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东升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杭州游

创建于2021-02-05 阅读487
    杭州(简称“杭”),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副省级市。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浙江省北部,东临杭州湾,与绍兴市相接,西南与衢州市相接,北与湖州市、嘉兴市毗邻,西南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西北与安徽省宣城市交接。
    杭州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918.8万人,城镇化率76.2%。初步核算,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1537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246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102美元)。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杭州也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长三角宁杭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
    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独特文化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2022年亚运会将在杭州举办,2018年11月26日,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总面积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于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无论雨雪晴阴,无论早霞晚辉,都能变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白堤两个景段的优美风光著称。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
    苏堤春晓: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全长近三公里的林荫大堤。北宋元祐四年(1089),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苏堤春晓碑是仅存的两块康熙提西湖十景原碑之一。
    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苏堤上有六座拱桥,“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
    曲苑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康熙年间,为迎皇帝巡游,特地在苏堤跨虹畔的岳湖里引种荷花,增设水榭楼台,弹奏秦汉古风。康熙看荷听曲,提笔游龙,为此地书名立碑,改“曲(qū)院”为(曲(qǔ)院”,正“荷风”为“风荷”。一时之胜的曲院风荷园林,在咸丰末年,毁于兵火,官宦富豪随之侵园建居。解放时期,曲院风荷仅剩一碑一亭半亩地,濒湖荷花少许。
    曲苑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康熙年间,为迎皇帝巡游,特地在苏堤跨虹畔的岳湖里引种荷花,增设水榭楼台,弹奏秦汉古风。康熙看荷听曲,提笔游龙,为此地书名立碑,改“曲(qū)院”为(曲(qǔ)院”,正“荷风”为“风荷”。一时之胜的曲院风荷园林,在咸丰末年,毁于兵火,官宦富豪随之侵园建居。解放时期,曲院风荷仅剩一碑一亭半亩地,濒湖荷花少许。
    以夏日里观风中之荷而著名。近岸湖面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上百个品种的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初夏时节,清爽的湖风袭来,荷香伴着酒香,令人不饮亦醉。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清代康熙皇帝御笔题书的“曲院风荷”,现今还保留着,是仅存的两块康熙提西湖十景的另一块原碑。
    平湖秋月:每当清秋气爽,西湖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题名“平湖秋月”。 西湖秋夜之月,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而以泛舟湖上流览秋夜月景为胜。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巡幸西湖,御书‘平湖秋月’匾额,从此,景点固定。现如今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
    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辨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强烈属深刻的印象。断桥残雪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断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柳浪闻莺: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当时园内有会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桥和学士桥。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现为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占地约二十一公顷。位于西湖东南岸。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梅花、碧桃、海棠、月季等异木名花。是欣赏西子浓妆淡抹的观景佳地,临水眺望,视野开阔,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花港观鱼:是由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1964年二期扩建工程告竣后,占地面积达20公顷。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与雷峰塔、净慈寺隔苏堤相望。红鱼池位于园中部偏南处,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
    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雷峰夕照: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夕照山上,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夕照山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
    双峰插云: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南高峰塔、北高峰,800多年前它们是南宋临安城的制高点。两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自西湖舟中远观,景观独标一格。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南巡杭州,御题景名,改“两峰”为“双峰”,并在洪春桥旁建御碑亭。
    双峰插云虽然自古至今其观赏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两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极富登临之胜的著名山峰却至今未变。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 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 半空岚气总成云’。 “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两峰插云》诗,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双峰插云的景观。
