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
读书可以培养广泛阅读兴趣。培根在《论读书》中曾经谈到“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鼓励我们广泛地阅读,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书,只要取其精华,都有利于人的成长。读数学书能增强人的逻辑性,读历史书可以使人明智,读哲学书可以使人辩证地思考问题。专业性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而广博的阅读则可以增加我们的阅历,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创新性,让我们在教育之路上目光更加深邃,步伐更加开阔。
书名:《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汪瑞林,编审,《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兼体育美育版主编。曾任中国教育报刊社首席编辑。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高考改革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管理》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迄今发表各类文章210余万字,出版专著两本、编著四本。
【内容简介】《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学生发展与核心素养、立德树人与学科教学、教师成长与专业写作四个维度,剖析了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四方面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之道,内容紧贴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直面教育真问题,所分享的成长建议和策略具有可操作性。每一辑,附有一篇访谈,从权威专家的角度解析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还有一篇作者采写的名校或名师的实践案例,使思考的视角更为多元、内容更为丰富和立体,教师从中不仅可以得到思想上的启迪,还可以获得方式方法、实践路径的参考借鉴。
《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以素养时代为背景、为视域,站在更高的视角剖析教师专业发展的之道。紧跟时代热点和政策导向,特别是对课程教学改革、学科育人、教材、教师专业写作、试评价等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思路,内容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作者以第三只眼看教育、研究教师成长问题,教师不仅可以从中得到教育理念上的启迪,还可以获得方式方、实践路径的参借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教育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素养时代,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养的培养,并不断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中,教师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学习。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只有不断学习和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应该注重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在素养时代,教师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团队的一员。教师应该积极与同事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通过与同行的合作,教师可以借鉴到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同事的合作,共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在素养时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素养时代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中,教师还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教育技术和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泛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和软件,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价。通过借鉴这些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工具,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在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养的培养,通过自我反思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同行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实现共同进步。此外,教师还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素养时代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就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9世纪德国知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称为教育史上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也因此有“现代教育学之父”、“教育科学之父”之称。
书籍简介:《普通教育学》一书是赫尔巴特的经典理论著作,囊括了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的主要思想和系统化的思考。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并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育学体系。全书分成三编,从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的多方面性和性格的道德力量三方面进行阐述。对儿童的基本教育、兴趣的认识、性格和道德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清晰、深刻的叙述和分析。
阅读感悟: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在当今这个道德缺失的社会,很多人哪怕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自私、冷漠、思想狭隘,还会做出一些对社会不利的事情来,由此酿成了教育的悲剧。所以,在教育中,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赫尔巴特的这种观点正是强调了德行培养的重要性,他指出并非“有知识”的人都是有“德行”的。这是我们当代人,特别是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反思的地方。
赫尔巴特还首次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即教育离不开教学,要以教学为载体,而且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这一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是具有指导作用的。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除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之外,其他所有课程的教材里依然贯穿了德育教育的思想。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为例,在每一本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影响学生德行的思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显然,这与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的思想是完全相符的,这也再一次说明了当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德育的渗透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选合适的渗透方式,这是有效实施德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课堂德育渗透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容易按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若采用生硬呆板的说教方式,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不仅达不到德育的目的,知识传授效果也会减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对孩子进行思想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让学生难以受到思想的感染。所以,面对不同的教材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德育渗透方法。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美丽的大兴安岭》等描写祖国秀丽江山的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想象,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图景,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教学《长相思》这首词时,可以运用“以境引情”法,通过录音、录像、幻灯片、插图、等手段为学生创造特定的环境,渲染特定的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体会到词人的家国情怀。
总之,我们在给传授学生知识、设计教学的时候,都应该要思考其对学生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产生实际的作用。
作者简介:闫学,特级教师,教育学者,小学校长,教育畅销书作者,爱丽丝绘本阅读课程创生者。
书籍简介:作者用温暖、诚恳的文字,体现了对大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诠释,以及对当下教育实践的启迪。在书中,作者从多个角度谈论了教师、家庭以及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和顿悟:我们要做这样的教师。
阅读感悟:有幸拜读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解读,也是用现在的话语重新梳理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作者从多个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案例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及给教师提供了很多值得的借鉴和思考的观点。
书中所言——“教学,这只不过是广义概念的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中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只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短视与功利行为泛滥的教育行为中,我们教育者在行使教育职责时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该是什么?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生涯中,他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心灵,他把保护孩子免受苦难的煎熬看成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他认为成年人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一次偶然的沉默,都会像锋利的刀子一样伤害孩子。或许,“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柔弱的心灵是教育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教育这朵花才能开放得鲜活美丽,也只有这样,教育中的那片花瓣教学,才能鲜活美丽”。
一、建立平等的关系,让师生向彼此敞开心扉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矗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开教育的通道。教师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把师爱平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这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面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更会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教育要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和自尊。
1.让学生喜欢自己课堂的老师
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还要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 课堂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这就在于老师的教育素质, 以前自己对看书没有多大的兴趣,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激情。我觉得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自己表现得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
2.一个爱学生、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书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课堂上,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大,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地表扬好的,指正差的,让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0分钟,学到更多新知识。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多与孩子们做做游戏,让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像个大姐姐,像个大朋友。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3.让孩子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对学生负责的老师
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告诉我怎样的老师才是一名好老师,并教会我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它像是我教师生涯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成为一名好老师!
