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赴内蒙支边五十五周年

沙海一砾
阅读 199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前 言

汽笛,仰天长啸,车轮、低回轰鸣,时空穿越,追溯到五十年前

南京西站:

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呐喊声,口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哭笑声,深深刺痛人间的友、亲、爱,通达灵魂深处!场面极其火辣热烈,如壮士出征,木兰从军。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承载1087名知青的专列,缓缓驶出站台,驶向鄂尔多斯,驶向第二故乡,驶向那遥远的地方,预示他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翻开人生历史的第一页,一腔热血将洒向广阔无垠的草原上……

时间定格在一九六八年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四时许

斗转星移,时光五十载,弹指一挥间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但闻腾格尔唱响 《蒙古人》《天堂》……脑海里便掠过:“巍峨的鄂多尔斯高原,金字塔般的沙漠、沙丘、沙巴拉。镶嵌其间的道道山梁、斑斑点点的绿洲,生命力极强的灌木红柳,散落各处,大大小小的湖泊,牛、羊、马悠然自得的啃着青草。”一幅古朴、美丽、自然的画面。牧民性格豪放,刚毅、善良、能歌善舞、平稳生活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经久挥之不去。

在牧区生活了五年,生存、生活,苦乐参半。大到牧马、拉骆驼、轮大锤、打炮眼、修水利、当教师,小到放羊砍柴、春米、淘沙、搓缰绳、打马跘等、一个“苦”字,自己知晓。留下多少伤痕,淌了多少汗水,也留下了牧民对我的深情厚意,言传身教之下,我体魄得到了锻炼,意志得到了磨砺,进而融入到集体之中,一千八百多天,彼此间增添了情感交流,缩短了语言障碍距离,加深了互相了解与尊重,对当地及其文化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大部分知青进厂后,对我更是照顾有加,刻骨铭心。

他们豪爽的性格,质朴的品德和人格,朴素的生活理念,教育并 影响到我们这批知青,这对树立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及以后人生价值观念取向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心灵之窗打开,视野自然开阔。

印象大尔格图敖包

岁月如歌,音符跳跃,音韵长存,永无休止。曲奏人生,高吭激昂,魅力四射,又似平湖泛起涟漪、波澜不惊,迂回低旋。转折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关键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今年 是我们南京知青赴内时蒙插队五十周年,光阴瞬间即逝,一晃半个世纪,时间虽久远,对于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却难以忘怀,对牧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记忆犹新。牧民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現在眼前……以人,地为宜,以小见大,用熟知的,亲身经历的事实,”意识流”再現那珍贵的时刻,抒怀在牧区五年中度过酸、甜、苦、辣、辛的生活………

伫立于鄂托克旗汽车站一侧,遥望西南隅,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一座伟拔,峻峭的山峰傲然屹立,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气候,山尖折射出不一样的光芒。时现褐色,红色,银灰色,云雾缭绕呈黑色朦胧。初秋时节,晌午时分,金色阳光“泻”在陡峭的山壁上,折射出绚丽的银色光芒,熠熠生辉,蔚为壮观。那就是尔格图公社尔格图大队大尓格图敖包(当时叫尔格图梁地,本文称之为敖包,是我预期,感知而提前命名的,有内蒙学者认为:作为鄂托克旗十三梁地之一,应称为敖包。一八年以后在山梁之颠新建了敖包,成为牧民心中的神圣之地)。她是我行进中的方向盘,手中的指南针,坐标,夜间行路的北斗行星,返回大队的地图册。

五年之中,从大队水利地至旗,为缩短路程,必路经敖包,于公于私我往返之间多次,在沙漠,沙丘,山梁,湿地,沼泽,湖泊,草地,灌木林中穿行,路,没有。只在脚下!依靠记忆,看准方向,砥砺奋进!曲线行程约120至140华里,耗时11一14小时。拔山涉水之苦,自不言说。

