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石宝山(下)

王文军
创建于2023-10-13
阅读 2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有“西南敦煌”之称的石钟山石窟开凿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整个石窟群分为3个区域,其中石钟寺8窟,狮子关3窟,沙登箐6窟,总共供奉着139尊佛像。这些佛像栩栩如生,穿越千年依旧风姿绰约,将南诏宫廷历史与佛教艺术展现在世人眼前。每一座石窟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处雕刻都是精湛的烙印。而奇绝的丹霞地貌,也将自然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宝相寺到石钟寺距离约7公里,中间没有什么景点,我们决定坐景区的观光车前往。到达石钟寺停车场已是正午时分,大多数人选择参观完石钟寺乘车返回,我则决定徒步穿越狮子关、石钟寺和沙登箐,自行返回沙溪古镇。

从石钟寺停车场沿公路往回走500米,就能找到通往狮子关的小道。顺小道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11号窟—— “细奴逻及后妃男女从者像”。这是一幅表现第一代南诏王细奴逻和王妃、王子、公主及男女侍从的群像。只见国王、王妃分坐左右,面容和蔼,王子、公主置身后排,神态活泼。整个造像生活气息浓郁,活脱脱一张古代版的“全家福”。

    值得一提的是,这处石窟位于石钟寺的正对面,从窟外的平台上可以拍摄到石钟寺全貌。

    继续前行,从一个岔路口左转就会遇到一片砂岩奇石。这些砂岩的表面分布着许多不规则的龟形裂纹,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砖红色的龟背,十分奇特。据介绍,它属于丹霞地貌的一种,形成的条件极为苛刻,滇西北地区较大的昼夜温差、强烈的风化作用,以及石宝山合适的降水条件都是形成这种“假球状风化”的重要原因。全国范围内,如此大规模的龟纹砂岩景观及其罕见。

这一段的山路都是在砂岩的缝隙中开凿而成,既险且陡,有些地方还要从石洞中穿行而过,有奇石作伴,却也并不枯燥。

绕过一堵高大的石崖,左手边有一石门,进门右面石壁上有题字,“嘉靖壬戌、翰林庶吉士、中溪李元阳同游五人过狮子关”,其上便是第10号窟“观音化现梵僧像”。这处雕像位于崖壁之上,只能远观,拍细节需要长焦镜头。

从10号窟下来,沿山腰间的小径步行10分钟,就可抵达9号窟。这段山路比较平坦,同样可以拍摄到石钟寺的全貌。

9号窟名为“波斯国人造像”,体量很小且已损毁严重,之所以受到重视,因为它是古代云南对外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与本身的艺术价值关系不大。

从这里到石钟寺需要先下到谷底,再爬一段山路,山路的尽头就是石钟寺的山门。石钟寺面积不大,因寺后山坡上有一块裸露的红砂岩巨石,形似倒扣的大钟而得名,这里的8座石窟也是整个石宝山石窟群最为精华的部分。

进寺之前,先沿山门右侧的小路前往观钟台,途中可以观赏到云南现存最早的壁画《菩萨出巡图》。壁画绘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共有七尊菩萨,彩绘技法娴熟,衣冠飘逸,造型生动,虽经千年风雨剥蚀,色彩依然艳丽。

    这幅壁画,其实就绘制在砂岩巨石的底部,前行几步站在观钟台上回望,硕大的岩体犹如紫红色的菜花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造物神奇。

原路返回,步入寺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峭拔的红砂岩巨石,因岩顶佛龛中有尊观音像,此石也被称为观音岩。仔细观察,整座寺院布局紧凑, 错落有致,正面的大殿依山势建于高台之上,两侧则是规整的二层小楼,整体颇似白族传统的“四合五天井”布局。

    在寺内休息时,意外地结识了一位文馆所的研究人员小杨。当他得知我是从北京专程前来参观石窟时,十分高兴,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了石窟的历史、现状与管理措施。文馆所现有八人,负责整个石窟区的维护、管理、研究、利用与宣传工作。日常时间他们就住在寺中,每周一次下山采购食物,一日三餐由自己轮流下厨解决。由于人手不足,狮子关和沙登箐的石窟无法派人看管,只能暂时封闭,游客被迫隔着防护门进行观赏,经费少,待遇低,生活单调是他们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我则谈了参观石窟的几点感受,石宝山石窟与国内其他著名石窟相比,拥有几大特色:一是题材广泛,特别是几代南诏王的造像,反映了南诏宫廷政治生活的真实场景,在国内石窟中绝无仅有;二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比如反映女性生殖崇拜的“阿央白”竟然与神圣的佛陀、菩萨和帝王供奉在一起,在别的地方绝对无法想象的。三是比较分散,整个石窟群分布在长达六、七公里的区域内,给管理和参观都带来了不便。

