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共研,催发一树桂香;
逐梦语文,沉醉一路芬芳。
“非教无以潜心,非研无以致远”,为了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创造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教学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着教学相长,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荣将镇龙头村小学组织开展了语文公开课活动。此次公开课活动教师们采用集体协作的方式,集学习、实践、研究、合作于一体,对每堂活动进行研讨。
在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活动目标的设置、活动前的教具准备到活动过程的组织,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活动不仅突出了综合性、可操作性,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主导性。除此之外,教师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探索,主动获得知识,教师们的表现时时迸发精彩,真实地体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
周婕老师执教《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我国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选自《山海经》。课文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塑造了坚韧、执着的精卫形象。
周婕老师首先以“看图猜故事”的小游戏为导入,引出《山海经》,带着孩子们了解了中华文化古籍,这样一改学习古文枯燥无味的现状,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觉的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文言文重在朗读,周老师利用层层递进的朗读帮助孩子们熟悉课文、读好课文,最后熟读成诵。文言文学习的任务前置与课上的“花式”诵读就尤为重要,既能帮助学生读出韵味,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自主学与互相学配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通过梳理故事内容,根据起因、经过、结果串讲故事,最后加上合理的想象生动讲述故事。在评选“神话故事王”的活动中,孩子们越说越有趣,越说越生动。将对女娃形象的想象,对精卫如何填海的想象都融入到所讲述神话故事内容中。这样不仅把课内外有机地联系起来,还扩大了教学资源,构建了开放的语文课堂,使新课标的精神得以体现。
郭琳老师执教《夏天里的成长》
秋去冬来,春夏不远。语文教师郭琳为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名为《夏天里的成长》的校级公开课。我校校长李耀奎及全体语文教师共同聆听此次公开课。上课前,郭琳老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件,以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向全校语文教师展示课堂教学的风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郭琳老师通过课件中的小游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通过播放竹子生长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一夜可以多出半节”的生长速度;郭琳老师抓住几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如:“你从第二自然段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生物长得快?”“夏天里还有哪些事物在长?请从第三自然段找出。”学生围绕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组员分工合作,任务明确,汇报学习成果时条理清晰。 正如诗句所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相信龙头莘莘学子通过学习这篇《夏天里的成长》,学会珍惜时间,把握盛夏年华努力学习,快速成长,增长才干。未来将漫步在稻穗低头的金秋,自信面对人生!
邓顺超老师执教《黄山奇石》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景色神奇,十分有趣。
在课的伊始,邓老师通过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个地方是哪里,由此导入——黄山,从而介绍黄山风景区,激发了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邓老师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充分感悟石之趣,感受黄山之秀丽神奇,进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由“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这一中心句设问探究,采用读、说、演、写等形式,辅以精美的图片,和学生一起研读了第2—5自然段。学生在多感官的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处于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中,因为他们在邓老师设计的淡化了的教的学习活动中,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情趣,被文中描写的奇形怪状的黄山之石吸引住了。
课结束,“奇”未尽。邓老师生动的课堂激发了孩子们进一步“走进”黄山的欲望。下课铃响虽响,孩子们仍沉浸在黄山的“神奇”当中。
刘红老师执教《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课文节选了其中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奋发图强,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所以学习本文,主要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本文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刘红老师的引导下,或静心感受文本内涵,或连贯而有气势地朗读,或入情入境畅所欲言等。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环环相扣,衔接流畅,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罗秀莹老师执教《四季》
《四季》是一首有趣的儿歌,罗秀莹老师用优美的语音语调,讲述了草芽、荷叶、谷穗和雪人这几种季节代表性事物的可爱之处,带领着孩子们感受自然、体会作者对四季的热爱。课堂开始了!
首先,罗秀莹老师结合美景图片,说说四季代表性的事物。这一游戏的导入设计生动有趣,巧妙地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性,调动起全班同学的兴趣。孩子们积极举起小手,跟随着罗老师的节奏,沉浸四季的美好。
告别声音的走廊,迈入生字的殿堂。罗老师问道,春天有什么呢?在明媚阳光照耀下,小草勃然生长,原来这就是“春”字的起源。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罗老师循循善诱,结合汉字特点,运用了多种识字形式,在对孩子们进行发散思维培养的同时,拓展积累了语言知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罗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过生机昂扬的春,炎炎暑气的夏;经历硕果满盈的秋,又转入银装素裹的冬。罗老师的课堂既有妙音,又有美景,充分调动起人的多种感官,让孩子们与听课的老师们共同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蔡春玲老师执教《名字里的故事》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选作公开课教学,是一大挑战。蔡春玲老师的课堂充满童真童趣,她先以自己名字的由来,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猜测同学名字的含义,交流自己名字的故事,记者模拟采访等趣味十足的环节,扩宽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名字的来历与故事畅所欲言,踊跃分享。同学们精彩的回答,一次次点亮课堂,得到了听课的老师高度赞扬。
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是教育生命力的迸发。
研而有悟则进
在每次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老师们都及时从教学设计、课堂氛围、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课议课,既肯定了执教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也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老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真正落实了“以听促教,以评促学”。
教无涯,研不尽。本次教研活动课不仅为语文组的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又为全体教师的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这样一场有思考、重质量的展示活动,如一束指引之光,照亮了龙头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