牧区除放大,小牧之外,其它辅助劳作较为复杂,技术性强,如:打个马绊,搓根缰绳,奶品制作,需心灵手巧,细致到位,干活季节,人也很辛苦,如爪羊毛,灌肠,除虫等,以春秋季最忙碌。而在敖包西侧的水利地干活最累,最苦,最脏,每天劳动时间最长。对于从学生身份直接为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的知青而言还真不适应。日常的生活习惯也彻底颠覆我们的认知!最大的益处莫过于溶入牧民之中,了解民俗风情,学习语言,相互交流。影响彼此。先学生存,方知生活。时常纠结于现实与理想,辛勤劳作与磨砺意志之中。牧民对我们知青的到来,从好奇到尊重,从友好到融合。民族情感逐步深化!这对于今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达楞太,普通的蒙古族帅小伙,高高的鼻梁,大眼晴,一对招风耳,尤为突出,身材欣长,会一点汉语。枪法佳,公认为在大队年轻人中独占鳌头。他带我多次打猎,一次次领略其百步穿杨的枪法,佩服!记不清楚他打了多少野兔给我们知青改善生活。大通坑上他和我们四位知青住了好几个月。有一天早上,我问他;你今天出工吗?他说:金巴队长同意我今天打猎,工分照记,不用自报公议了。傍晚时侯,他回来了,枪管中掛着三只兔子。紧接着,他动作麻利,剥皮打理,半小时后,一锅香喷喷的兔肉就炖好了。由此可见,大队领导及牧民们对我们知青是爰护关心的,可圈可点!

牧区牧民豪爽热情,真诚朴实,人间交往,多讲友情,少讲索取,令我印象深刻。对于远离家乡,前来插队落户的知青而言,如久旱遇甘霖,他乡遇故知!聊以慰籍!

从水利地仰望敖包,神似鹰雕,其爪牢牢地趴握在山脊之上,时而几只雄鹰在山顶盘旋,敖包通体褐红,东南两面以梁地为主体,逐步向不同方向延伸,象征五趾支撑着鹰身。寓意深刻!牧民吸水烟的烟杆可用鹰腿骨制作。很稀缺!弥足珍贵!而大部份烟具是羊骨自制的。

睛空万里之时,登至半山腰最佳位置观望,俯瞰西北方向,多重形,综合型地质地貌一览无余,沙漠,沙丘层层递进,延绵数十里。草地如沙漠绿洲,湖泊星点闪烁,牛羊时而吃草,时而迈着碎步,一幅古朴自然且动感十足的画面映入眼帘!

敖包西面是大队水利地,约十几平方公里的草滩,四周用沙柳,沙蒿围档。在我们居住地的西南面,高大的沙梁之下有一淡水湖,奇特的是知青队长从旗里购了一捅鱼苗,翌年,长出手掌大小个。

有高山必有好水!大队好几处水源均在敖包脚下,一方水土,一方人,天,地,物相互包容,浑为一体,相得益彰!此情此景,叹为观止!在我心中,敖包份量大,敖包最神奇!

能够看見天下奇观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幸事!时间,地点,气候,运气缺一不可,而同时看到两种不同的天象奇观乃人生之大幸!

那是六九年七月的一天下午,金队长破例让知青休息半天,力行提议我及小万,志鹏登敖包游玩,于是我们四人深一脚浅一步朝敖包前行,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抵达半山腰,一直晴好的天气不知何时飘来一大块乌云,倾刻间狂风大作,雷声轰呜加闪电,瓢泼大雨不期而至,短短五,六分钟,风雨嗄然而止,一个个淋成”落汤鸡”,正在侥幸雷电并无伤及我们之时,志鹏喊道:彩虹出现了,真美啊!一道弯弯彩虹桥,自南跨向北,一步步移动,自行架设,这是我今生所见最大的彩虹桥,跨度大,悬浮在空中!大彩虹尚未消退,东南面竞又出现一道小彩虹,西边晴时东方雨,彩色紫练当空舞!突然间,力行一声喊:蜃楼!啊!每人惊诧不已,西北方向的天空呈现高楼林立,树木成行的城市画面,虽看不清楚,也足已令人称奇!震撼!我只知有海市蜃楼,力行说:这是沙市蜃楼,也是一种天象奇观。大家猜测,那个方向的城市是宁夏银川。

同一天,同一地,看到两种不同的天然奇观!大尔格图敖包,神奇的敖包!