告别了小杨,我继续自己的石窟之旅。从大殿左侧的小门进入,便是寺庙的石窟区了。首先看到的是大殿山墙上的四个大字“南天瑰宝”,这是1998年金庸先生考察时题写的,看来《天龙八部》中对大理山水的描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前面不远,就是1号窟“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议政图”。这座石窟再现了公元八世纪后期南诏归唐后的宫廷政治生活。南诏归唐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经过40年的隔绝,南诏与大唐重修和好,举行苍山会盟,并接受册封。坐在龙椅上的异牟寻国王头戴莲花大宝帽,双脚盘坐,仪态庄严,两侧刻有侍从及清平官,其中还有一位是汉族官员郑回。

1号窟位于钟状巨石的侧面,绕过巨石再爬上一段台阶就是2到8号窟所在的崖壁了。这处崖壁目测有十几米高,石窟开凿在距离崖脚4~5米的山腰,上面覆盖着飞檐翘角的保护阁楼。

2号窟“南诏第五代国王阁逻凤出行图” 共雕16人,场面宏大,仪仗威严,人物、器具多而不乱,雕刻线条流畅自然,画面构图主从有序、层次分明,体现了石雕匠人高超的艺术技巧。阁逻凤是南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在位期间,建立制度,发展经济,修筑城邑,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使南诏成为西南地区强大的地方政权。

3号窟“地藏王菩萨”人物丰满,服饰飘逸,颇有北魏石刻之风。

4号窟“华严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侧分别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圣脸型丰润,面容慈祥,颇似晚唐中原风格。尤其是普贤菩萨的坐骑大象与象奴,形象写实生动,显得动感十足。

5号窟“维摩诘经变相”也被误称为“愁面观音”,其实中间坐着的是维摩诘居士,只见他身躯微倾,双眉紧蹙,面带愁容,表现出对人世间苦难众生的悲悯之心。而左右两侧拱形浅龛中,才分别雕刻了阿嵯耶观音和杨柳观音。

    6号窟的“明王堂”是体量最大的一窟,长11米,高3米,布局森严,正中端坐着神态安详的释迦牟尼佛,左右肋侍为阿难和迦叶两位尊者。在这一佛二弟子两边分列着八大明王,两端又挺立着多闻天王和广目天王。八大明王一个个面目狰狞,三头六臂,座骑怪兽,脚踩鬼奴,身不着天衣而以人头骨为璎络,手足缠绕毒蛇,持金刚杵法器降服魔障。这座石窟我曾在云南省博物馆看到过它的复制品,如今得见真身自是多了一分激动。

7号窟“甘露观音”被誉为“剑川的微笑”,只见她面容丰腴,神色安详,头戴花冠,耳坠圆珰,左手捧钵,右手持杨柳,雍容大气,望之俨然。含笑未笑,更添一丝神秘。她的胸口被挖损了一长方形小洞,所以民间又叫她"剖腹观音"。据推测,这可能是装藏的舍利子或金佛被盗后留下的痕迹。

8号窟“阿央白”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正中央雕刻阿央白(或称白尼,是白族语对女阴的隐晦称呼)立于束腰仰莲上,龛内两侧壁线刻左为东方阿閦佛及明王,右侧为西方阿弥陀佛及菩萨,外侧左右两边龛分别雕刻天王和佛,下层雕刻文人、官员、佛、和尚、小弥沙以及飞禽走兽。对于这座石窟学术界争议颇多,有的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遗迹,有的认为是西南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还有的认为这是佛教密宗的创举……,但不管怎么解释,这里始终是本地善男信女求子、求顺产、求健康而顶礼膜拜的对象。

8号窟的傍边有一个小门可以通往玉皇阁,玉皇阁是整座石钟山的制高点,站在这里极目远望,对面的狮子关景区尽收眼底,崖坡上巨大的红色砂岩形同一只静卧的雄狮,默默守护着石钟寺的宝藏。

