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核心素养导向,突出“实践意识”,确立实践在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以学科实践为支点,积极进行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实践,撬动传统育人方式的转型,赋予学科实践新的价值和功能。国培学员积极进行跨学科实践,秉持“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学科素养,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开始了各小组的拓展实践。
【研修纪实】
各小组初中生物实验拓展的实施
第一组:
综合实验——观察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和利用二氧化碳
第一组教师领到的实验课题是《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和利用二氧化碳》。他们以课标为依据,按照实验原理,制定实验目标、实验计划并实施实验。实验教师将采集好的金鱼藻放在一定比例的碳酸氢钠溶液中,然后用一支短管漏斗将金鱼藻倒扣在烧杯里。接着,将一支装满清水的试管倒转移入烧杯中,套在漏斗颈上。最后将实验装置放置在正常阳光下及补光恒温箱中分别进行实验,很快就能够看到大量气泡的产生。经过一段时间,待试管液面下降到一半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将试管取出并翻转过来,然后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试管口检验。当看到卫生香复燃的那一瞬间,实验教师心中荡漾出一点小激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大家齐心合作,克服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并对实验改良、创新,最后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第二组:
模型制作——循环系统模型
对于勤于研究的第二组教师来说,制作循环系统模型不是一件难事。他们力求尽可能呈现完整的循环系统,在进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后,决定用输液管的滴斗表示心脏的四个腔,用输液管表示血管,用外圆锥接头表示房室瓣和动脉瓣,红墨水表示动脉血,蓝墨水表示静脉血,用轻黏土制作出心脏和肺的模型。
大家分工协作,有的老师用黏土做心脏和肺的结构,有的老师剪、接输液管模拟血管、注射红蓝墨水,有的老师绘制肺部的毛细血管示意图和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示意图,最后进行组装。循环系统模型成型的那一刻,大家都欣喜不已!
第三组:
模型制作——眼球模型
第三组的教师集思广益,分别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多种生活用品,在严谨求实的同时,极具创意地选择了眼球各个结构的制作材料,分别制作了眼球平面和立体模型。
在立体模型制作中,他们选择奶茶杯盖作为眼球主体材料,放大镜中较小的凸透镜作为晶状体模型材料,虹膜模型结构来自于地球仪底端的刻度盘,这三部分用双面胶进行粘贴和组装。接着使用黄色、棕色和白色的轻黏土逐一覆盖在三层奶茶杯盖上,作为眼球的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从而呈现出色彩分明的视觉效果。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眼球的结构,三组教师还用轻黏土制作了眼球平面结构示意图。
第四组:
演示实验——发酵现象
在跨学科教学兴起的浪潮中,第四组教师尝试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发酵现象》,旨在探索发酵现象并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此实验可以说是这次安排的五个实验中最简单的一个,但实验中却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引发了参训教师的深思。
发酵现象这一实验的实验材料包括锥形瓶、气球、酵母菌、糖和水等。第四组教师非常熟练地组装装置,并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发酵阶段,气球逐渐膨胀。但令人意外的是,随着气体的产生,液体从锥形瓶中溢了出来;在取下气球时,撕破了气球,液体溅到了一位老师的脸上。
这些意外情况的出现让参训教师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分解糖分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气球膨胀。然而,由于实验装置并不完善,从锥形瓶中溢出并最终撕裂了气球。对于这一实验现象,我们认为原因可能在于水、干酵母放得太多,导致产生气体的量多、速度快;再者,就是气密性不好,漏液漏气。
第五组:
探究实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
的选择作用
第五组教师团结协作,潜心研究,通过前三天的培养实验,他们对细菌的耐药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一天培养结束,在含有抗生素的滤纸片周围出现了明显的透明圈,且抗生素浓度越大,透明圈的面积越大。说明抗生素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非常巧的是:在一个透明圈中出现了霉菌的菌落,它充分说明:霉菌对该抗生素有耐药性,在有抗生素的地方,霉菌可以正常生长繁殖。
为进一步观察细菌耐药性的变化,五组教师从透明圈内挑取少量细菌进行传代培养。他们预期,明天的透明圈一定会发生改变,甚至给他们带来惊喜。
【心得感悟】
小组成员实践后有感而发
- 制作模型让我们对体循环和肺循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深刻理解了模型制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能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更培养孩子们思维能力和耐心细致严谨的实验素养,同时也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制作循环系统模型,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碰撞与融通,也促进了来自全国各地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院焕丽(第二组)
- 生物学教学本就源于生活,理论教学高于生活,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又最终回归生活。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热爱生活,我们就用这份热爱带着学生发现生活、回归生活,去深刻感悟生命的丰富与美好。
——何建(第一组)
-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本次培训从实践出发,把学科特点、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发展有效整合,意在培养出优秀的教师,从而培养优秀而健康的学生。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远。我会将学习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将所学内容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陶媚娜(第三组)
- 劳动育品格,实践出真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首次设立“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教学主题,河南师范大学精准分析,紧扣教学前沿,以“初中生物学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为路径,促进初中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拓展与提升。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有效提升参训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还能够积极促进参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为重返讲台后的进一步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姜永生(第三组)
- 尽管这次实验并未完全成功,但我们在整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有关跨学科教学的知识。通过亲手组装实验装置并观察发酵现象,我们对化学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这个实验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发酵过程的复杂性和细节的重要性。同时,这次实验也提醒我们,在任何实验中都是安全第一。
——李明钏(第四组)
- 跨学科形式的实验活动,不仅增强了我们的科学素养,也提高了我们问题解决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一些看似非常简单的实验,可能操作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也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现象和结论。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引导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同时,我也期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共同进步。希望我们永不解散,交流、交往、交融。
——张远高(第四组)
- 事实上,在抗生素的持续选择之下,细菌种群中耐药性弱的会被淘汰,耐药性强的个体会生存下来。由于遗传,细菌种群的耐药性会逐渐增强。久而久之,该种抗生素将失去作用。换一种新的抗生素,相同的剧情会再度上演,新的抗生素也将失去作用。如果滥用抗生素,有限的几种抗生素会帮我们选择出超级耐药菌。那时候,面对这些超级细菌,人类将无"法"可施!
——王先华(第五组)
【团队合影】
月光轻洒生科院
在师大的培训时光如白驹过隙
不觉间已悄然过半
徜徉渊源学府,我们拨云见月;
满怀赤诚之心,我们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