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粮食的“摇篮”,守好群众的“粮袋”

林旭萍
创建于2023-10-11
阅读 22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饭从粮来,粮从地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摇篮”,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

    保护耕地,要“量、质并重”。要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下,面对有限的耕地面积,抓住质量这个关键变量,通过提升单位面积综合产能和耕地地力等级,有效促进作物增产。

    保护耕地,要“农、技结合”。端牢饭碗,不仅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促进耕地质量提升落地见效,要在科技、服务等供给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持续推进跨学科科技协同攻关,强化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相应机具装备购置扶持力度,确保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集成配套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势,提高技术到位率,让用养结合的绿色耕种理念落到一块块田地。

    保护耕地,要“内、外兼修”。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耕地保护的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就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除了做好农资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机购置与生产补贴等多项农业补贴政策各项工作,还要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同时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训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对违规占用耕地进行整改复耕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宣传解读,适当留出过渡期,循序渐进推动。

    今天的耕地,明天的饭碗。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带动广大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能获利、多得利,让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阅读 22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