    南屏晚钟:指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钟声,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南屏山一带的山岭由石灰岩构成,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传到山壁上,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剧增大后形成了共振效应。同时,钟声还在西湖水面上传播,直达对岸宝石山,共振齐鸣,悠远清扬,经久不息。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晚钟是最早确定的西湖十景,没有之一。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唯一以声音意境而入选的景点,悠悠钟声。
    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南屏山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山麓有兴教寺始建、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三潭印月: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苏轼疏浚西湖后,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第五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采用了三潭印月的风景。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的大“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南屏山慧日峰下。净慈寺的名字早就出现在了,在现在小学课本杨万里的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净慈寺依山而建,背靠翠峦,面对碧波,梵宇层叠,宏伟庄严。
    公元954年五代吴越国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名为“净慈禅寺”,由玄烨亲书寺额。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南巡时,又亲书“敕建净慈禅寺”寺额,为僧众仰慕的东南古刹。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寺塔相继刻废圮,净慈寺亦屡毁屡建,成为南山孤寺。建国以后,净慈寺于1950年开始多次进行修缮;1955年曾全面整修,前、中、后三大殿焕然一新,并在殿西建济祖殿。
    净慈寺的山门,按照寺院传统的布局这里应该叫天王殿。净寺也不例外,只是里面塑的并不是四大天王,而是两大金刚护法,所以我们叫它金刚殿。中龛弥勒佛铜像,后绘书驮像,左右两壁绘“灵山”、“净土”两法会,塑金刚神二尊。
    净慈寺在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1378),嫌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再加上南屏山空穴怪石较多,每当晚钟敲响时,钟声经石穴回荡互激,可以传到十多里外,余音久久不绝,大半个杭城都沉浸在它的回响中。从此,南屏晚钟便更加著名。可惜在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钟声沉寂。直到上个世纪才又重铸铜钟。此钟为1986年新铸铜钟,高3.6米,直径2.3米,重一万公斤。造型古朴,外面铸有《大乘妙法莲华经》,6.8万余字,铸造精致,每敲一下,余音达2分钟之久,余音袅袅,十分浑重动听。
    钟楼后是济公殿。济公的故事在南宋后期就已开始流传,济公原名李修缘(1148—1209年),法名道济,南宋高僧,浙江天台人。18岁来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道济。后来转到南山净慈寺当记室(文书)僧。传说中的济公身着破衲衣,脚踏破芒鞋,手摇一柄破蒲扇,疯疯癫癫。济公懂医术,能为普通百姓治病,又好息人之诤、救人困苦,故被后人尊称为“活佛”。他不守戒律,好喝酒,吃狗肉。殿中两尊济公像,一大一小,一坐一立,一庄一谐。大像为坐像,法相庄严,大德高僧模样,奉于前殿;小像为立像,传说中的济公模样,破衲衣,破芒鞋,破蒲扇,奉于大坐像身后。
    传说重修净慈寺木料供应不上,派济公外出募化。济公大大冽冽拍了胸脯,却日餍酒肉而返,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他在寺中烂醉如泥地睡了三天,冥冥中暗使神通令六甲神相助,源源不断的大木便从寺中香积厨的圆照井中运出。一直拉到第七十根,在旁估算木料的木匠随口说了声“够”,井里的木头就再也拉不上来了。从此,圆照井被称为“运木古井”,那最后一根木头就留在井底,成为净慈寺最吸引人的“古迹”。游人到净慈,都要到井口去,借助蜡烛的点点微光,看一看永远守候在井底的神木。记得我本人小时候来这里,有一和尚持一油灯垂入井中,可见井中仍有一段黑黝黝巨木。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是由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雷峰塔之名,则是因为塔建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之上,中国民间以地名指称,都叫开了雷峰塔,反而少有知道皇妃塔的。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
    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 “雷峰夕照”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这座著名古塔。
    2001年3月11日,对雷峰塔遗址和地宫的发掘。地宫发掘出来的文物非常丰富,是吴越王国鼎盛国貌的集中体现,对研究当时的工艺成就、佛教文化的影响,有非常重大的价值与意义。有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吴越国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龙莲底座佛像等在内的一批精美的文物珍品,轰动了海内外。
    雷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重建之后的雷峰夕照景区,占地面积8公顷,主要景观和设施有,雷峰塔、夕照亭、妙音台、汇文轩、放大光明阁、如意苑游客中心、藕香居餐饮点等,由杭州雷峰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管理经营。(进雷峰塔景区一律买票,甚至70岁以上的老人也不能免票,这在全国各旅游景点中很少见)。
    孤山是西湖的一个著名景点。孤山是一个小半岛,山高不过35米,山虽不高,却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之地。它因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一名梅屿。早在唐宋已闻名遐迩,唐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古人有诗曰:“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 “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孤山碧波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别致,走在山间小径颇有山林的感觉。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闻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岛,白居易称之为“蓬莱宫在水中央”。
    孤山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文物荟萃之处:宋理宗在此建过西太乙宫,清康熙、乾隆在此 建过行宫;南麓有文澜阁、精美园林中山公园、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东北坡有放鹤亭,“平湖秋月等。其中放鹤亭是为纪念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鹤子之传说。周围还有放鹤亭、林和靖墓,玛瑙坡,一眼泉水、文澜阁、敬一书院、六一泉、半壁亭、苏曼殊墓等。
