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教师要想更快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除了备课教学、专业培训外,还要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来提升理论素养。时代的发展,课程标准的不断更新,促使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参加课题研究就是更新教学方法的途径,通过研究我们能精准把握当下,直面自己的不足。
课题研究让我们一线教师实现从普通教师到卓越教师的蜕变。但是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其实很多教师对于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深感困顿,虽有部分教师进行过课题研究,但对于开展课题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仍然缺乏明晰的认知。为此,自治区教科院组织专家为广大一线教师进行了“专家引领促研究,课题培训促提升”的小课题培训。
这次培训安排有6位专家讲座,是一次启智润心的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搭建自己的知识库,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和生物两个课题组积极参加了这六节课培训。
这次培训安排有6位专家讲座,是一次启智润心的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搭建自己的知识库,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和生物两个课题组积极参加了这六节课培训。
一、发现问题:接课堂地气,解教学难题。
专家指出小课题的特点就是局部化,具体化,简易化,周期短的特点。所以我们选择课题的涉及范围尽量小,应注重解决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精进教学能力,提升育人质量。我们教师做课题研究必须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我们要常思常想,用思考来促进问题的解决,用学习来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我们要守住一个阵地,就要善于总结课堂,对自身的授课内容、方法技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的整体状况进行思考,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课题研究应当从低处着手,高处着眼,接课堂地气,解教学难题,促教学相长。
体现在课题题目上,题目要涉及研究内容和范围,不可过大过小,避免使用“浅谈、浅析、试论”这样的辞藻,要做到“小题大做”。培训老师把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称为课题名称的三要素,并强调课题名称一定不能和研究条目一样。
体现在课题题目上,题目要涉及研究内容和范围,不可过大过小,避免使用“浅谈、浅析、试论”这样的辞藻,要做到“小题大做”。培训老师把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称为课题名称的三要素,并强调课题名称一定不能和研究条目一样。
二、研究过程:做课题研究的姿态要往低处行。
专家指出:在“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有一个过渡地带,那就是教师要做研究者。教师平时该如何做课题研究呢?我们要采取多样化的教研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同时作为一线教师也要使课题研究日常化。专家指出,在研究课题的当中应该尽可能广泛的查阅资料,但做课题的重头戏不是写文章,而是做事情,因此我们教师在课题研究当中的研究形式应当更加的亲民,更多样化,从自我教学的反思做起,从日常办公室的讨论开始,随时随地的做教研,时时刻刻的解难题。专家指出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要选择贴地式的课题研究,我们的研究内容,不应当“在云端舞蹈,而要贴地行走”,应当基于实践分析教学案例、讲述一线故事、思考教学困惑,生成研究问题,形成日常化的教学研究。
三、结果呈现:阐述研究成果,呈现研究原貌。
课题研究的直接目的当然是出研究成果,,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实践,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撰写结题报告,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好的结题报告可以很好地反映教师研究实践和理论的成果。
我们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包括核心成果和支撑成果和拓展性的成果,可以是一种经验总结,一种教学模式展示课,一篇独特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论文等,也可以使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或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课件、图表或教具等实物。专家指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论文属于拓展性的成果,不仅可以是学术论文,还可以是经验性的论文,研讨型的论文。我们一线教师做课题形成结果时要多一些定量的分析,多积累一些支撑结论的数据。
课题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明确问题研究,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践行反省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研究问题,再开展研究。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如此才能给学生一碗活水,如果我们只教不研会使我们的教学浮于表面,遇到问题束手无策;另外问题的留置对教学也是一种阻碍。
各位专家在培训当中娓娓道来,运用案例剖析选题和论证,给我们做了方向的指引。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后,我们受益匪浅。在几次的培训中,我们潜心学习,力求提高,努力把培训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实际成效。我们认真思考了自己的课题,从标题到研究方法再到主体内容,都有很多需要精进的地方,在接下来的研究活动中,我们要努力做研究型教师,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深入课堂实践研究,向名家取经,夯实理论基础。
撰稿人: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