不仅于此,每到播种季节,公社五个大队均在敖包上耕地种植糜米,达到几千亩,在那个粮食极度匮乏的年代,“敖包”雪中送炭,改善了牧民的主粮供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功不可没!

天遥望蓝,地遥望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五十年后,若再次登顶印象中的大尔格图敖包,些许有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感受!

01:02

牧马散记

一、“牧马人”,马背民族。其称呼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影片,电视剧,小说中大都扮演一位英俊,粗旷,滿酒,富有传奇,浪漫情调,快马加鞭驰骋在一往无际大草原上的角色。光彩夺目。实不尽然,倘若不身临其境,历经过往,那是难得真啼。

在草原,高原,马群是一个情商,智商较高的群体。要护好,养好它们,绝非一朝一夕。围绕季节的转换,牧马人所做的工作远不止相机拍下的瞬间。

我们尔格图大队的马場在察布公社哈图大队,在牧民朱勒及嗄场长领导下,与知青化安在马场工作了八个月,这是我五年知青生活的一部份,苦,乐自晓。饮马,打绊,搓绳,圈马,套马,训马,分群,打草,灌肠,骟马,追踪等。事事充满挑战与危险!

在牧场,我们所做的工作都在朱勒及嗄(尊称朱师傅)悉心指导下进行。朱师傅是我们大队队长干角扎布的父亲,在马场牧马多年,经验丰富。他中等身材,精明能干。眼晴不大更显睿智。做事有板有眼。深谙牧马之道。

他驯走马的本领了得,一匹好的奔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调教,就能演变成一匹好的走马。行疾如风,两前蹄腾空如勺状,后蹄随之均衡摆幅。间距等称,人坐姿直挺,四平八稳,左手持缰,依靠人对马的感应,马对缰的手持力度方向,形成互动。

朱师傅耐心细致手把手教我们各项技能。凡是有重活,累活,如寻马,近身捉马,危险性较大的事情,他身先士卒,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驻地,做一些零碎的事情,他常一人出去看马群,俩仨天才回来。当马群圈回或饮水,治病,套马,下崽,分群时才较为忙碌。他经常念叨,大队把你俩交给我,我要对你们负责。知道我们只喜欢吃黄米,不爱吃玉米渣,常把自己的黄米省与我们。生活上关心劳动中爱护我们并未放松对于牧马关联事情的教诲。有的放矢,教我们训马,寻马,打草,打绊,搓绳等,既锻炼肌体,又磨砺意志。对于牧马人生活的艰辛程度有了更为直接的认知!

每到春末夏初,看着一匹匹色彩各异的马驹陆续诞生,个个神气活现,活泼可爱,我们心中充满喜悦。成就感油然而生。劳作之苦抛之云霄之外!那幅幅动人,美丽且温馨的画面不时展现在眼前。这是一年中最为幸福的时光。公马守护着马群。小马驹有的依偎在母亲身边,有的步履蹒跚,或吃奶,或调皮地蹶着小马蹄,舔犊之情,亲情展示得如此完美。大队的马群不多,只有银棕马,枣红马,褐红马领衔的三群马,总共七十六匹。第二年,又分出一群。

心情愉悦的时光是短暂的。最为苦累脏的打草,运草工作开始了。七十年代的鄂尔多斯,土地贫脊,植被良莠不齐,为补充冬春季节马粮不足,而导致个别马匹发生意外。牧场每到中夏时节,调进一批牧草存放。而此时必须将存贮的草料转至牧场,今年这转草的任务落到我肩上。