    额枋上隶书“西泠印社”,石柱上篆书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是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二十周年而立。“石藏东汉名三老” 是指西泠印社所珍藏的一块东汉三老碑。
00:00
    进入中山公园大门后走到底,右转过叠石假山跨过九曲桥,可见一座方亭,横匾题“西湖天下景”五个大字,此处有一副非常有名的西湖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横匾左方书写款语:“康南海题西湖联,有'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之语,弥觉坡仙此句可珍也,书额张之。二十三年春陇右黄文中”。此处的“康南海”即康有为。“西湖天下景”五字匾语,摘用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五言古诗《怀西湖寄晃美叔同年》中的第一句。黄文中撰写的“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楹联,艺术性地整合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全用叠字组成,不论出句或对语,倒过来读仍能顺理成章,因而它既是“叠字联”,又是“回文联”,形式新颖,生动逗人。
    长桥是位于西湖东南面的一座东西向的桥,它长仅数米,与长桥名不相称。长桥原是一座名符其实的长桥,它长有数里,桥上有亭子,甚为壮美,后因西湖周围山水流进西湖带来的泥沙淤塞严重,两旁只好改做民居,而至桥成今日之短。长桥在宋朝时又名双投桥,因在此桥下常有双双对对的有情人为恂情而双双投于桥下,故得名。长桥主要有两个爱情故事:一是南宋江南名伎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的双双投于桥下爱情故事;一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的爱情故事。“断桥不断,肝肠断 ;孤山不孤,君心孤;长桥不长,情谊长。”是西湖三怪。
    白堤全长1千米,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白堤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明代堤上广植桃柳,又称十锦塘。堤上内层是垂柳,外层是碧桃。柳线泛绿、桃树嫣红,一片桃红柳绿的景色。白堤风景,四季分明:春桃夏柳,秋桂冬雪,具是风采独特。游人到此,仿佛如临仙境,是西湖最秀丽的风光。白堤原名“白沙堤”,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风光旖旎而著称。白堤中间的这座桥叫锦带桥,以前是座木桥,名中“涵碧桥”,如今更名为石拱桥。白堤早在南齐(公元479~502)时就已存在了。白居易(公元772~846)到杭州的300年前就已经有白堤了。
    杭州西湖的仙姑山北的清涟寺里,有一口长方形的水池,叫做“玉泉”。玉泉的水清澄澄,玉泉的水亮晶晶。1964年,在旧寺的基础上改建成一座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庭院,面积为0.73公顷。整组建筑采用粉墙漏窗,回廊环接,隔而不断,互相掩映,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巧妙的布局给人以一种幽深宁静的感受。
    新建的玉泉庭院,大门是个对景园门。从大门进去,迎面是一方形大窗框,框里的小天井中,安置着一块嵯峨湖石,几竿翠竹,宛若把一幅天然的竹石写意图推到游人眼前,让人几疑是走进了画卷深处。宽敞的南北亭尽头,在有限的空间里,建亭植树,配置松梅竹,呈现一派幽静雅致的氛围。由此进内,便为玉泉主景玉泉池。玉泉池畔回环着亭廊轩榭和大理石栏杆围槛。玉泉池呈一长方形,长约13米,宽约9米,深约3米,清亮的泉水从地下露头,晶莹明澈。相传在南齐建国前,有昙超和尚在玉泉开山筑庵,但无水源。偶遇神人,昙超请他解决寺内缺水问题,神人抚掌而泉水汩汩涌出,因此玉泉又名抚掌泉。自宋代开始,玉泉池中就放养了百余条数十斤重的大鱼。古诗"寺古碑残不记年,池清景媚且留连。金鳞惯爱初斜日,玉乳长涵太古天。投饵聚时霞作尾,避人深处月初弦。还将吾乐同鱼乐,三复庄生濠上篇",便是当年的泉池鱼乐的写照。泉池变鱼池,观鱼忘观泉,似乎主从倒置,然而在造园艺术上未尝不可。玉泉观鱼,数百年来吸引着四方游客,并以"玉泉鱼跃"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岳飞墓庙总体布局可分为忠烈祠区、墓园区和启忠祠区三大部分。忠烈祠区由岳庙主体建筑忠烈祠和祠前庭院、“岳王庙”门楼等组成。
    墓园区位于整组建筑群的西南部,呈东西向轴线对称排列,东端为“尽忠报国”照壁,南、北两侧各有碑廊一列,是珍贵的石质史料库;岳飞墓坐西朝东,墓前立“宋岳鄂王墓”碑,左前侧附一同遇害的岳飞长子岳云之墓,石阶下墓阙两边,面墓而跪诬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等四奸铁像。岳飞墓园以北,忠烈祠以西为启忠祠区,由启忠祠一正两庑建筑和精忠园组成,绿树掩映,池石花木点缀其间,是一组颇有园林风格的庭院建筑。
    启忠祠原是奉祀岳飞父母的地方,现已辟为岳飞纪念馆,利用实物、照片、图表等多种陈列形式,分三个展室六个部分,展示民族英雄岳飞光辉而又坎坷的一生。
    灵隐寺是杭州历史最悠久的寺庙,建于公元326年,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 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灵隐寺总体规划是沿中轴线形成五层格局: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下设法堂)-华严殿。同时向两翼布局,先后建成线刻五百罗汉堂、道济殿(现称济公殿)、客堂(六和堂)、祖堂、大悲阁、龙宫海藏(藏品陈列)。
    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已有700多年历史。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狰狞,俗称四大金刚。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
    康熙题匾的传说:自命风流儒雅的康熙皇帝来到杭州灵隐寺,老和尚请求他为寺院题块匾额。康熙信手挥笔,在纸上写了个老大的“雨”字,可“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字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这许多笔画怎么也摆不下了,真是急得皇帝下不了台。还好,在一个随从的暗示下,他将错就错,写成云林禅寺。这块匾挂了三百年直到如今,可老百姓并不买他的账,仍叫它“灵隐寺”。康熙题匾的笑话也一直流传到如今。
    两经幢分别位于天王殿东西侧。据经幢所镌之《建幢记》及附记中所载:石幢由吴越国王建造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原立于钱氏家庙奉先寺,后吴越国纳土于宋,奉先寺毁,乃于景佑二年(1035年)由灵隐寺住持延珊迁建于今址,原为十二层,现已残损,为多层八面形,下部三层须弥座,幢身上刻“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和“大佛顶陀罗尼”经文。
    正面是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贴金木雕像高24.8米,由香樟木雕塑而成,是中国最大的一尊室内雕坐佛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 中国 最高大的香樟木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
    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两石塔始建于五代或北宋初,系钱弘俶重建灵隐寺时而立。当时四立塔,今唯存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之双塔。两石塔相距42米,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亦雕造于吴越末年。据说建于公元969年。
    五百罗汉堂自明代就有。清初重建罗汉殿影响甚大,名播海内外,现在的罗汉堂是重建于1999年。大殿采用“卍”字形格局, “卍”字为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以示万法唯心、万德圆融、万缘俱息之意。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均为青铜铸像,平均身高1.7米,重1吨。
