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职中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沅陵职中

 校园阅读明星风采展示

(第三期)

编辑于2023-10-15 阅读3306

前言

  近几年来,我校持续推进书香校园工作,校园良好的阅读机制已然形成,班级阅读工作已进入常态化,涌现了许多爱读书、善读书的教师、学生。为此,学校书香建设办公室特创办“书香职中”阅读分享平台,推出系列阅读明星,交流师生阅读成果,丰富师生阅读经验。

明星闪亮

本期推荐——22师范1班 冯施婷

座右铭:女性独立则天地皆宽。

师友评价

       同学评价:冯施婷同学非常喜欢阅读,也十分擅长写作。面对书籍她从不含糊,一本书她总是要反复阅读很多次,甚至于每一本书的名称她也会去细细思考,认真品味。从她那多种多样的阅读随笔中就能感受到她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她思考的角度就如同她的为人一般,独树一帜,独一无二,字字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或许也正因如此,她才能在书中汲取到更多的知识。认真勤勉,果敢卓绝,我认为用这八个字来评价她再合适不过,希望她能始终以勇敢而坚定的步伐行走于求知的道路中……              

——22师范1班 韩婷

       老师评价:冯施婷同学十分喜欢读书。还在高一的时候,我到她们班检查阅读情况,就发现她正在读课外书籍,且桌位上放了几本大部头的书籍。她读书喜欢做读书笔记。以前,她的笔记与多数同学一样,以摘录类为主。国庆期间,她尝试了多种多样的读书心得写作。这种读书笔记方法,值得提倡。相信这样做笔记,读书会大有收益。

——李恩武老师

明星阅读概览

读书笔记

阅读剪影

班级图书角环境创设优秀范例(22师范1班)

明星佳作选登

读书笔记之一

——读书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懵懂的爱情需慎重对待

      和我们某些同学一样,孙少平和郝红梅在高中时期就产生了爱情。毫无疑问,这个时候,他们的爱情的懵懂的,是幼稚的。成年人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浪漫和激情,这是显而易见的。君不见我们的父母,他们更多的是责任和付出。在《平凡的世界》里随处可见这种付出:田润叶为孙少安的弟弟提供生活便利,贺秀连为孙家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田晓霞为孙少平借阅报刊和书籍……孙少平和郝红梅在高中时期产生的爱情,只是在相同的处境下,产生的好感。尽管孙少平爱郝红梅爱的死去活来,也没有阻止郝红梅的离开。而高中时期的郝红梅对顾养民的爱情,也是未知全貌,最终因为一件小事而断送了自以为美好的爱情。

读书笔记之二

——读书对写作技法的理解

朴实的对话最动人

      在小说中,怎样描写人物的对话?我读《平凡的世界》发现,其实人物对话,无需什么华丽的语言,只要用对情境,符合人物性格,朴实的对话,往往也动人。请看孙少安进城,润叶请他吃饭时的对话:

       走,咱们到街上食堂吃饭去!

       我已经吃过了。

       不要紧,吃不完剩下就是了。

        我忘了给你买点酒!

       

       就几句对话,可见面对喜欢的人,无需什么华丽的语言,什么甜言蜜语,一切就尽在朴实的话语中了。这几句对话,也十分符合人物朴实、真诚的性格。

读书笔记之三

——读书对书名的品鉴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情节,展现了20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书名中的“平凡”二字,准确地概括了作品的主题和主人公形象。但这个“平凡”并非平庸,而是强调了故事的主人公是身处偏远山村的普通农民,虽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却在平凡的人生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伟大。“平凡”二字传递出了作者对普通农民生活的深深关切与敬意,强调了平凡人物在历史进城中的重要作用。而“世界”这个词语,则暗示了这个故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超越了单个家庭的范畴,呈现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将人们的视线从局部扩展到整体,展现了作品的宏大视野和深邃内涵。

     《平凡的世界》的书名不仅为作品定下了基调还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作品的线索。通过这个书名,读者可以初步了解到作品所要展现的是平凡人物的生活世界,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代入角色,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年代背景。同时,这个书名也引导读者从全球化、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真谛。

