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课堂,“文”以明道。为了全面提高奎屯市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更好地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等新课程理念,促进青年语文教师成长与发展,选拔优秀教师参加“苏伊杯”教学大赛,经奎屯市教育局研究决定,举办“徐奎杯”选拔大赛。
躬逢盛事,上下齐心
比赛参照《奎屯市第五届“徐奎杯”高中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活动实施方案》,比赛分为专业测试、粉笔字、课件制作、教案书写及同课异构现场课等多个环节,全面考察参赛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授课水平。整个赛程为期四周,分校级选拔赛和市级选拔赛两个阶段进行。
我市两个高中积极筹备、精心组织。教研室等相关部门从精心安排比赛场地,到调试录课设备,全力保障比赛顺利进行。赛课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顺序,统一标准,公开公正,现场打分。比赛还邀请了徐州送课专家担任赛课评委,奎高领导高度重视,亲临现场,观摩听课。
“同”中切磋,“异”出精彩
来自两个高中的六名优秀选手进入本次复赛。最后的现场课决赛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内容选自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下册。每3位老师聚焦学科同一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个人教学风格,采用不同构思、切入点、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呈现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
《在马克思的讲话》准确而全面地总结了马克思一生丰硕的思想成就和伟大的革命贡献,体现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情谊,启迪青年人积极有为,团结奋斗,承担时代使命,施展个人抱负。三位老师以视频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与伟人进行跨时空对话。1号老师思路清晰,声情并茂,打通课内与课外,课堂气氛熨帖,师生对话扎实;2号老师围绕悼词的写法,提供知识性支架,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思路;3号老师的课堂从说什么、怎么说切入分析演讲词的针对性,带领学生一起品味本篇语言表达的特色。
读诗使人灵秀,以《再别康桥》为主题的三堂诗歌鉴赏课各有特色。4号选手从《沙扬娜拉》导入,让学生从“三美”原则的角度品读喜欢的诗句;5号选手以诗歌朗诵会为情境,激励起同学阅读品鉴的兴趣;6号选手以诵读贯穿课堂,用精美的画面引领学生采撷主要意象,感悟诗人情感。
读诗使人灵秀,以《再别康桥》为主题的三堂诗歌鉴赏课各有特色。4号选手从《沙扬娜拉》导入,让学生从“三美”原则的角度品读喜欢的诗句;5号选手以诗歌朗诵会为情境,激励起同学阅读品鉴的兴趣;6号选手以诵读贯穿课堂,用精美的画面引领学生采撷主要意象,感悟诗人情感。
六位老师或俯身倾耳,或妙语连珠,都做到情景创设,读写结合,思维提升,紧扣主题,凸显任务。比赛中,选手们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品味语言的意蕴,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体现出课改背景下奎屯市高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作出的思考和探索。
立心语文,力行而上
“深耕知地厚,登峰觉天高。” 唯有匠心打磨的课堂,才能精彩演绎百花齐放。此次比赛,群英荟萃,充分展示了我市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力,展示出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风采。
通过本次活动,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获益匪浅。这种以教促教,以教促学的赛训结合的比赛方式,一方面为授课教师提供展示自我风格自我成长的舞台,选手既得到经验的积累,又提升了个人能力,奠定了更坚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老师通过观摩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及课堂教学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真正获得了优势互补,智慧共生,成果共享,共同提高的效果。
通过本次活动,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获益匪浅。这种以教促教,以教促学的赛训结合的比赛方式,一方面为授课教师提供展示自我风格自我成长的舞台,选手既得到经验的积累,又提升了个人能力,奠定了更坚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老师通过观摩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及课堂教学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真正获得了优势互补,智慧共生,成果共享,共同提高的效果。
撰 稿: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组
审 稿: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