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幼儿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赵老师带领教研二组教师开展了“如何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教研学习活动。
同伴交往
什么是同伴关系呢?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
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以及增长自我意识,在日常学习中可以充当儿童观察学习的典范和强化物,还能帮助儿童获得群体归属感,学习社会交往技能,所以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不同年龄段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都有所差异,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主要是自我中心阶段,喜欢平行游戏或独自玩耍,不会主动发出加入游戏或活动的请求,中班幼儿喜欢从事结伙和合作的游戏与活动开始尝试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交往中大多能与同伴轮流、分享和互助,到了大班幼儿有了固定的玩伴,喜欢与同性别的伙伴一起玩,在共同游戏和活动中,能与同伴协商和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能耐心倾听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大多能自己协商解决。
赵老师分享完关于同伴交往的知识后,出示了一些选择、简答题让老师们结合实际和理论,对案例中的小朋友进行分析和讨论。老师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赵老师并根据老师们对案例的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老师们也在讨论交流后得出,影响孩子的同伴关系不能光幼儿园老师努力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社会性行为
什么是社会性行为呢?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
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们的事的行为或倾向。在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常见,其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并且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呢?是指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幼儿期攻击性行为频繁,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并且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幼儿的同伴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
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
通过开展合作交往能力系列活动,
让幼儿学会表现自己,理解他人,
友好沟通,互相合作,
使每个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提高,
并促进其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撰稿人:谢炎炎
审核人:方芳 赵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