七月骄阳红似火,大地炙烤,蒸蒸日上!带着口粮与水。赶着小马车朝倒场进发。约三十多里路程。在崎岖不平的山地行进了几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贮草屋约五十平米,无门,南北向敞开,砌有一米多高的土围挡墙。屋里堆积着满满一屋有黄有绿的杂草。把马车停置妥当,爬上三米多高的草垛,手持木叉,左一下右一下往下翻草。落地后再二次放置在板车上面,一层层铺就,最后扎紧。轻重整合尤为重要,前轻后重翘头,前重后轻,马拉费力,还要把人的体重算个大概,草装的多少,高低要估好。一车装下来,累得精疲力竭。在太阳光幅射下,脸上,嘴唇,膀臂起泡,脱皮。心灵与切肤之痛并存。坐在装满草料的小车上面,驾驭小马车往回走也很困难。路面颠跛不平。又怕翻车,神精紧张。就这样,慢慢地,一点点挪回马场。时约四个小时。连续拉了三天牧草。堆起来也跟座小山似的。所幸未出现意外。不过吃了六天的口粮,一天一斤半。朱师傅用胡蔴油熬制的辣椒吃了大半碗。

二、那夜,狂风大作,暴雨夹杂黄豆般大小的冰雹从天而降。席卷鄂尔多斯高原,雨下的好,“下的及时,下的酣畅淋漓。大地被刷净,万物皆欢喜。对于少雨至旱的梁地,久旱降甘霖。尽情享用天老天的恩赐。风雨特续了二、三个小时。暂作歇息。对于牧马人而言,喜忧参半,喜则草地大面积复苏,马儿又赶上一拨新草,忧则马群顺风而为,跑出马场一、二百里是常态。于是,场长朱勒及嗄安排我和大安明日寻找马群。

清晨,我俩备马出行,连续寻觅了一整天,也未见马群的踪迹,天色暗淡。看来今日无望。商量着得找一落脚点过夜。首选牧民家,再选知青放牧点。我到他们就有如到家的感觉。此时巧遇一牧民,询问附近有无知青放牧点居住地。看来他很熟悉,随手朝南一指,说:翻过两座山梁即可到达。表示过谢意。和大安策马疾行,朝南面驰去。

三、天际抹去最后一缕霞晖,幕色降临,笼罩整个鄂尔多斯高原,万籁俱寂。仿佛被披上一层神秘面纱。唯独嗒!嗒!嗒嗒的马蹄声伴随而行。翻过一道山梁,似乎离目的地渐行渐远。难道牧民所指方向有误?迷茫!真是望山走倒马!坐骑喘着粗气,混身湿漉。步伐也失去了几小时前的轻盈。鞭策之下,无可奈何,继续前行。其实,我们除了心情焦虑,也很心疼坐骑。牧马人爱马胜过爱自己!

天渐渐黑了,看远方的山梁朦朦胧胧,由于地处的经纬度不同,大西北夏季这段时光,约莫晚上八,九点钟了。心里钻念着知青驻地快到了吧!翻过一道地势平缓的山梁,又一座斜度约四十度的山梁横立眼前,这昨办啊!

驾!驾!随着二声驱赶声,我们先惊后喜,肯定是他们,终于到了!马真有灵性,听到井水倒入水槽的声音,加快了前行的脚步,径直朝水井方向跑去。它们太渴了!

“山拜搂”,你们好!可找到你们了!一声浓浓的乡音响彻在夜空,回荡在高原。在巍峨群山,莽莽高原间遇见南京知青,此乃人生一大喜事。喜不自禁!在困难之际,既是知青,更是知音!!

