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护蕾,绽放童年
十一分园防性侵宣传知识
近年来,儿童遭性侵事件时有发生,且一般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加强普及防范性侵害知识及技能,提高儿童及家长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为孩子筑牢防性侵的保护墙。儿童性侵怎么预防?防性侵的安全知识有哪些?让我们家园携手共同开展“利剑护蕾”活动,预防性侵害教育,让孩子了解防性侵知识,远离性侵害,保护自己,勇敢说“不”!
一、什么是性侵害
儿童性侵害是指施害者通过暴力、欺骗、物质诱惑等方式,引诱胁迫儿童与其发生性接触,或在性方面造成对儿童的伤害行为。儿童性侵害有多种形式,包括身体接触和非身体接触。受害者不仅仅是女孩,也包括男孩。
二、如何预防性侵害?
1.了解隐私部位。让孩子了解身体是自己的,凡是背心和裤衩遮盖的地方,就是隐私部位。
2.保护好隐私部位。告知他们男女有别,既不能让他人触碰自己的身体,也不能主动去碰别人的隐私部位。
3.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秘密不能告诉父母,那么要把这种情况教给孩子,让孩子知道遇到了这种情况一定要告诉父母、打110电话报警等。
4.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便吃喝陌生人给的食品或饮料,避免单独和陌生人在家里或密闭的环境,家长不能接送时,不独自出门。
5.敢于拒绝。任何人的任何行为,只要让你感到痛或者不舒服,就立刻反抗,即使是老师或者其他亲近的人,也要敢于说“不”。
三、让孩子远离性侵害的妙招?
1.加强性教育知识普及。
不要忌讳给孩子讲生理知识,多给孩子普及性知识,有助于他们免受侵害。可以巧妙地运用绘本故事、微信、小视频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性别意识,了解性知识。
2.加强对孩子的关爱。
经常和孩子聊天,引导孩子把藏在心里的秘密向家长说,并教会孩子把坏人坏事曝光。比如,很多性侵案件都是熟人作案,这个时候就要教育孩子,即使是亲戚朋友,如果对孩子意图不轨或有举动,也要及时告诉家长。
3.建立良好的危机意识
良好的危机意识,比让孩子认识自己隐私部位更加重要。各位家长要多提醒幼儿,拒绝他人触碰自己的隐私部位,给孩子普及基本的防性侵教育,告知他们男女有别,既不能让别人触碰自己的身体,也不能主动去触摸别人的隐私部位。
4.告诉孩子如何面对威胁
大量真实发生的儿童性侵案中,孩子没有选择告诉家长的一个很普遍的原因是受到了威胁。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强调:“面对坏人是可以说谎的,并且不要相信坏人的话,爸爸妈妈一定会保护好你的,只要我们告诉了警察叔叔,所有坏人都会被抓起来!”
四、防性侵安全小贴士
孩子:
1.拒绝他人触碰自己的隐私部位,如果他人强行触碰,要大声呼救,告诉爸爸妈妈并报警。
2.没有征得爸妈的同意,不可以独自跟其他人出门玩耍,尤其是异性,无论是熟人、邻居还是亲戚。
3.遭遇猥亵或性侵害时,要及时跟爸爸妈妈说,让他们来解决问题。
家长:
1.不要将孩子单独交给异性成年人看管,尤其是将孩子寄宿时,要提高警惕性。
2.给孩子普及基本的防性侵教育,告知他们男女有别,既不能让他人触碰自己的身体,也不能主动去触摸别人的隐私部位。
3.时刻与孩子保持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一旦发现孩子遭受侵害,要第一时间报警,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如果你对别人任何的抚摸或接触到不舒服,都可以勇敢的说“不”,并立即想办法“走开”。即便别人拉你的手,亲你的脸,摸你的头。
五、法律保护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生效,第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形,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控告。
(一)未成年人的生殖器官或隐私部位遭受或疑似遭受非正常损伤的;
(二)不满十四周岁的女性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害、怀孕、流产的。
(三)十四周岁以上女性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害所致怀孕、流产的。
(四)未成年人身体存在多处损伤、严重营养不良、意识不清,存在或疑似存在受到家庭暴力、欺凌、虐待、殴打或者被人麻醉等情形的。
(五)未成年人因自杀、自残、工伤、中毒、被人麻醉、殴打等非正常原因导致伤残、死亡情形的。
(六)未成年人被遗弃或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
(七)发现未成年人来源不明、失踪或者被拐卖、收买的。
(八)发现未成年人被组织乞讨的。
(九)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情形或未成年人正在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
六、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进行安全、保健方面的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性启蒙教育不仅符合《指南》要求,而且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关于隐私保护、预防性侵、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方式方法,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无论他们面对任何困难和问题,一定要和爸爸妈妈讲,相信爸爸妈妈会永远保护他!同时建议家长朋友尽量多些时间和孩子相处交流,切实履行对孩子的监护责任,特别要做好离园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营造美好幸福、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