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让人走向生活的精神力量。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宛转悠扬;词诗如画,或壮阔、或静谧、或雄奇、或拙朴……诗词的魅力是不胜枚举的。但不可回避的困难是: 古诗词寓意“曲折委婉,幽深微妙”。在现实的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既“钻得进去”,又“收得回来”?基于这个问题,莲花中学语文组于2023年10月10号举行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篇的同课异构活动。
一、知识在平稳中“求”。
首先登场的是我们的范琳老师(青蓝结对老师是:课题负责人巢燕)。
范老师从"怀古诗”的基本特征说起,顺势扣住标题"赤壁”与“怀古”二字引导学生理清本词上、下阙内容,真可谓“举一纲而万目张”!
接下来,围绕“赤壁”之景,范老师引导学生们生发出以下几个问题:
(1)写了赤壁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何持点?请找出最能突出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
(3)词人是如何描绘这些景物的?
(4)上阙整体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怎样的赤壁图景?
问题一出,同学们讨论的氛围立马被调动起来了。不得不说,在诗词“意象”“意境”这个常态知识点上,范琳老师抠取得很准确, 落实得也很到位。期间,加上《沁园春·长沙》相关知识点的回顾、链接、比较、总结,颇有“这山喊来,那山应”的美妙。用学生的话来讲,“诶……学了,就感觉真有点用”。
随后自然过渡,由“景”及“人” ,同学们开始品读作者所怀之人——周瑜。在分析历史人物形象基础上,又由“古”(周瑜)及“今”(词人)。一步步下来,怀古诗的特点在深入浅出中,水到渠成地得到了提炼。
课程的高潮留给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讨论上:
(1)笑我多 “情”,“情”有几许?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展露的是作者一种什么心态呢?
真正的英雄是历经苦难依然昂扬向前。
课堂总结处借用余秋雨先生对苏东坡的评价,道出了苏东坡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力量————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厉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苏东坡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牵惹出学生多少感慨,留与后人又是多少嗟叹!
二、鉴赏向“上游”走。
第二位上场的是我们的周嘉老师(青蓝结对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校办主任刘圣华)。
俗话说:“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诗词的魅力是多层面的。仅仅读懂诗词知识,对于诗词来说是不够的。诗词何以打动人心,何以把听之人的灵魂引导到诗的意境中去?要想得到更多的正解,我们不妨与更多的诗词评论“切磋切磋”。正所谓道学愈切磋,文词益精研。
周嘉老师从研究论文出发,给我们带来了《念奴·赤壁怀古》别样的透视角度——“三错位”。
(1)地点错位。此赤壁是彼“赤壁之战”中的赤壁么?
(2)时间错位。小乔初嫁是何时?周瑜赤壁之战又是何时?为何苏东坡却要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何他把这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
(3)形象错位。“羽扇纶巾”一般是儒将的装束,提到这个词语,我们或许更多的想起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什么苏轼要用这装束来写周瑜?
这三问一出,学生真有措手不及之感。但细细想来, 又不得不佩服老师新颖的“挖掘”。号称“全才”的苏轼,怎会愚钝得不知这些三国背景?疑问与好奇,驱动着同学们,也催动着课题组的老师们……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范老师、周老师,二人不同的精彩呈现,对于我们诗词鉴赏是“问”,是“启”,是“学”,最终应该也是我们的“达”。
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要真真切切地去推进古诗词课程的研究,是需要我们语文组所有成员的切磋、助力。
感谢语文组同仁的“先施”,愿今后咱们能续“切磋”!
撰稿人:吴琴
供图:巢燕、刘圣华、周丽、聂敏聪、吴琴、倪艳萍
审稿: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