    罗汉堂中央是一座佛教四大名山铜殿,殿高达12.62米,为中华第一高铜殿,获世界吉 尼斯 最高铜殿纪录。分别供奉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在佛教中,此四大菩萨分别象征大智、大行、大悲、大愿。铜殿高12.62米,翼展7.77米,底部面积5平方米,三重檐,四立面,造型精致,气势磅礴,为 “世界室内铜殿之最”,已被列为吉尼斯纪录。
    华严殿是灵隐寺的最后一重殿,殿门上挂有原国家人大委员长乔石同志的亲笔题字“华严殿”。华严殿供奉“华严三圣”,中间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是法、报、化三身佛中的法身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别表智慧与理德。三尊佛像的佛身均以缅甸进口的直径2.06米,高8.1米的楠木雕塑,衣饰、莲台等则为香樟木雕。
    虎跑定慧寺,原称大慈定慧禅寺,俗称虎跑寺,位于杭州西南大慈山。虎跑梦泉位于西湖之南,大慈山定慧禅寺内。虎跑寺,以寺中的名泉(虎跑泉)而著名;性空大师在此定居建寺。宋朝高僧济公,初出家在灵隐寺,后居净慈寺,圆寂于虎跑寺。被佛门称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主师”的高僧弘一法师披剃出家的也是虎跑寺。
    相传寰中禅师于南岳童子寺出家后来杭州,看中此处景色佳美,便结庵于此,后因苦于无水而欲离去。夜得一梦,梦中有神人说:"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清晨果见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即时涌出,虎跑梦泉由此得名。
    李叔同纪念馆辟建于群山环抱、泉声欢歌的虎跑梦泉景区。这里的佛寺是这位现代著名艺术家、爱国高僧出家修行佛法之地。
    李叔同(1880-1942),号息霜,浙江平湖人,曾留学日本,擅长油画、音乐、戏剧、书法,任教于两浙师范学堂;39岁突然出家归入佛门,在西湖虎跑寺剃度后,法名演音,号弘一,别号晚晴老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身在红尘之外的弘一法师以满腔热忱提出“念佛不忘爱国”的口号,影响很大。李叔同是开创中国现代文化新时代的先行者之一,他曾率先参加“文明戏”(话剧)的演出,还为西湖山水创作了新歌曲,弟子中有丰子恺等杰出人物。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位于杭州钱塘江畔月轮山上,以及观赏钱江秋潮的最佳地点之一。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觉禅师建造了六和塔,如今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
    六和塔塔高近60米,外看13层,塔内只有7层。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式图案,刻画精细。构思精巧,结构奇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显得十分和谐。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每二层为一级,由螺旋阶梯相连,壁上饰有“须弥座”。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式图案,刻画精细。构思精巧,结构奇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妍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这些砖雕,与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所载十分吻合,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
    八卦田景群位于西湖风景区东南侧玉皇山南麓,东临南复路,南接虎玉路(陶瓷品市场),西至白云路,占地约150亩。又称“八丘田”,上面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八卦田中心,有个圆圆的土墩,那就是太极图。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正月,宋高宗赵构为表示对农事的尊重和对丰收的祈祷,采纳了礼部官员的提议,开辟籍田于国都南郊(即目前的八卦田遗址处),在每年春耕开犁时,皇亲率文武百官到此行“籍礼”,执犁三推一拨,以祭先农。明以后,籍田一直作为良田由附近居民耕作。
    皇帝亲耕仪式:一、昭告天下,来年亲耕。二、择定吉日,先祭神农。三、礼前一日,帝赐谷种。四、左相率众,先赴籍田。五、圣驾亲临,臣民恭迎。六、太常奏请,即时行礼。七、皇帝亲耕,三推成礼。
    历史几经变迁,但这块古田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八卦田整整齐齐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八丘田上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八丘田当中,有个圆圆的土墩,那是半阴半阳的一个太极图。八卦田逐渐成为杭城著名的景点。
    拱宸桥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
    该桥全长92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为三孔薄墩石拱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同时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桥的东岸,是运河文化广场。广场上六幅浮雕,讲述着运河的古老历史,建有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规模宏大的钱运茶馆,是一处仿古建筑。桥的西岸,就是2月14日开始正式整治的拱宸桥桥西历史保护街区,以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集商业、休闲、娱乐及公共展示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域。有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打败了,杭地尽属于吴,这座山就是地界。吴山景区,西起万松岭,东到鼓楼,山体蜿蜒起伏,绵亘数里,直插市区。当西湖还是一个与钱塘江相连的海湾时,吴山是环抱这个海湾的一个岬角。沧桑变迁,吴山成了一座风景名山,左江右湖,是登高远眺,纵览西湖风光的最佳之地。
    吴山面积约1000亩,是市民最喜欢登临的山,它与孤山,一雅一俗,体现了杭州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性。满目尽是古老苍郁的市树“香樟”,翠叶繁茂,生机盎然。虽以风景秀丽著称,但历代以来,山上酒肆遍布、庙宇林立,各色摊点比比皆是,形成杭州民俗文化的一个汇集场所,也许由于“近”和“俗”的原因,容易亲近。
    城隍阁连地下共七层的仿古楼阁式建筑,高41.6米,气势恢宏,炫煌富丽,融合元、明殿宇建筑风格,大处着眼,细处勾勒,兼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城隍阁主顶顶端为葫芦状宝瓶造型;四个副顶顶端设凤凰造型,整座楼阁仿佛一群展翅翱翔的凤凰,又如仙山琼阁倚天耸立,令人神往。城隍阁二层东楹柱悬明代徐渭名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底层大厅南、西、北三面,倚壁设灯光橱窗展示大型硬木彩塑《南宋杭城风情图》,对面嵌壁青石线刻画描绘 杭州历代名贤画像和10个民间神话故事;三到顶层都有休闲服务设施。
    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屈杀了之后,沉到了钱塘江里,吴人怜之,就在这座山上为他立祠,这山才又叫作了伍公山和胥山。