作者简介:邹一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课程教材部语文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育硕士导师。
书籍简介:鲁迅及鲁迅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在新课改全面启动之年,作者联合团队一同策划打造了“鲁迅的七堂语文课”这一项目,重新来观照和审视鲁迅,反思我们的鲁迅作品教学,本书通过七堂课例深度结合新课改对真本书阅读及思辨性阅读教学等方面做出了具有极强针对性的策略性实施方案。
阅读感悟:2020年8 月15日,“鲁迅的七堂语文课”在景云里13号景云书房拉开了帷幕,景云里是鲁迅先生住了两年七个月零四天的地方。七堂线上课堂,从“鲁迅与记忆的承诺”——《好的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到“鲁迅与文明的展开”——《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回忆鲁迅先生》《藤野先生》《拿来主义》,让我们在重读经典中,重新认识了鲁迅。
有网友调侃说“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开鲁迅”,网络上五花八门的表情包让大家在网络上与他“天天见”,但同样能与他“天天见”的还有中学课堂和语文教材。改革开放以来,总计有50多篇鲁迅作品被选入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尽管有关“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论此起彼伏,但新编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统编中学语文教材总共收录鲁迅作品12篇,包括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入5篇,包括小说《祝福》、《阿Q正传》、杂文《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忆》。
这些作品堪称“最经典”的课文,每一篇都曾入选十套以上的语文教科书,都是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篇目。以散文为主的七年级课本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充满鲁迅对童年的回忆,富有童真童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说到鲁迅先生不得不提为鲁迅小说绘图的丰子恺先生,也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白鹅》的作者,提起绘画的初衷丰子恺先生曾说过:“鲁迅先生的小说,大都是对于封建社会的力强的讽刺……它现在还有很大的价值。我把它们译作绘画,使他们便于广大群众的阅读,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丰子恺先生用“插画”作为“麦克风”为鲁迅扩大影响力,而作为老师,我们的“麦克风”正是“语文课”。在丰实的鲁迅作品中,读出风采,学出丰采。
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温情与博大,在痛苦和无奈中尽力捕捉人性的良善与美好;学习他冷峻的观察和剖析,让自己的精神之途更远、更深一些,去努力触及“人类文明与中华民族文明的根”;
学习他“真的猛士”的勇气,面对生存的苦涩和困惑,“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学习他张扬的生命热力,饱含热切希望去寻找光明,“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学习他“泥土”的精神,“眼光向下”,根扎于大地,“要不怕做小事情”;
我们还可以学习很多很多……100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在读鲁迅,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读鲁迅。
作者简介:雷夫·艾斯奎斯,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是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艾斯奎斯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25年来,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老师,该校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
书籍简介:这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书籍,讲述了一个普通教室里发生的一系列奇迹,展现了教育的力量和影响。故事以第56号教室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年轻而富有激情的教师和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通过一个个包含青春、友情、成长的故事,可以感受到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
阅读感悟:我在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前,首先被封页上“分享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吸引了。短短的几分钟的阅读,我被一则则小故事感动!利用业余时间细细读来,让我对雷夫教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对教育的热情、执着、智慧和爱心,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中有这样一段:你就是榜样,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我首先要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必须会识破的。还有这一段:父母和教师要勇于负责。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职责,而是要让它们自我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
的确,雷夫教师说得很正确,你就是学生的榜样,无需要过多的语言,你的行动就是孩子无声的榜样!小小的一件事,就折射出好的教师,是孩子一生的奇迹。无论你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教师,都能够像雷夫一样,让孩子变成有爱心,诚实、爱学习的天使,精彩他们的一生。
雷夫教师在培养孩子品质的六阶段中细致地描述了每一阶段的目标、做法、结果,同时也不断地提出“我们还能够做得更好”。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雷夫教师带着自我的学生走到了第六阶段。当我们读完了这六个阶段就会给自我一个新的目标,并且确信自我的学生也能够做的这么好,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一天都在上演不一样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教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我不一样的教室。
书中第三章《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中写道: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在现今这个世界长大的孩子相信这个事实往往是极为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
所以,提高儿童阅读本事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应当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父母和教师的职责要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自觉且兴趣盎然地阅读。其实阅读的目的很纯粹,因为喜欢,所以阅读。读书是很有乐趣的,这种乐趣是发自内心、无可替代的。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还应当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孩子们都需要指导,即使是很聪明的孩子”,我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影响是很大,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个好榜样。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一样的成人——能研究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本事——热爱阅读时一个必要的基础。经过阅读,孩子们会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理解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
作者简介:王振刚,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天津市十佳班主任,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小学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所带班级七次被评为天津市三好班集体。出版《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小学创新作文课30讲》《小学语文开学课》《全国模范教师的48个小学作文教学锦囊》等。
书籍简介:全国模范教师王振刚基于自己多年创意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融入美丽校园、浸染传统文化、拥抱幸福家庭、亲历别样生活、徜徉多彩城市等五个方面,精选了35个创意活动案例,为一线老师们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创意组织实施,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本书案例专业实用、可操作性强,手把手教一线老师设计与实施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阅读感悟:振刚老师编撰的《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一书,主要围绕“融入美丽校园”、“渲染传统文化”、“拥抱幸福家庭”、“亲历别样生活”、“徜徉多彩城市”等不同层面开展多种创意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浸润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是当今的热点课程和难点课程。课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就目前的教育背景来看,由于大多学校负责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力不强,加上缺少有效的督导和评价机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很多中小学不能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未能达到开设的预期效果。
《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本关于学生创意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当前教育形势的分析和对学生的观察,提出了“创意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理论方面的探讨,还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案例和实施策略,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其次,作者的观点新颖、独特,尤其是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最后,书中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包括科技、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非常有利于拓宽读者的视野。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创意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理念。这种活动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书香浸润 逐梦芳华!漫步书林,携手共进,愉悦的读书,愉快的教书。让我们的人生因阅读而美丽,让我们的教育之路因读书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