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

鱼子酱🐠
创建于2023-10-10
阅读 29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    世界精神病学协会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拍摄、宣传促进精神发育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1996年9月10日,卫生部印发《关于开展199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卫医康发〔1996〕第79号),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2001年是    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精神卫生年”。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表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率为17.2%,重度抑郁率为7.4%。而儿童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心理健康的特征是与其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注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 塑造健全人格:儿童心理健康与其性格形成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塑造乐观、自信、独立的人格。

      2. 提高学习能力:心理健康的儿童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保障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有助于儿童正确对待挫折,积极应对生活压力,从而保障其健康成长。


婴幼儿心里健康的标志

(1)智力发展正常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婴幼儿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一般把智力看作是以思维力为核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各种认知能力的总和。

(2)情绪稳定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良好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也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平衡状态。

(3)乐于与人交往

虽然婴幼儿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人际交往的技能也较差,但心理健康的婴幼儿乐于与人交往,也希望通过交往而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

(4)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之中。婴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包括: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等等。

婴幼儿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1)婴幼儿的气质类型与性别

      古希腊有位医生在公元前500年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哪种体液占优势,便形成哪种气质。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创立了气质说,即将气质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如多血质的典型特征为精力充沛,善于交际,外显性明显,一般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善于交际,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得比较明显;胆汁质的典型特征是胆量较大,粗枝大叶,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情绪抑制较难,一般表现为脾气急躁,易于冲动,不易处理人际关系;黏液质的典型特征是沉着平稳,反应迟缓,情绪易受抑制,一般表现为安静沉着,善于忍耐,脾气倔强,不尚空谈,埋头苦干;而抑郁质的典型特征是感受性强,敏感多疑,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细心谨慎,迟疑缓慢,易波动且持久,一般表现为反应缓慢、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敏感、软弱、细心。

       当然,性别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男孩子活跃程度明显高于女孩,所以男孩子的问题行为相应也会较多。

(2)婴幼儿的发育水平

       婴幼儿身心发育成熟度是影响其心理及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0到6岁的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大于抑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动作协调性差,对精细动作缺乏控制,交往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道德行为规则尚未建立,这一年龄段的婴幼儿具有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差等行为特点,是问题行为的高发期。

(3)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时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家庭教养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婴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基期,是对孩子善良人格和诚实等优秀品质进行培养和造就的关键时期,而家庭又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所以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我们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专制型、溺爱型、权威型、忽视型。不同的父母,对孩子所持的不同态度,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内心容易压抑,累积不良情绪,养成抑郁、胆小、退缩、逃避或者反抗、执拗的性格,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甚至有少部分会变得冷酷、残忍、有暴力倾向;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无法形成健全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和人格,心理上难以成熟,在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任性、自私、为所欲为、好夸口、无责任感、无进取心等;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养成自信、乐观、分享、同情、民主等好的性格特征;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在3岁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和易于发怒等外在的问题行为。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在上小学以后,学习情况会表现非常差,在儿童后期会更可能表现出行为失调。

(4)婴幼儿的家庭环境

        一方面,家庭氛围会对婴幼儿产生很大影响。家庭氛围是指家庭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在关系融洽、成员心情愉悦的家庭中,幼儿也会感到愉快、安全;在情绪表现上比较稳定,不随意地发脾气,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行为表现上,由于心理压力小,则表现得开朗、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家庭关系不是很融洽的氛围里成长的孩子,幼儿在情绪表现上变化比较大,消极情绪多,常发脾气;在行为表现上,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提心吊胆怕受到惩罚,或表现得急躁暴戾、易激怒、易攻击,或表现得孤僻、冷漠、退缩,从而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另一方面,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其教育观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讲,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他们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比较客观、全面、理智,能够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因而能按照幼儿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也有调查显示,在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中,有一部分家长教育观并不正确,这说明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其正确教育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

(5)托幼机构因素

       首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托幼机构中,婴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会引起婴幼儿心理失调。在托幼机构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有益于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环境,需要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支持、认可、赞同和接纳的氛围,让幼儿更好地成长。

       其次是友好的同伴关系。幼儿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在幼儿园中,幼儿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要与同伴交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就会越来越多,因此,同伴关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6)社会因素中的媒体因素

        随着电视、计算机的普及,媒体对婴幼儿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幼儿对世界、对社会的探索途径也就越多。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很多暴力性质的影片容易让一些儿童产生好奇心,进而去模仿,儿童的犯罪率也会有所升高。

影响婴幼儿心里健康的因素是众多的,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保护好幼儿的心里健康。保护他们茁壮成长,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拥有强大的内心。

阅读 2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