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不久,朋友圈各有调侃,印象最深的是渭南故市田老师发的一句话:“各位父母,请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不要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和几位科任教师谈了一下学生的表现,心里五味杂陈,当我们处在一个不是很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的时候,关于学生基础,关于智力,关于记忆力,当然也有我们的努力程度。最可怕的是坐以待毙,怨天尤人。
爬上床随便捡起一本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用来充盈一下几近枯竭的心灵,突然看到一个故事:
俄克拉荷马州的乔治.约翰逊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安全检查员,检查工地上的工人是否戴安全帽是约翰逊的职责之一。据他报告,每当看到工人工作时不戴安全帽,他便利用职务上的权威要求工人改正,其结果是:受指正的工人常显得不高兴,而且等他一离开,便把帽子拿掉。
后来约翰逊决定改变方式。每当他看到工人不戴安全帽时,便问帽子戴起来是不是不舒服,或是否帽子的尺寸不合适,并且用和悦的口气提醒工人戴安全帽的重要性,然后要求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最好戴上,这样效果就比以前好了很多,也没有工人显得不高兴了。
看到这儿,突然想到了招教考试前突袭的心理学中的正负强化(当然也想到了我们的小白同学和罗总🤣)。
安东.契诃夫说过一句话:不能用温情征服对方的人,用殴打也征服不了对方。所以,在这千头万绪解不开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办法呢?
正强化

突然想到了斯金纳蜀黍。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在斯金纳的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在斯金纳的体系中,他使用强化而不是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与愉快情景相联系的行为的主观解释,而强化则是一个中性术语,简单的定义为能够增强反应频率的效果。
一个班集体有着不同天性的孩子,尤其在初中这个阶段,他们自己内心已经有了不太成熟的个人定位。有些孩子在刚开始接触除了母亲怀抱的外部世界时,因为乖巧,伶俐,被认定为好孩子,根据皮格马利翁正面效应,这些孩子越来越好,认真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但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上幼儿园,小学的时候稍微皮了一点,懒了一点,被某些老师稍微定义成不听话的坏孩子,又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负面影响,孩子就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不学习的孩子,同学们也经常这样认为,所以此类孩子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就认为调皮捣蛋是他们的常态,考试的时候试卷发下来填好名字,一题不看,坐等下考才是他们真正的自己,所以连随便写几句价值观之类的文科题,也是白茫茫一片。多可悲,又多可怜。这一生,就这样定型了吗?正确的引导在哪里?
所以,正强化是给予一种积极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这一生,孩子们,包括我们,都是头一次做人,谁都是从很傻很天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如果真心培养我们的孩子,就应该在人之初,尽可能地给孩子无限量的正强化。当我们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时,哪怕很小,请不要视而不见,请给孩子们一些恰当的鼓励和赞赏,让此类长处得到肯定并无限发扬。学习中的,待人方面的,语言表达方面的,事无巨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大是大非面前,我们都应该给予孩子最诚挚的肯定,哪怕现在孩子已经上了八年级,他们,还是孩子,这辈子也是头一次到青春期。
负强化

当然,在我们了解透彻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给予一定量的负强化。所谓负强化就是去掉一个消极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我们批评犯错的孩子,不批评没有犯错的孩子。这时消极刺激是被批评,被强化行为是不犯错。需要注意的是并不一定需要被批评和不被批评的对比。
在我们批评一个孩子的时候,应该了解所有事情的前因后果,彻底了解这个孩子为何有这种行为操作,切勿管中窥豹,思维定式。扬长避短,结束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赞扬,让学生有一个确切的改正方向。
正惩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皮鞭不只会降低孩子们的尊严,也会损毁孩子们的心灵,会在心灵中投入最阴郁、最卑鄙的阴影:畏缩、怯懦、仇视人类和虚伪。接下来要谈的是一个不提倡的行为操作━━正惩罚。正惩罚是施加一个消极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例如孩子不听话时打,这时候消极刺激是疼痛,被强化行为是要听话。再忆安东.契诃夫的话:不能用温情征服对方的人,用殴打也征服不了对方。所以这种行为方式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是被明令禁止的。
负惩罚

所以当正惩罚已经行不通的现在,我们必须有一种负惩罚:去掉一个积极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我们可以用撤掉你的图书管理员身份,撤掉你的小组长,小老师身份作为惩戒,当然,所有的管理都是恩威并施,在没有“恩”的情况下,切忌使用“威”,心理学的沉淀教育我们要尊重师生的平等关系,民主关系。所以在刚刚建立班集体的时候,一定要有共同目标,要凝聚班风,要共情。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