开发,将上海火柴厂搬迁,建成绿地。2020年结合苏州河沿河步道贯通建设,公园进行了调整改造。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位于光复西路2500号,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莫奈的传世名作《桥》,建筑形体模拟一座彩虹桥,通过底层起拱,贯通南北两个公园的景观,也寓意为人类的童年与成熟未来架起桥梁。长风馆建筑面朝人工湖,北面与长风公园相望,东南面为苏州河绿地围绕,整体建筑造型采用透明的拱形结构体,巧妙融合文化建筑与公园绿地两大元素。

    过了古北路桥就进入2号公园,半马苏河公园(2号公园)位于光复西路(大渡河路至泸定路)南侧。原址是上海试剂总厂(部分)及陈家渡棚户区,2005年结合城区改造及老厂房搬迁,将此地块建成绿地。总体布局为“两轴一中心”,以高坡低谷,流动变换空间组合的绿化布局形态,并以宿根花卉和疏林草地为主要造景元素。

    上海试剂总厂旧址位于光复西路2549号,建于1947年,原占地约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66万平方米,现存历史建筑包括62米高的老烟囱和数幢一层和两层的老厂房。

    28、泸定路桥。泸定路桥位于上海市西部,南起长宁区威宁路天山路交叉口,北至普陀区泸定路云岭东路交叉口,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双向二车道,两侧设非机动车道;全桥491米,主跨为57米,桥宽27.1米。在主桥两侧设有人行道,在苏州河两岸设有人行梯道和无障碍轮椅坡道与之相连接,共设4个人行梯道,2个轮椅坡道。泸定路桥于2010年2月建成通车。

    沿着苏州河边古朴木质的长廊上,是苏州河景观步廊走在右边是波浪形围栏。仰望天空,云如姗姗来迟的万朵芙蓉,或如冉冉吹起的轻纱袅袅,或如倾泻万里的江流,神秘莫测,变幻无比。

    此烟囱有70米之高,原属上海试剂二厂的,现已列为上海历史保护建筑,也是上海的一个新地标,也为景观走廊添了景

    29、北横主线桥。北横主线桥作为北横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苏州河,连接长宁区和普陀区。北横通道是上海的城市快速路之一,也是上海“三纵三横”“井”字形骨架性主干路网的组成部分。

    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参观者可以跟随投影,从外白渡桥沿着苏州河溯流而上,饱览苏州河沿岸的重要建筑、工厂、航运以及道路风光,身临其境地感受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河两岸工业林立、商业繁荣的景象。

    30、真北路桥(中环线)。真北路桥原是木结构桥,始建于1932年,1964年拆除后重建钢筋混凝土桥,因近北新泾镇,故又取名为北新泾桥。2000年起上海建设中环高架路,在建造苏州河高架桥的同时,对真北路桥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造。由原来的一座桥改成两座桥——中环真北路南向北桥和中环真北路北向南桥。

    风铃绿地里还有一条全长400米的市民健身步道贯穿其中,为与苏州河沿线景观相适应,长宁区体育局会同区绿化部门、北新泾街道等单位于近日完成了步道的整体翻新,路面平整,色彩鲜亮。 


00:47

苏州河上这30座桥梁连接了苏州河两岸也见证着上海的活力与成长。

阅读 1452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