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课程
一年级 观察叶
二年级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三年级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四年级 声音的强与弱
五年级 认识棱镜
六年级 化学家的研究
3.5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2、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对比法、控制变量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并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3、科学态度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训学生团结协作、敢于探索的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
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实物资源
为学生准备:食盐,小苏打,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定量勺1个、玻璃棒1根。
新课导入
问:红糖能够溶解在水中,那除了红糖以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呢?
答: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中吗?由此揭示本堂课的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探索一:
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
(1)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如何用食盐和小苏打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
问:为了公平,做这个实验应该控制哪些条件相同?
答:要做到“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水温相同”,“都搅拌”。
问:加入食盐或小苏打时要注意什么?
答:要一份一份地添加,等到上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问:什么时候停止加入食盐或小苏打?
答: 不能溶解为止。
教师总结:实验时一份份加入食盐或小苏打,可以帮助我们清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当水中看不见食盐或小苏打的颗粒时叫“完全溶解”,还能看得见颗粒叫“不能溶解“。
分组实验
再次向学生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每次取一平勺;搅拌时要小心;停止搅拌,静置几秒后观察;及时记录数据;明确分工。
组织学生分组展开实验。依据确定的实验方案,先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的冷水,然后分别往水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用搅拌棒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后,再一份一份地添加,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实验完成后,提示学生整理实验器材,进行数据汇总。
交流探讨
提出问题:大家刚刚在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实验中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因此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实物实验和观看实验视频验证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在两杯等量的水中,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因此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教学反思
在探究实验一中可以采用平分法,我提前为每组学生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平分成8份的方法。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并且在实验桌上平铺8份的食盐和8份的小苏打,会占用一定面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导致药品洒出。
后来查阅资料其实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搅拌棒上端刮去多余的。 尽管学生实验没有用平分法,却能通过视频片段知道平分法。平勺定量法虽易操作,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药品洒出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是各小组的数据出现误差的来源。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可能会出现误差,但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更深刻。
实验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相结合,个性化地学习,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在探究实验一中,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