    河坊街位于吴山脚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属于杭州老城区。南宋定都杭州后,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今中山中路)。于是,在宫城外围,天街两侧,皇亲国戚,权贵内侍纷纷修建宫室私宅。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前夕,这一 带仍然是杭城商业繁华地段,清河坊历史街区--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能够体现杭州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之一。它的修复和改造,再现了杭城历史文脉,为杭城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杭州的百年老店均集中在这一带。清河坊兴于宋盛于清,街区现存古建筑大多建于鼎盛时期明末清初,自民国以来,分别为孔凤春香粉店、宓大昌旱烟、万隆火腿店、羊汤饭店、张允升帽庄四家各踞一角,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区片。杭城闻名的“五杭”(杭粉、杭剪、杭扇、杭烟、杭线)就出与此。 这里特色小吃、 古玩字画、商铺云集。老字号、杭州特色各类店铺约有一百余家。
    地处清河坊的 “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系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于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建,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工商型古建筑群,系徽派建筑风格之典范。整个建筑形制宛如一只仙鹤,栖居于吴山脚下,寓示“长寿”。恢宏的建筑,辉煌的大厅,精湛的雕刻,以及它特立独行的经营格局至今风貌犹存。一百四十多年过去了,胡庆余堂国药号始终秉承“戒欺”祖训、“真不二价”的经营方针,已成为保护、继承、发展、传播祖国五千年中药文化精萃的重要场所,是杭州人文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于1936年,并于同年进行发掘,此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发掘。一个曾经灿烂辉煌千年的远古文化,一个消失了数千年而无任何历史记载的远古文化,由中国考古学家的双手发掘出来了,这就是当今享誉中外的良渚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为研究长江下游的文明起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位于杭州市西北郊良渚、瓶窑两镇,是良渚文化中心遗址,现已发现遗址点135处,保护范围约42平方公里。它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型考古遗址之一,在东方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遗址公园不同于普通的公园,它是一个保护、利用、开发和展示文化遗迹的综合工程。
    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将以现有的良渚博物馆新馆为轴心,设置一条东西向宽约200米,南北长约1100米的“S”形南北向大绿带,作为遗址公园的重要门户和序曲。游客可通过水、陆两条不同线路,或步行或泛舟游览良渚遗址。
    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南北长约1910、东西宽约1770米,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城墙总长约6公里,宽约20-150米、高约4米。城墙不仅长,还很厚,最窄的地方约20米,最厚的约150米。
    城墙建于湿地之上,粉砂性的沉积土缺乏足够的粘性和牢度,堆筑城墙需要铺垫石头地基,并使用具有较好牢固度和抵御性的黄色粘土堆筑墙体。垫石大部分采自周边的低山丘陵,墙体的黄土来自附近的山坡或山前台地。,城墙堆筑土与城墙垫石,都表现出与城墙走向一致的条袭状。并且从两侧土墙面上不同的土层可以看出,堆筑是分次完成的。
    莫角山台地位于城址中央的宫殿区内(良渚古城的中心地区),利用自然山体人工堆筑扩建而成,朝向正南北,长方形覆斗状,四至边界清晰,人工堆筑厚度约10-12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莫角山台地顶面上建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三座独立的宫殿台基,沙土广场以及35座房屋基址,其中7座位于大莫角山台基上,4座位于小莫角山台基上,其余24座位于莫角山台地上。
    反山墓地发现于1986年,坐落于内城西北部的一座高出地表6米的人工土台上,面积近10000平方米,东侧与莫角山相邻。墓向大都南略偏西,均为竖穴土坑墓,使用葬具。出土物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其中玉器占90%以上。特别是12号墓中出土的“琮王”和“钺王”,表明墓主人是掌握神权、军权与王权的良渚国王。反山墓地出土随葬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是迄今所见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被称为“反山王陵”。
    在这11座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乃迄今为止所见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其中,著名的国宝“玉琮王”和“玉钺王”便出土于此。玉琮象征着宗教权利,玉钺象征着军事力量,琮钺合葬,最贵至极,所以它很有可能是一座王陵。
    西溪风景区在过去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公园总面积11.5平方公里,已有1000多年历史。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相传旧时从秦亭山舟行至留下十八里,沿水有十八座桥、十八个湾。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内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越过西溪桥就进入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换乘中心——周家村,这是整个园区的主入口。周家村除了是游客集散和了解园区信息的主要区域外,还设有“西溪问茶”茶室供游人消遣休息,“西溪礼品”出售西溪特有的鸭舌帽等礼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是西溪生态展示馆和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所在,充分体现出园区以生态为重的理念。
    烟水渔庄一个三亩大小的鱼塘被烟水渔庄款款而拥。沿路上岸,几株不知名的植物上飘来阵阵清香,庄内坐落着数家茶室,都由原来的农家两层木结构民居改造而成,幢幢小楼临水而建,品茶、赏湖合二为一。烟水渔庄位于烟水庵的南部,濒临朝天暮漾。这里展示了西溪农事鱼耕活动,也是游客休闲、餐饮的中心。在美丽的渔庄里,我们可以享受到西溪的美味佳肴,吃到各种风味和品种的淡水鱼;大众垂钓区让游客享受到野外垂钓的闲情逸致。
    可以与当年西溪曾享有盛名的秋渔庄相媲美。现在的烟水渔庄,就是借鉴前人《秋渔庄》的诗歌意境,将此处原有若干农家民居加以间疏、削层、改造、扩充而成的,以水乡民居风格为主体。烟水渔庄的“烟水”,有三烟之妙:柳烟、云烟、炊烟,人与烟水共处,犹如身临仙境。垂钓于湖边,散步于塘堤,喝上一口本地的米酒,感受一番西溪原住民的生活。
穿过普济桥,水系豁然开朗,一座孤岛长着几棵参天的大树,右边的岛屿前有一个由木船改建成的小码头。登上码头,走过一条约二十米的竹径,“戴”着浓密茅草的泊庵显现在眼前。“庵”是草堂的意思。它最早是明末邹孝直的庄园,周边芦苇丛生,野趣盎然,整个庄园犹如仙岛泊于水上,故名泊庵草堂。此为明末清初钱塘人邹孝直(名师绩)的庄园。邹氏读书乐道,不求闻达,与两个弟弟在此耕读自娱,诗礼治家。当时这一带芦苇丛生,野趣盎然,从高处远远望去,整片庄园似仙岛泊于水上,故名"泊蓭"。
    西溪水阁沿着开阔的水岸,曲曲绕绕,穿过两座小桥方至水阁,沿途景域开合,变化有致,竹林柳烟,屏障掩遮。西溪水阁是一组文人别业式建筑,为文人隐居深泽、藏书读书之地。
水阁由两组建筑组成,东为“拥书楼”,西为“蓝溪书屋”。水阁的墙面,下部山墙为夯土墙,上部为露出梁架的编竹夹泥墙,乡居气息浓郁。东西各有一处埠头,岸边各设一座小亭(东为鹭亭),以方便游人上下与休歇。一座石板桥将东西岸相接通。登临西溪水阁,远眺翠嶂连绵,近闻轻波拍岸;岸上桃红柳绿,水中层波叠影。西溪水阁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阁、水交融之“真阁真水”的无限情趣。
    西溪自古多文人。在这片土地留下了文人们许多的墨宝和足迹,西溪水阁主要用于文人藏书、读书及会友。如今的西溪水阁,有"兰溪书屋"和"拥书楼"两处藏书楼,使得游人在西溪厚重的文化气息中,去追随当年文人隐士的避世清闲。

