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美灵】开启家常课,聚焦习课堂——海口市美灵小学语文组开展语文“习课堂”教研活动

创建于2023-10-11
阅读 949

活动时间:2023年10月10日

活动地点:海口市美灵小学

参与人员:张雨副校长 

               语文组全体教师

活动目的

  把课堂还给孩子。为了更好地突显语文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海口市美灵小学语文组进行了“习课堂”教研活动。

走进课堂

陈少云老师的这一堂《b p m f》家常课,严格落实了习课堂“读—习—读—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清晰,教学任务明确。课前,她与孩子们一起跳了律动操,活跃气氛;课上,她用简洁有力的口令引导孩子们朗读、练习。

进行任务一时,陈老师用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读了“b、p、m、f”四个声母,接着,在进行任务二时,又通过动画对四个声母进行点拨、范写,进行书写练习。任务三拼读音节,孩子们跟着老师的节奏,利用儿歌、动作来记忆与拼读。任务四学会拼写,他们认真读题,写下一个个漂亮的答案。

整堂课环节紧凑,陈老师关注着每一个孩子,她的身影忙碌地穿梭在教室。孩子朗读时,她走到旁边倾听,孩子书写时,她巡视着教室,不忘给表现优秀的孩子盖下一个个鼓励的印章。

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她时常用到口令,比如“小身板”“挺起来”“请把铅笔送回家”“就把铅笔送回家”“请你拿出魔法笔”“我就拿出魔法笔”。在口令的引导下,孩子们一个个坐姿端正,文具摆放整齐,读题时能够用手指指读,让课堂变得井然有序。

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成为学习主体,回归纯粹的学习,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加持下,孩子们习得知识,获得了满满的收获。

认真的孩子们

认真的老师们

共同研讨

教师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经验,更需要反思,因为反思是在总结经验。陈少云老师对自己的授课进行了反思总结,首先谈了自己的授课感受,接着讲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问题的处理。

语文组的老师们积极交流,他们肯定了陈少云老师这一堂家常课的教学成果,并各抒己见。

钟来选老师点评到:陈老师这堂课的整体环节紧凑、流畅,利用口令有效管理课堂,读书方式多样、充足,对比“b”“p”的环节设计有趣。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用一分钟的时间指读题目是有必要的,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任务三和任务四的时间有点紧张,任务完成有些赶。

颜琬素老师点评到:她非常肯定陈老师这一堂课的精彩,让老师们清晰了家常课的模式,老师落实少说多做,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同时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先让学生观察新学的声母,初步识记字形,再呈现识记儿歌,从而在“读”的部分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莫新燕老师点评到:老师带领学生跟随课件动画范写、利用口诀记忆字母的字形的环节都不错,但是本节课的口诀有些重复,择其一配合上动作效果会更好,让学生有深刻印象。

吴玲老师对于这堂课也深有感受,一年级的孩子会读字,但不一定认字,在完成任务单时,陈老师让孩子指读题目的口令非常有效,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她还观察到一些细节,如课件上的“b”“p”占格不准确,应当跟学生强调。

张春桂老师在主持评课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很多看法:这一堂课相比于刚开学时,学生们的上课状态明显提升。对于家常课,口令很重要,不仅可以规范课堂行为,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口令要简短,规范。其次,每个任务的时间分配要合理,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安排好时间。

张雨副校长谈到:家常课对比以前的语文课,家常课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她给予了老师们很多上课建议,如明确教学目标,注重习惯培养,结合学生学情,建立高效课堂,同时也建议新老师们多请有经验的老师听课诊断,珍惜学习机会。

登山不止,教研不休,本次语文组教研活动意义非凡。习课堂,为家常课做了一道“减法”,让教育回归学校,学习回归课堂,使“双减”有效落地。只有持之以恒地探索教学的改革,大胆创新,砥砺前行,才能开拓崭新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语文组的老师们将在成长的道路上继续学习,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撰稿:王艺瑾

图片提供:王艺瑾

审核: 张春桂

阅读 94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