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聚焦数量关系,培养模型意识——新城区四年级数学观摩展示活动报道

创建于2023-10-11 阅读290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 版》关于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路径的要求,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的主题,2023年10月11日上午,开展了以“聚焦数量关系,培养模型意识”为主题的四年级数学观摩展示活动,新城区全体四年级教师及各校分管领导和张静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全程参加观课。

两位老师精彩作课

第一节课《积的变化规律》,由东门外小学张璇老师执教。张老师由面积模型入手,用长和宽已知的几个相同的小长方形,纵向拼接和横向拼接拼成大长方形。由此产生求6个长方形面积的乘法算式。把单纯观察算式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转变为给每一道算式赋予了具体直观的意义。数形结合,直观呈现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成倍增加后,乘积也会成倍增加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经历计算、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学习过程,由全扶到半扶到放手,探寻积是怎样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复验证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规范数学语言表达,并应用生活实际问题中。最后还拓展延伸,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当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又会怎样变化。

第二节课《数量关系》,由保合少中心小学吕文丽老师执教。吕老师在课前让学生编一道用60×4解决的数学问题,将学生6幅作品分为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和一般问题,引导学生厘清每种问题模型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在购物模型中对单价名称的诠释,为行程问题的速度概念理解做铺垫,以期顺向迁移到速度的复合单位。从“不同动物奔跑速度”和“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两个不同的角度加深对速度的理解。一种是路程相同,时间越短,速度越快;一种是时间相同,路程越长,速度越快。一般问题,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每份数、份数和总数,把购物问题和行程问题也划归为一般问题的其中两种。对于每一种数量关系模型,都可以知二求一,灵活应用。

在示范课环节,新城区东门外小学的张璇老师,利用长方形面积模型深刻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新城区保合少中心小学的吕文丽老师,用颇具实践性的课堂展示,奉献了乘法模型示范课。

作课教师说课反思

课例评析

之后,新城区东门外小学的黄珍玉主任,就这两节展示课做了详细的课例分析。

黄主任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教研转型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聚焦数量关系主题学习的切入点,探索建构教学模型的路径和支架,以模块的形式构建内容关联,形成整体结构,小模型要放在大模型中,要做到眼中有树木,心中有森林。引领教师们要做到大单元备课,小课时落地。

教研室张静老师做活动总结

张静老师讲述了备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点,提出应把数学思想贯穿在教学中,经历建立模型的过程。张老师指出,课后还需要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青年老师需要更多锻炼,灵活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张老师还指出数量关系的教学要注意:经历数量关系建模的过程,清晰数量关系。建立模型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具象阶段,有情境素材。例如对于速度这个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速度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结合学生生活中两种不同的速度现象,丰富生活常识。第二,模像阶段,例如运用乘法的含义,感悟到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符号化阶段,这是模型提炼阶段。另外还要渗透数学思想,厚实数量关系,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精心设计练习,夯实数量关系。

观课老师谈感受及收获

教研员张静老师和台下教师们的交流,有效的为广大教师答疑解惑、指明教学方向。

其中,胜利街小学的李主任谈到两节展示课,认为两节的教学思路都很清晰,两位作课老师在课堂细节处理都很细腻,同时给予两节课高度的认同,认为两节课在备课、激趣引思、精炼强记方面做的很好。

北垣新雅校区的张清主任,谈到模型意识如何呈现,认为第一节课,在概括积的变化规律时,应及时回照到课前导入的面积模型当中,感受一个因数不变(长或宽不变),另一个因数(宽扩大几倍或长扩大几倍),积(长方形面积就扩大几倍),以此来进一步厚实数形结合,面积模型。

  此次的四年级教学观摩课展示活动,既为年轻教师提供了锻炼成长、展示风采的平台,又为全体四年级教师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也对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专业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教师共同成长的进程!

图文:杨薇   苗晨霞                             

编辑:苗晨霞  杨薇

审核:张静老师

阅读 2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