    梅竹山庄是清代文人章次白所建。如今的梅竹山庄,主要有“梅竹吾庐”、“萱晖堂”、“虚阁”三个主体建筑。进院门先到梅竹堂,再向堂后经小桥按序至四序斋和虚阁。由南而入,沿百米羊肠小道至浮亭,亭西侧有一柿树,亭东又有一松树,浓阴似伞,亭亭如盖。游人站立亭下,举目抬望山庄,但见渡头塘堤横亘前方,梅竹吾庐隐约在绿阴之后,萱晖堂依稀露檐于梅竹深处。
    此为清钱塘文人章黼(字次白)(约1777-1857)所建。庄内多古梅修竹,据史料记载,章次白对西溪的挖掘、疏浚工程作出的贡献很大。其为人性高洁,好读书,喜字画,常邀朋唤友至此吟诗作画。故名。
    深潭口船过了长春桥,便看到一片宽阔的水面,四棵上百年的大樟树分布在河岸两侧,枝繁叶茂。这便是深潭口了。
    《南漳子》一书记载道:“深潭口,非舟不能渡;闻有龙潭,深不可测。”四周河港相连,呈十字交叉,水面宽广,加上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环境氛围,最适宜龙舟竞划。因此,蒋村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胜会,都设在此处,人来舟往,热闹非凡。竞划龙舟是西溪历代相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唐,兴于南宋,盛于明清;而“龙舟胜会”一词相传是乾隆皇帝下江南之际得于御赐。流传至今,它为西溪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为西溪的乡俗风情增色不少。如今的深潭口河两岸间隔着两三米就有一个青石板埠头,岸上有数十户民居,夹杂着座座石桥、数个葡萄藤架,江南水乡柔情依旧。
    穿过一条长长的竹径,来到一户小庭院前,叩响清脆的铁环声,悬挂着“西溪草堂”匾额的门坊应声而开,一个精致的小院呈现眼前。地上长满了细细的青草,四周由篱笆筑成,青翠的竹子掩盖起白色的泥墙,古井、葡萄藤架、石椅……一幅淳朴幽静的农家图。突然,两只燕子从边上的“快堂”内飞出,看来燕子也喜欢上了这幅农家美景,在内堂筑起了鸟巢。
    草堂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明代文人冯梦桢。整组建筑依鱼塘分作南北两部分,南面为正房,二层建筑。前后各一个院子。北面设草亭“绮云亭”,为赏梅玩竹、对酒当歌之处。草堂以环境幽奥、景域深远为特色:东侧堤岸葱茏,视廊深远,北侧野草浅滩,有湿地淳朴野性之美,西侧层叠与堤塘相连,将游人的视线引向远处疏朗的柿丛和带状的白茅,另有一番平远的意趣。