读书笔记之四

——读书对人物一生的评价

生如芥子,心藏须弥——孙少平

    “生如芥子,心藏须弥”,这是我在看完《平凡的世界》后对于孙少平的评价,也是他带给我的启发与感悟。

       孙少平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家庭,因为贫穷常常吃不饱饭,也因为贫穷而苦恼自卑。在校内他虽然最为高大,但贫穷确使他感到低人一头。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思想却不是匮乏的,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向往书籍。在充满艰辛与磨难的生活之中,书籍是他精神世界中的支柱更是他为数不多的慰问与光亮。他不喜欢枯燥的一眼就能够望到头的生活,他不想一辈子就停留在农村。在这样的环境下,书本就是他的精神寄托,他通过书籍来感受除了这片黄土地之外更广袤的世界,知识就是他的精神食粮。

       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青年,从高中起就渴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但因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了这条道路。在那个年代,出身农民就意味着要终日扛着锄头与田地为伍,他不甘,不甘做一个地道的农民,不甘这辈子都被这片黄土地所束缚。于是他毅然决然离开家乡去闯荡生活,他不惧艰险,不畏挫折,用自己的勤劳去生活,在充满世俗的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最终他靠自己走出了一条可贵的道路,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生如芥子,心藏须弥,庸常之中,微芒不朽。感谢孙少平让我懂得了即使出生低微也要不甘于眼前的苟且,心中应当永远充满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读书笔记之五

——读书对人物设计的思辨

戴紧箍咒的孙悟空其实更自由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具有非凡能力和自由精神的代表。他起初不受任何束缚,以自由自在的方式生活,然而为了保护唐僧和他的同伴,他决定戴上“紧箍咒”来限制了自己的行动和思想。

      从表面上看,孙悟空戴上紧箍咒似乎限制了他的自由,但实际上这让他获得了一种更大的自由。这是因为紧箍咒代表了责任和义务。在戴上紧箍咒的那一刻,孙悟空不仅接受了自己的责任,也获得了别人的信任。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妖猴,而是一个保护者,一个领袖。更重要的是孙悟空在戴上紧箍咒后,他的心灵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他不再被欲望和无知所束缚,而是变得更加专注和坚定。他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知道他应该做什么。这种内心的清晰和集中,给了孙悟空更大的自由。

       与此相反,那些没有责任和义务的人,往往容易被无意义的事情所困扰,失去真正的自我。他们往往在无尽的欲望和无知的迷茫中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的生活看似自由,但实际上是被自己内心的混乱所束缚。

        因此,戴紧箍咒的孙悟空其实更自由。他不仅拥有行动的自由,而且拥有思想的自由。他知道他的方向,知道他的目标。它可以不再受内心的困扰去专注于修行,这种自由不是表面的无束缚,而是内心的明确和集中。这,是一种更大的自由!

明星读写密匙

Q:施婷同学,你一个学期会读几本书?你读过那些书?

A:我每个学期大概会精读2~3本书,略读5~6本书。我读过的书籍有《南京大屠杀》,《平凡的世界》,《人生》,《基层女性》,《被讨厌的勇气》,《窄门》,《复活》,《唐吉诃德》,《中国通史》,《我想做一个能在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活着》,《兄弟》,《杀死一只知更鸟》等等。


Q:施婷同学,对略读的书籍你是怎样做笔记的?对精读的书籍你是怎样做笔记的?

A:对于略读的书我通常是会根据我的需要去粗略地游览,根据我的目的和要求去搜集书中的材料和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采取的是摘录式和提纲式的笔记方法;对于精读的书籍我通常是会逐字逐句的进行品味和鉴赏,我会边看边思考这个词句的含义以及这个词句所给文章带来的好处与适配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思想,深究其中的深层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采取心得式笔记法。


Q:施婷同学,你对精读的书采用了微写作的形式记笔记,请谈谈微写作有哪些角度?

