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景观篇:交相辉映的红、绿、雾

金骏梅
创建于2023-10-09
阅读 53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骑行井冈,可以近距离欣赏井冈的山山水水,2023年的国庆小长假,天公特别作美,在井冈的二天骑行中,一直是阴、雾天气,利于保存体力,恢复疲劳,对井冈的红、绿、雾也有别样的体会。

一、井冈之红

骑行井冈,可以优选红、黄、黑搭配的骑行服。万绿丛中一片红,这是井冈山的色彩,是胜利的色彩。只可惜照片背后的雕塑色彩变得斑驳,朱德总司令的题词“天下第一山”,也暗淡无光。骑友们倒是一个个精神抖擞,面色光华。

这面中国工农红军旗,是井冈山红色革命摇篮的象征,她向世人昭示着井冈山曾经的光辉历史。不忘初心,从这里出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军号上的红布条,最初是由红军战士亲手扎上的。

此军号是红四军二十九团在龙源口战斗(也称“七溪岭战斗”)中使用过的,红布条是红军战士亲手扎上的。

军号曾激励千百万工农红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如今,我们依然要手握这胜利的号角,凝心聚力,谋发展。骑行人也要心存号角,不畏山高路远,一路勇毅向前。

井冈之红,除了有红旗、扎上红布条的军号,还有红歌、红杜鹃、红色故事、闪闪的红五星

挑粮小道,红色记忆,动人故事。正是“军民团结如一家,试看天下谁能敌”?

每年4-5月份时,杜鹃盛开,满山遍野,争奇斗艳,是观山赏花的好时节。

簇簇杜鹃红胜火,红色记忆代代传

一代伟人毛泽东

00:00
04:03

《井冈山上太阳红》,这首红歌,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一个崭新社会的喜悦。

这是从永新三湾挥师井冈的历史画卷。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期间,毛泽东经常居住在茅坪村,村里有一栋“八角楼”,正是在这栋楼上,毛泽东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八角楼,因屋顶有一个八角天窗而得名。

井冈山:您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星火传承,后继有人。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二、井冈之绿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是著名散文家袁鹰在《井冈翠竹》中写到的。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如今的井冈山,不仅有“井冈翠竹”,还有“井冈翠绿”,依托井冈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井冈山人民创立了自己的绿茶品牌“井冈翠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井冈山不仅以其红色资源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还因其绿水青山,令人留恋忘还。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茨坪镇上满大街都是高大挺拔的水杉。

街道两旁的一排排水杉:春天娇嫩如碧,夏季葱翠如盖,秋天暗红如翡,冬季清透如纱。它不仅是茨坪街上的行道树,也是通往黄洋界沿途的一大景观。

茨坪镇航拍图,排排水彬郁郁葱葱。

三、井冈之雾

井冈山每年平均雾日96天。茨坪因海拔高度和四面环山的地形影响,具有冬长、夏短、秋早、春晚的特点。

在骑往黄洋界的途中,10月的天,能见度应是很低的了。脸上、骑行帽上不仅被雾水打湿,而且还滴落下水珠子,搞得你分不清是雨水,还是雾水。

在过了黄洋界骑往龙市镇的路上,有一段19公里的下坡路,就是上图的视觉效果。坡陡且长,车速快;弯多雾大,气温低。骑行在这样的环境里,既惊又喜、既险又冷。似仙境,在人间。一句话,很刺激!

我第一次感受井冈之雾,浓烈得美丽冻人。山上山下两重天。到了茅坪时,冰冻的身体开始融化,手脚开始暖和起来。

井冈山,一个红的耀眼、绿的晶莹,群峰巍峨、层峦叠嶂,终年云雾缭绕的地方,此生必骑!

阅读 53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