骑在马上拉水是知青夫子,真不容易啊!井深,提一捅水要穿梭好几百米。跑多少次才能满足牛群的需求。我骑的枣红马,大安的赤兔马亳不客气,直奔主题,马嚼还未取下就大口大口地喝着清澈井水。尾巴直摇,好不惬意!他乡遇故人,我们心里感到一片清凉!

相互问侯后夫子和另一位知青〈姓名记不清楚了〉把我们引领到居地,房间简朴,整齐。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列尔不达”。夫子说。随即取出白面,唤!不多了。马虎一点了,大安说:行了。现在想想,山珍海味也抵不上知青们一片深情厚意!

大家齐动手,大安和面,还自吹有三干本领,夫子扞面,我烧火,另一位切肉张罗。不一会一盆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桌。这顿好饭吃得真香啊!大家边吃边聊,估猜时间不早了。休息!

第二天一早,简单的”柴哦”后,我们道谢启程,开始新的一天寻马之旅。

几十年过去了,当我想到在牧场那一段艰难困苦的时光,想起曾经帮助过我们的牧民,知青朋友,回忆那时,那情,那景,感激之情荡涤心灵,溢于言表。借此文感谢他们!

印 记

蒼穹大地,伸展钢劲,温馨的膀臂拥抱游子。盛开的马兰花迎宾绽放,漂亮美丽。拉那其其格楚楚动人,白云招手致意。纯朴,豪放,善良的牧民身着盛装以民族的隆重礼仪,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欢迎南京知青归来!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五十年后,以大尔格图山梁为坐标,回到原点,站在历史的拐点,登高眺远,满目翠绿,近观山梁,神思游弋。抚今忆昔,情满于怀……

阔别嗄查五十载,物是人非随年改。

鹰归故里含意蕴。花迎使者生光彩。   

全新的鄂尔多斯,全新的鄂托克,全新的乌兰镇及全新的苏米图苏木,额尔和图嗄查,从步入其境内的瞬间,眼前一亮,随即带来全新的感受,心灵的震撼!恍如隔世!

旧貌换新颜!!! 

额尔和图嘎查

新人辈出

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学校旧址)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

师生情谊

真实写照

竭力搜寻,复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脑海中形成的尔格图大队概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狂风肆虐,黄沙弥漫,植被沙化,牲畜乃以生存的草埸资源枯竭。沙漠沙丘以每年八十公分的速率向南推进,部分牧民居无定所,每隔几年就要迁徙。除黄金季节外,大小牲畜营养不良,瘦得皮包骨头。牧民的主粮,大畜的营养补贴,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支撑。交通闭塞,缺医少药。行路难,难行路!

    往事不可复制,历史不会重演!

乾坤黙移,鄂尔多斯惊世之变,老城依显雄姿,新区新展魅力。植被覆盖良好,往日的荒漠演变为绿州,眼光游移,难以找到一片沙漠一座沙丘。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大面积的铁絲围栏,护卫牧场,给其繁枝茂叶无限的生机。给以几百年来赖以营生的农牧民带来希望。啊!凝视蓝天白云,牧场辽阔,深吸一口新鲜空气,沁人心肺,无与伦比的愉悦,享受!

乌兰镇面貌与五十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喻,原仅有南北一条街,道路坑洼,房屋破旧零星散落,如今道路宽敞,纵横交错,人文,物矿资源丰富。一座功能逐步齐全的城镇拔地而起,充满无限生机,活力。与时俱进!道路

康巴什新区

两侧绿化带映衬。树木虽不茂密,却整齐,落致有序,砌制的花池,种植着沙拉,那拉其其格等花木。绽放笑容,仿佛迎接知青回来。与酒店电子门楣上打出“热烈欢迎南京知青回乡五十周年纪念的贵宾”字幕相映成趣!倍感热切,温暖,回味无穷。时间跨度半世纪。发展空间更辽阔。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的一句流行词语: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人间无法理喻之事物,是随着历史进程,国家大政方针,现代科技进步溶入其中,逐步验证。她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无限的不可能累计,叠加,演绎成可能,修成正果,变为现实!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贯穿人类历史的发展,为之惊叹!