A:我觉得微写作的角度有:

(1)选材角度: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受教育背景以及命运的不同决定了各自有不同的素材,因而在写作时,就会有不同的选材角度,例如,杜牧写阿房宫的焚毁,苏洵写六国的灭亡,张溥写五人的慷慨赴死,这就是选材角度的不同。

(2)文体角度:出于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需要,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文体。同样要抒发胸中的块垒,郁闷与感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歌,《石钟山记》是散文,还有小说,杂文等,这是文体的不同。

(3)构思角度:同样是“小中见大”的写法,王安石,苏轼选择从游山逛水切入,鲁迅的《灯下漫笔》从现实生活中银行换钱写起,这是构思角度上切入的角度不同。

(4)语体角度:不同的人语体风格不同,就是同一个人语言风格也会因内容需要,因文体特点或豪放、或婉约、或诙谐、或俏皮轻松、或沉重。

 


Q:施婷同学,你对提高课外阅读效果有哪些建议?

A:我对于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选择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在制定阅读计划时我们可以将每天的阅读时间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避免长时间的阅读疲劳。同时,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阅读进度和能力适当调整阅读计划让阅读更加高效。

(3)注重阅读理解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做一些笔记和标记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和探讨,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面。

(4)多参与一些知识拓展活动:参加讲座、比赛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我们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5)与老师同学多交流: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其他人的学习方法与经验。

明星书目推荐

       推荐书目:《南京大屠杀》

       推荐理由: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在《南京大屠杀》这本书中,张纯如女士以悲愤的笔触揭露了南京大屠杀、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幸存者的命运等鲜为人知的情节。这本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批判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

       张纯如是第二代美籍华裔,1968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虽然没有生长在中国,但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记住自己的来时路”。她从家人口中得知,过去的中国遭受了太多苦难,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颠沛流离如浮萍四处飘散。当在图片展上看到那一张张惨绝人寰的黑白照片时,张纯如震惊了。原来,事实远比自己耳闻的更惨烈,那些令人发指的画面狠狠冲击着张纯如的眼睛和心灵。她萌发强烈情感,要为那些被遗忘在历史里的同胞发声,还他们以应得的公道。于是她写下了《南京大屠杀》这本巨作,她勇敢地成为了先锋者!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以前自认为自己对日军侵华历史足够了解,然而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我们了解的大屠杀真相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现实永远是比我所了解的更加残忍、血腥。而我们有幸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可以安定生活、读书明理,自然不能忘记曾经侵略者加诸于我们民族身上的痛苦与屈辱。

百家读写方略

       文学大师钱锺书因为记忆力特别强,过目不忘,被大家称为“学神”。在为《钱锺书手稿集》撰写的序言中,杨绛先生写道:“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由此可见在钱钟书天才光环的背后,是超出常人的勤奋。

       钱钟书读过的书不仅多而且不易遗忘,这种本领归功于他独特的读书笔记之法。对于爱书之人,如何对于读过的书系统整理,高效做好读书笔记加深记忆是十分重要的,做笔记也是有技巧的,我们来看看钱钟书是如何做笔记的吧。

一、“逐排横扫”,在书中做记号

        钱钟书的一位同学甘毓津曾说他看书喜欢“逐排横扫”,而且喜欢把书里精彩或重要的部分,用铅笔画上竖线。

      甘毓津还打趣道,当年如果自己只按照钱钟书画线部分来读,也能学到不少知识。做记号这个方法想必大家都很常用,自我们开始读书,就知道要在书中划线。不过划线也有技巧哦,钱钟书给重点段落划线是有必要的,咱们给读不懂的段落做记号也是有必要的。前者是为了积累,后者是为了解惑,都是高效读书的好方法。

       此外,做记号也更有利于日后的复盘,毕竟人脑的遗忘速度是很快的,但书本中的记号相当于记忆的线索,看到的时候能够引导你快速回忆。

二、读书心得,个人感悟

       钱钟书的笔记中有一类叫做“日札”,其中大部分是他的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多为读者对某本书的体会和理解,这种笔记不比随手摘录或书本上零碎的批语,它往往会是一篇完整的成稿。写读书心得的好处有很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引导你深入消化书本内容,其次呢,就是锻炼文笔,第三则是修养身心,缓解压力,有研究表明书写与创作是缓解焦虑的有效方法。

