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你”,靠近“我” ——参加“情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体会

榕叶飞飞
创建于2018-06-05
阅读 90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18年的春天注定将会在我的人生中留下重重的一笔,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民政局、教育局"情暖童心"活动主办方和宜都市心理健康教育领头雁潘素容教研员的眷顾下,我有幸打开了一扇新奇的大门,闯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旅程。6双脚,60天,39所学校,上千名孩子,我们和孩子们面对面,一起探讨关于成长和幸福的话题。

  最初接受任务,我的内心忐忑,虽然有着一点点众人面前讲话的经验,但是如此系统而且直面小学留守儿童还是第一次。一人独行孤单而迷茫,但是当有了一群温暖有爱的同伴,前路就充满光明了,在潘教研的精心组织下,我们的团队携手而行,齐努力,共探索,让人感动的瞬间一次又一次激励着我。

  活动伊始我有些迷茫不知所措,感谢有谢春花老师、杨梅老师为我做了示范,在向她们学习之后,我才敢迈出第一步。

  第一站是杨家棚小学,因为同行的伙伴都不识路,于是,短短20分钟的路程我们愣是绕了一大圈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虽然这是我第一次面对小学生,原本有些紧张的我因为孩子们期待而充满友善的眼神放松下来,相处愉快的短短的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由陌生到逐渐熟悉。

  课后,一个男孩子离开了又返回,一定要和我合影,还不停地问可不可以来找我。一个一年级的瘦弱的小女孩,木讷安静,课后合影时她差点摔倒,文具也差点儿找不到,我忍不住把她抱了起来。一直陪伴参与活动的该小学年轻的90后美女老师高甜老师和我讲起了这个女孩子的故事:重男轻女的父母几乎不管她,衣服脏了没有人提醒她换,头发脏了没有人帮她洗,小小年纪在校住读,同学们也不怎么喜欢她。就在我去的前一天,高老师无意间发现她的头发都打结了才帮她好好洗了一次头发。听着高老师的讲述,我的心都揪了起来,同时也为充满爱心的高老师点赞。高老师虽然只是一个班的语文老师,但是却对学校大多数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她说平时看着这些孩子有困难能帮时就帮一把,可是因为学校年轻老师少,所以她自己的工作任务非常重,很多时候有心却无力,她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帮一帮这些乡村孩子。年轻时尚的高老师站在群山环绕的乡村小学门口和我同撑一把伞在雨中交流着让心融化的话题,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个画面居然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本次活动的底色。

  第一次活动结束,我最深的感受是,留守儿童真的需要更多的关爱,而我们能做的却太少。我似乎开启探寻教育初心的行程,我也为自己后面的活动定下来一个基本的基调:引导孩子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幸福,让他们原本不完美的生活多一点快乐和温暖。也因为这次活动,我更加意识到这样的机会太难得,对我是磨砺,更是鞭策,我不能懈怠,于是每一次活动之后我都会总结反思,然后再修改备课。

  走过七所学校,从乡村到城镇,不一样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悲伤,因为活动环节的安排,我得以窥见孩子们内心的冰山一角,当看到白纸上留着泪的小人儿、令人心酸的对父母的呼唤还有无法言说的对爱的渴望以及倔强地说服自己不在意或者是以理解的姿态对待自己得不到的陪伴和爱时,我也心酸了。当看到刚开始参加活动时神态木木然的孩子到了活动结束时脸上生动起来,我倍感欣慰。

  尽管留守儿童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不得不承认,即便是留守儿童也存在城乡差异。乡村的孩子显得更加羞涩安静敏感,遇到的困难更多,也更需要关注。同时,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言及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时,女孩子更多的是关于情感体验方面(亲情、友情),而男孩子要比女孩子粗线条,除了一些经历十分特殊的孩子外,更多的是游戏、具体的事情等等;低年级的孩子更渴望父母的陪伴,高年级的孩子随年龄增长,逐渐学会化解这方面的情绪,很多孩子能够接受、理解父母不在身边的缺憾。尽管内心深处他们还是十分渴望父母的陪伴,但是尽量不在外在表现出来。家庭背景复杂(父母离异,争吵等等)的留守儿童数量占比在乡村小学更大,而这一类孩子往往更需要教育者的长期关爱和引导,但是,现实中又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越走近孩子,越被孩子们的纯净美好而吸引;越走近孩子,就越想为他们做更多一点。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小学的孩子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我也因此在成长。看似我在帮那些孩子,何尝不是那些孩子让我更加成熟?面对他们,我感受到了助人者自助的力量,帮助他人可以救赎自己,直抵内心每一次活动,对于我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既有受挫的沮丧也有成功的喜悦,还有无数次心灵对话的欣喜;每一次和同伴们的交流,就是力量的源泉:温暖蓬勃的力量!   

  一路走来,面对的是孩子,但是因为他们,我们接触到了每一个学校负责这一块工作的老师,也因此,我们看到了一颗颗师者仁心。不论身处何地,我们总是遇见像高甜老师这样赤诚对待学生的普通教师、学校领导,听到最多的就是老师们对帮助留守儿童的活动开展的热切的呼唤和对关爱留守子女及特殊家庭孩子的渠道方式的诉求。虽然社会各个渠道都在关注这些孩子,但是,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红花小学开展活动后与陪伴的老师交流,她告诉我最后来参加活动的两个高年级女生接到活动通知后十分抗拒坦言不愿意参加活动,原因是她们不愿意接受异样的眼光,哪怕充满善意。好在两个不情不愿的孩子虽然是勉强而来,但是最终乘兴而归。这得益于活动开始之前潘教研的叮嘱,她告诫我们:"我们不要给孩子贴上留守子女等任何让他们感觉异样的标签,活动内容也不要让孩子们感觉到是把他们当作特殊群体,不要随意撕裂孩子们心灵的伤口,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一次来自心灵之约的温暖。"

  因为这个叮嘱,所以,我尽量让自己的课引导孩子们看到更多美好,也能在活动中轻松一些,能把活动当作一次心灵小憩,因此,我的授课过程也许不尽如人意,但是,能给孩子们带去正能量是我最欣慰的地方。虽然本次活动中,我们从组织到活动过程都非常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灵,但是,还是会出现这样的小插曲,这是不是在提醒我们,如果表达方式不当,善意也会成为一种伤害?能被接受的善意才是善意,否则,就只是满足了施善者的心愿而已。对于关爱留守儿童,包括特殊家庭儿童,我们每一次行动之前是不是应该三思而后行?

  最后,我在本校完成了授课活动,这也是我参加本次活动唯一的初中学校,也为整个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因为类似的活动我已经在学校开展过好几次,所以授课过程我显得格外轻松。在本次活动中,当我和民政局义工聂钰君交流时,她无意间说了一句:"学校有心理老师就是好,可以随时开展活动"。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自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来,学校从硬件、师资培训、组织活动等等方面全力支持,虽然我一直努力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但是,我一直迷茫如何在现有情况下给予学生更实际更深入的帮助,这一句话一下子拨开了萦绕心头已久的迷雾。经历了这次活动,结合整个活动的体会和收获,我做出了一个犹豫很久而未能成行的决定:开发适宜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校本团辅活动。这将是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的启程。

  这一次"情暖童心"活动历时两个月结束了,可是,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并不会结束。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孩子需要长期而且专业的关注,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在为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开展关爱活动点赞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公益活动中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段旅程,温暖的不仅是那一颗颗稚嫩的童心,更是让我一步一步走近那个内心深处的"我",一步步明晰今后的道路,这份成长的欣喜是本次活动给予我的最大馈赠。

阅读 90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