    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是距今有1200余年的古刹,是佛教中国化之后最后的高峰。其地址在浙江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有“江南五大禅院之首”的名誉。径山,有径通向天目山,被称为“径山”;又有东西两径,东通余杭,西通临安,因此也叫“双径”。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写诗《游径山》:“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途中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镫相回旋。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渊。”进行了生动描绘。

    唐代禅宗大师、牛头宗代表人物之一鹤林玄素(668-752年)已在此布道弘教,且具有了较高声誉。但真正让其闻名于世的,是鹤林玄素的弟子法钦。相传,法钦(714-792年),遵照师傅的“汝乘流而行,遇径即止”的要求,云游至径山,在顶上结草为庵、传法修行,后名声日隆、朝野皆知。大历三年(768),代宗下诏建径山寺。南宋时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它与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宁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并称为"禅院五山"。

    唐代禅宗大师、牛头宗代表人物之一鹤林玄素(668-752年)已在此布道弘教,且具有了较高声誉。但真正让其闻名于世的,是鹤林玄素的弟子法钦。相传,法钦(714-792年),遵照师傅的“汝乘流而行,遇径即止”的要求,云游至径山,在顶上结草为庵、传法修行,后名声日隆、朝野皆知。大历三年(768),代宗下诏建径山寺。南宋时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它与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宁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并称为"禅院五山"。