鄂尔多斯草原

人文厚重

热烈欢迎(乌兰镇一瞥)

原址新建的珠日和寺

一代天骄

朱日和敖包神榆

    情满于山(大尔格图山梁)

美好愿景

意溢于海(山水相连)

大队知青一行六人在巴局长和知青老朋友徐仲英亲自引领下,驱车前往额尔和图嗄查。途经包洛浩晓,察汉淖,苏米图,在巴音布拉大队,原公社所在地,乌兰淖(苏里格)稍作短暂停留,便进入额尔和图嗄查地域,道路平坦,牧草芳香迎面扑鼻,心速加快,热血涌动,瞬间充满活力,彷佛回到青春时代。脑中闪现出在牧区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边浏览沿途旖旎风光,一边与巴局长进行了广泛的,热烈的交流。身为鄂旗水利局长,出生在额尔和图嗄查。对于全旗,尤其是家乡的水文概况了如指掌,对我的询问,不厌其烦,娓娓道来。

我不时地夾杂着不标准的蒙语,气氛非常热烈,车内充满欢声笑语。对牧区几十年的变迁有了全方位,新的认知。

牧区变化令我难以置信,牧场分到每户,牛羊全部圈养,限制数量,水源节流,限制每户二十亩水面以内,小户的牧场有一,二千亩,大户万余亩。硬件配套齐全,家家通路,通电,卫生设备,家电齐全。有的牧场装了喷淋。还观望到骑摩托車放牧的风彩。这充分诠释应用現代科学技术养畜,治理环境及资源保护带来的成果。

昔日荒漠加冷峻,如今天堑变通途!

欢迎知青返乡仪式在巴局二哥家举行。队长,书记,大哥等一大家恭候多时。按民族礼节,迎宾程序进行,隆重,热情。豪爽,善良,展现蒙古民族特有,厚重的人文内涵。场面感人!

盘腿席坐,把我们视为上宾,茶品,点心,水果,琳琅满目,大块的羊肉。香飘四溢。一遍遍地敬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她包含着家乡人民对游子归来的深情厚谊。大家畅叙友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家乡这几十年的变化感到自豪,自信。感谢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

调场转移,来到大队知青张兵曾经落户的乌兰嫂家,她年过七旬,依然精神矍铄。我们享受到同样礼遇。在三弦,四胡,扬琴的演奏声中,家人唱起一首首鄂尔多斯民歌,载歌载舞,以独特的民族风情欢迎知青返乡,回家!知青重华与徐仲英的盎舞跳得流畅,轻盈,以此回报乡亲们。把重逢后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

仅一天的故乡之行结束,知事凤毛鳞角,有些遗憾,留着念想吧!

宾至如归

送 别

蒙族学者吉仁太曾向我描述鄂托克旗海拔制高点,苏米图苏木额尔和图山梁(也可称敖包)为鄂旗境内十三梁地之一。称赞其壮丽,美妙,在晴朗之日,沿老街一条路走至最南端遥望。一座雄姿挺拔的山峰豁然在目。银光四射!有生回到额尔和图登顶,一定会折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近千年来,勤劳,纯朴,善良。钢毅的牧民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精彩故事天天延续。

改革开放四十年,受惠于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经过家乡农牧民的不懈努力,鄂尔多斯继续焕发青春活力,充满无限生机。让我们福佑这片古老,静谧。祥和的高原。愿父老乡亲生活更美好!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故乡的山水,高原的秀美,辽阔的草原,牧民的音容笑貌,将在我脑海里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印 证

额尔和图纪行

树木苍翠,水草碧绿,牛羊肥硕,金秋送爽,气象万千,鄂尔多斯大地一片生机盎然!这是草原最美的季节!阔别故乡五十五周年“三人行”开始了重返额尔和图之旅......八月八日,鄂托克旗民族饭店迎来远道而来的游子!