通往沙登箐的山路位于玉皇阁右侧,前行不远山道再次分岔,向左是经停车场前往沙登箐的大路,向右则是直达沙登箐的小路。据小杨介绍,大路比较平坦但要多走一两公里,小路比较崎岖但要近上许多。我选择走小路,这条路虽然狭窄但始终穿行在林木之中,全程不用顾虑烈日的暴晒,虽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一路下坡,除了没人,走起来却也轻松愉快。穿过一片松林,眼前的视野忽然开阔起来,远处的沙溪坝子清晰可见,不久我就与大路再次相汇。

本以为就此走上了康庄大道,不想接下来的一段路却是徒步沙登箐真正的难点。首先要经过一段红砂岩中开凿的小道,这段路虽然不甚陡峭,但却十分狭窄,有的地方甚至只能放下半个脚掌。

    10分钟后,在一片乱石堆中终于遇到了沙登箐的第一座石窟——第17号窟。这处石窟名为“梵僧像”,与狮子关的10号窟题材相同,都是表现化身为梵僧的观音带着一条犬出行,只是这一窟的梵僧和犬均为阴线刻画,天长日久已经有些模糊。隔着保护阁的门缝匆匆拍照后,我便动身前往下一个景点。

    走过一段挂在崖壁上的山路,前面就是沙登箐的核心点15、16号窟。两座石窟共处一穴,左侧是15窟“毗沙门天王像”,右侧为16窟“大黑天神像”。两位同为佛教密宗的重要护法,都是白族人心目中的战神,神像分别高达2.44米和2.46米,高大威武,气势不凡。可惜“毗沙门天王像”的面部已经剥落,只能依稀看到原来的轮廓。两座石窟之外建有一座二层楼宇,应该是石宝山最高的保护建筑。

15、16号窟位于一座悬崖的上部,俯身下望,一条蜿蜒百米的陡峭石阶直下谷底,谷中吊桥上似乎有人正在行走,这是我离开石钟寺后第一次见到游客。脚下这条山谷就是沙登箐,在当地的方言中,“箐”、“箐子”就是树木茂密的山谷,这条山谷的谷口外有一个“沙登村”,沙登箐也因此得名。

小心翼翼地下到谷地,真正享受到最后的“快活三里”。山谷中植被茂密,小溪潺潺,两侧山坡上不时有状如盆景的丹霞奇石映入眼帘,山风习习,移步换景,令人心情十分愉悦。

    快到谷口时,小溪对岸又出现了一座石窟,这座石窟是坐落在一块龟背巨石之下,外面建有石雕的保护亭阁,这就是14号窟“佛、菩萨、弟子造像”。此窟共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为弥勒佛,端坐于方形莲座之上,左右各雕一位弟子,均双手合十,二弟子两侧原刻有二胁侍菩萨,因风化严重已无法辨识别。

12、13号窟位于谷口西侧的一座小山上,距离不远。12号窟“佛、菩萨像”规模较大,外面建有一座两层的保护楼阁。该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浅浮雕,已模糊不清,下层为高浮雕,共有5尊大小不一的佛像,应是不同供养人分别刻上去的。此窟为石宝山雕刻年代最早的石窟。

继续向前,一座小院中是第13窟“阿嵯耶观音像”。像不大,刻在一块突出的大石上,大约清代在外面加了一座石头的保护亭,近代在外面又加了更大的保护亭。龛内阿嵯耶观音跣足立于莲台上,面相清润,头戴高冠,细腰,是典型的南诏、大理国时期佛像造型。

    返回小溪对岸,走不多远便已到达景区门口。这里没有大门,也不收门票,路边只有一座新修的公共厕所。石宝山景区有人检票的只有大门和石钟寺,从沙登箐或石龙村进入都不需要购买门票,只是这样无法欣赏最精华的1~8窟。

    走出景区,我看了一眼时间,整个石窟群的穿越共用时3个小时,其中狮子关到石钟寺约1个小时,参观石钟寺需半个小时,石钟寺到沙登箐出口约1个半小时。整个行程距离大约10公里。

    带着满满的收获,我踏上了返回沙溪的水泥公路,3公里坦途,胜似闲庭信步。走进自然,穿越古今,6小时的石宝山之旅令人精神舒畅,回味无穷。

阅读 2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