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动态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诗词浸润式教学的探索

梦里花落知多少
创建于2023-10-14
阅读 271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母语启蒙的重要内容,涵盖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记,贯穿整个小学阶级学习,于儿童而言,是童蒙时代气度和精神的养料。但古诗文上追先秦、下至明清及近现代,语言习惯、学习方式和文化土壤与当今大不相同,为处理好经典文化与儿童学习之间远与近、古与今、外与内的关系,使其高质量进课堂、润童心、得童趣,10月12日,课题组成员秋蓉老师采取浸润性教学,以《题西林壁》为路径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题西林壁》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描写庐山的诗,秋蓉老师教学伊始,让学生回忆描写庐山的诗,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老师再从不同角度展示庐山的美,说说你看到庐山都有什么感受。整个教学过程采取浸润式教学,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习情境的打造和心理的认同和接纳,基本构型为“适时引入—循序渐进—沉浸领略“,基本的方式有情境浸润、言语浸润、情感浸润,呈现出循序渐进、深度在场、身心融入的学习状态和体检过程,引领学生以语文的方式感受经典的趣情理境,走向文化的滋养与润泽的过程。

     古诗词教学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整个教学过程妙趣横生,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当老师问到你站在庐山顶上俯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手可摘星辰”,学生神采飞扬,一句句古诗脱口而出。当问及学完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表达出对庐山及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还有的上升到理性高度,认识人和事物要全面。对学生来说,浸润式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状态,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自然样态和生命属性,为学生文化启蒙构建了在情境中、实践中、生长中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过程。

     课后,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总结。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古诗词是我国绚丽传统文化之一。它们大都具有语言美丽精炼、想象丰富新颖、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点。在语文教材中小学、初中都会渗透到,而且每一个学期都会有。可想而知,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孩子们领会古诗词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学习古诗词中,要观赏诗词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根底。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探索仅仅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如何出新,如何落实,如何践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秋蓉老师的浸润式教学无疑提供提供了一种路径。

     市骨干教师谭小华在古诗文教学有独特造谐,多次获得省市县优课赛一等奖。作为业内前辈,他首先肯定了秋蓉老师在教学古诗时,改变了传统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弊病,创设情境、意趣为主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浸润性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以教材为禁锢,不但达成了教学目标,还由此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谭小华也提供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古诗一定要加强朗诵方面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种韵文,古诗的美感只有在读中才能品味咂摸到,这种诗意美的朗诵和领略的指导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欠缺的。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其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多加引导,深层探究,才能品其言,觉其味,感其脉,解其意,帮助学生多一些深入的、自发的、延展性的学习,感受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引导,如何探索,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诗词教学探索,我们在路上!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供稿

撰稿:李剑如

供图:课题组成员

审稿:彭芳芳

阅读 271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