嘎喳领导们及从嘎喳升迁至旗里的两位局长,闻讯前来(我们两位知青曾在们家劳动锻炼)为我们以及斯不扣嘎喳的部分知青接风洗尘。二十三人围坐在一起,济济一堂,推杯换盏,气氛融洽,相互交流,情深谊长!对故乡这些年的概况,发展,愿景有了更近一步的知晓。

历经磨砺,时隔五十五年,蒙汉兄弟十指相扣,互衷心肠,叙寒问暖,这是席间发生的感人一幕!

大安曾在那局长家牧羊,是其父亲教他蒙语,蒙歌,弹三弦,母亲教他牧羊。此次俩兄弟世纪之遇,实属不易令在座各位感慨万千“忆往昔峥嵘岁月愁”,从昨日的顽童,追风少年,到今天颐养天年的老翁......天若有情人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曾在(印象大尔图敖包)一文中描述“大尔格图敖包”其壮观,神奇,神圣!当我再次以敖包为坐标,回到原点,人生的拐点,登鼎敖包之时,别样的感受油然而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 放眼四周,幅原辽阔,极目远眺,天地苍茫,地势地貌独特,牧场条块分割,分别由牧民个体按章打理。

近观,含意深遂。“至高无上权力,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象征与“额尔和图”名称相匹配。敖包的建立多了些神秘的色彩!

人类生存法则是互利共赢。也会顾此失彼!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在国内及世界闻名遐迩,毋容置疑!苏里格油气田的开采对我国能源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但原生态的地质,地貌,地理,气象,地区物产发生了巨变!

观察到,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尔格图敖包雄姿与半世纪前相比较,稍逊风骚。水利地“白驹湖”连年缩水。敖包所处的海拔地平线似乎降了不少。每年雨水不够丰沛。科学治理荒漠,加快科技发展进程石油开采,天然气的汲取等,是否对此有影响。值得商槿。

所发生的一切,丝毫不影响敖包在我心中的地位!

     驱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行驶,路面经过翻修,比五年前更为平坦,人也不觉颠簸。蓝天白云空气清新,草原风光依然美丽!在朱老师曾教过的学生(乌兰其其格)女儿家,让我见证了沙漠中的世外桃源,一片树林郁郁葱葱,种植的玉米散发出清香,若大的宅院似一座小庄园,女主人面色白净红润,慈眉善目。热情好客。经过短暂的交流。回顾那段难以忘    却的历史过往,气氛融洽。

随后彼此互赠了礼品。当我们随手捡起晾晒的奶疙瘩吃时,主人随即把奶疙瘩全装在袋子里送给我们,大气,豪爽,尽显蒙古族风格。这种奶制品市值八十多元一斤,比酥油贵。在回来的路上,我对巴图斯仁说:这环境似沙漠绿舟,是嘎喳治沙的高手,看看这些树木不经过几十年成长过程,是难以成林的值得推广。据了解,这家原来周围沙丘,沙梁成片。

哈达,是我们知青中最熟识的人物,年轻时,小平头,语速快,走路快,反映敏捷,盘打的溜,骑着一匹银棕马,马骔修剪的齐刷刷的,特显精神,全套集民族特色于一身的马饰行装,人坐在上面,一幅活脱脱的水彩画!

有幸在他家会面,除因时光流逝,历经磨难,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外,八十三岁了,却精神矍铄,风光不减当年,几十年前的事情尚能娓娓道来。他们家人以传统方式招待我们,还有嘎喳领导陪同,我们也不时地敬酒,祝他健康长寿!

嘎喳建立在原大队部和学校的西侧,内部管理的井条有序,办公室内明亮几净,墙壁上贴挂着嘎喳结构,自然概况,人员责任分工,所获荣誉,近、远景规划项目,是统领全嘎喳的指挥中心。领导真诚且风趣的口吻对我们说:“这儿添置了几张床,欢迎你们随时回家居住!虽然条件差点!