三、灵感与随手摘录

       做笔记是一件认真的事情,但不一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即便是笔记我们也可以做的开心一点,记录灵感与随手摘录就是如此。在钱钟书那套外文笔记里,他记录了横跨多个领域的各种知识与趣闻,他的笔记里居然还有意大利文摘抄的歌剧《唐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慧林曾这样评价过他:“钱钟书做的一些简单注释,不少都是兴之所至,有的用外文,有的用中文。”所以,建议大家随身带一个小笔记本,或者打开手机备忘录,看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脑子里有想法的时候就记录下来,不一定要多完整,但或许今天你抓住的灵感,明天就成为了你创作的素材。

四、反刍笔记法

      这种笔记方法是指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把半消化的知识,再次咀嚼,形成新的笔记。这个笔记习惯,培养于他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当时图书馆的图书不外借,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他只能边读边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在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拿牛津时期留存的《饱蠹楼书记》为例,本子是毛笔写的。也就是说,不是在图书馆用铅笔写的,而是回家经过反刍整理完成的读书笔记。他做读书笔记所费的时间,约是读书时间的一倍。

       


       钱钟书的一生,15000页中文笔记中,摘记了3000多种书籍;35000页外文笔记中,摘记了4000多种书籍。

       翻译家罗新璋有一次问钱钟书怎么能看那么多书,钱钟书说,我就是一本一本地看。

相关拓展阅读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

      

       提起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想必大家都知道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的名作之一。可如果我们说读书也能成为一种职业,那么毛姆还是当之无愧的“读书家”。 他热衷于广泛阅读并写下随笔,他会从作家的作品问解到作家的生平和性格——并且对“八卦”很感兴趣——之后再回过头来关照作品。

      阅读毛姆的“读书笔记”,我们能感受到读书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他对于作品的概述精炼,表达观点时既轻松幽默,又体现了思考的深度。毛姆在随笔中写下的一个重要心得是,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尽管这是他在试图寻找一本“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著作失败后得出的结论,但也可以引申到各类书籍的阅读中,即想要弄明白某些事情或观点时,最好在同类型的书籍中进行对比阅读,再得出自己的结论更为妥当。

弗吉尼亚·伍尔夫  《伍尔夫读书随笔:存在的瞬间》

       伍尔夫是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女作家,四大意识流小说家之一。她同样是杰出的散文家和评论家,写过大量的读书随笔与日记。本书译者将伍尔夫的随笔进行了分类,共六章:怎样读书、书与人生、书与女性、名著选读、文学视野与日记选。伍尔夫对作者与作品有着同样的关注,她的随笔有些是谈论某个作家,有些是谈论具体的某部名著。在日记选中,也能看到她随性的行文与积极的思考。

       伍尔夫对于怎样读书有明确的看法,即不必听从别人的指导,而是凭借自己的天性和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过在随笔中,她还是以分享的态度谈论了阅读各类书籍(小说、诗歌、传记、回忆录等)的方法,这些内容对于读者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同时,她认为读者既是作者的同伙,又是作者审判官:读者先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阅读,随后通过思考对作者做出评判。这评判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的评判,而我们进步的源泉恰恰就在于自我反思。因此,读书笔记所写的内容并不只包含对原文的概述,更要体现我们阅读过后的评判和思考。

徐中远《毛泽东读书十法》

       毛主席爱读书、会读书,年轻时还专门去城门下读书,以锻炼自己的专注能力。毛主席读过的每本书上也都能看到他的亲手批注。这本《毛泽东读书十法》是由徐中远先生整理撰写而成,他在1966—1976年间担任过毛主席的图书服务管理工作,熟知毛主席读书的各种情况。书中清晰的列出了毛主席读书最常用的十点方法,其中也体现了一些徐特立先生的读书治学之道,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作为毛主席曾经的老师,被毛主席尊称为“永远的先生”。 

      书中罗列的十法相互关联,不分先后,读者可根据所选书目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也要多多尝试,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十法如下:

1、联系实际读书法 

2、“古为今用”读书法 

3、辩证分析读书法 

4、“对照、对比、研究”读书法 

5、联想、联系读书法 

6、“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法 

7、有“选择”、有“重点”读书法 

8、“三先”“三后”读书法(“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9、“多视角”读书法(历史、政治、作者、社会背景、政策、战略等)

10、“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读书法



栏目主编:李恩武

本期执行主编:张娜

摄像:胡競方

一审:石伟

二审:张自林

三审:王连云

阅读 33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