    径山寺与茶闻名以后,由禅僧抚养、禅寺成长、被奉为“茶圣”的陆羽(733-804年)慕名而至,在径山植茶、制茶、研茶,后在唐上元元年(760年)写成了传世名著——《茶经》,使茶由饮而艺而道,将茶与禅融为了一味。径山茶,初为供佛所植,后置身径山寺的僧众,“近水楼台先得月”,便常年饮茶参禅,特别是每逢寺院举行重大事件时,还会在寺内举行茶宴,饮茶论佛,并逐渐演化成一套具有固定模式的程序,其中包括“献茗”“闻香”“观色”“品味”“论茶”“交谈”等,后人称之为“径山茶宴”。

    13世纪初,掌握镰仓幕府实权的北条氏十分仰慕径山寺,将其称之为“道之所在”,予以高度信任和荣誉,他不仅不断派日僧到径山寺求取禅理,还派日僧持其亲笔信来径山寺邀请中国名僧赴日传法。于此,径山寺几成南宋时期日僧渡海求禅的圣地,是日本禅宗的发源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虚堂智愚奉命主持径山寺,他随师上山。在径山寺期间,他不仅勤修佛法,还认真学习种茶、制茶技术以及茶宴礼仪。据说,他在两年后归国时,从径山寺带走了7 部茶典。同时,还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回日本,并在现在的福冈的崇福寺仿径山寺举行茶宴,从而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登径山,走径山古道。径山古道始建于唐朝,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径山山下通往山顶的要道。古道路面以青石板为主,周围山泉汩汩流淌,两侧山崖陡峭,植被繁盛。径山古道一路向上,沿途有五亭(桐桥亭、进善亭、半山亭、冷亭、望江亭)。再上即至洗砚池,金线竹,孝宗御碑亭,直至径山寺。

    径山寺进门第一道建筑便是五凤山门,全木结构,山门左右是钟楼、鼓楼,

    山门左右是钟楼、鼓楼,永乐大钟就在钟楼里。钟口径1.8米,钟口沿厚0.18米,测算重9700公斤,钟身东南面铸有“永乐元年(1403年) 月 日住持比丘普庄劝缘造”等铭文,撞击时,发音宏亮,响彻方圆十里。1990年7月18日晚,因游客烟蒂酿成大火,钟楼被毁大钟熔化变形,跌成数块,殃及“历代祖师名衔碑”。1991年修复钟楼,放置残钟。

    过了五凤山门,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凌霄阁,两面还有禅堂、药师殿、大慧院等,这些建筑都是近20年重修的。

    宋孝宗御碑:这座御碑,是宋孝宗为表彰径山寺的历史功绩而立,碑高5.3米,正面刻有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背面刻游重修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碑记碑文,不仅记录了径山寺的兴衰史,还体现了当时皇室对佛教文化的重视。

    内凌霄阁收藏明代径山铁佛坐像。躯高80厘米,肩宽40厘米,莲座高24厘米,宽70厘米。佛像头顶高肉髻,身披袈裟,袒胸跣足,作跏趺坐,受损的颈部已修复,上肢右手臂仍残缺,是径山寺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铁佛。原三尊铁佛另外两尊铁佛于2002年3月期间被盗。

    径山寺可以吃素面,20元一碗,浇头很丰富。

    东坡洗砚池位于径山寺院北面古道下200米的小山岙,岙中有一潭清泉,常年不竭。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此洗毛笔洗砚台而得名。

    这尊观音像宛若天真少女,与平时所见迥然不同,是出之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手笔。

阅读 487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