故乡正在构勒一幅美丽动人的蓝图,祝愿她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强!福佑这片圣地!

八月十日,巴局长家(朱老师曾待过的牧民家)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似节日气氛,庄重且热烈,蒙汉双语交流酣畅。兄弟情,民族情,师生情溶入其间,不亦乐乎!极具鄂尔多斯地域特色的家宴开始,巴局长哥哥塞吉拉胡(曾担任鄂托克前旗职业学校校长)致欢迎词:“五十五年前,你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干里迢迢来到我们牧区,接受贫下中牧再教育,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鄂尔多斯,献给了第二故乡,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家乡人民会永远记住,也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

热情洋溢的话语,直达心窝,令我们感到无比温馨!我是第二次到巴局家,毫无生疏之感。彼此对酒当歌,喝二还一,礼尚往来。以示谢意!满桌的奶制品应有尽有,大块剁颐,外加稀有的马奶。大饱门福!大安以激昂,柔情的歌喉唱着鄂尔多斯民歌(鸿雁)(嗄达梅林)(送亲歌)等一曲连着一曲,时隔多年,蒙语讲得溜,引|起在座的直竖拇指!问他为何不忘,言道:此仍授老爸真教!他弟弟那顺达来频频点头,以示赞许!席后,举行了隆重的授哈达仪式,馈赠了礼品。一套蒙古式装束特殊敬献给家中大哥(朱老师),相机拍下了合家欢的珍贵瞬间!

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行三人来到我们曾经生活,劳作的故居,虽故人仙逝,但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脚踩着沙士地,脑海里不时闪现在此生活的画面!心情既激动,随而安定。踏实了!曾记起:在贡嗄家牧羊的那段时光,他们对我挺好的,把最好的房子给我居住,新的铺毡,新的被褥,他们却住在厨房杂物间,每天一顿好饭,记得有一次吃“玛哈古列尔不达”(面条)给我盛了一大碗,他夫人布仁琪木格只吃剩下的面湯了。在邻居那顺达来家发生同样的情况,他母亲做面条给我吃,而她自己吃玉米喳子。至今想起,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牧民对我们知青真好!令人感动!撮取一点沙土,以示永恒!

居然还見到金巴的小儿子(巴达仁贵),让我喜出望外!他仍然在牧区打理牧场,感到奇怪,因为我见证了他小时候素描写真。用手指在沙地上瘳瘳几笔便构勒出一只栩栩如生的骆驼,他应该是当一名画家的人才,达楞太在那局安排下也见了面,身段还保持的那么好,腰板挺直,几十年了,当面代表知青致谢,这是应该的!他精神很好!听牧民老乡说,他故事挺多,但我觉得他过的挺好!七个儿女,最后来一个双胞胎!现儿孙绕膝,享天伦之乐。得格得(达楞太夫人)英雄!达楞太人生精彩!

今年鄂托克旗旱情较重,多日末下雨,牧草长势不佳,在回鄂旗的路上,老天显灵,喜降甘霖,终手眷顾到这片草原,甚感欣慰,按学生巴托斯仁所说:“有果了〞牧民老乡心诚,善良,待人善事善终。第二天,那局,巴局以丰盛的蒙式早餐招待我们,叮嘱万千,目送我们返程!永生难忘……说者有意,听者有心,故乡之行,乡亲们按排的如此周到,再次表示谢意!

返宁后的这段时间,常回顾,此次故乡之行中的点点滴滴,脑海里不时浮现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景。

“额尔和图”一处纯洁,神圣之地,人才辈出之处,延续着历史的传承……一曲(远古的梦)——悠扬,美妙的马头琴声飘荡在鄂尔多斯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传递的很远,很远……。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作者:张  越     

                                       网名:沙海一砾

    编撰于:二0二三年九月一日

阅读 199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