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教研勤探索,扎根教学促提升”。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打造高效课堂。在内乡县城关镇中心校的组织下,于10月9日上午在内乡四小录播教室举行了中年级数学名师工作室同课异构活动。
“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构”是核心,是灵魂,“异”则强调变化和发展。“同课异构”尊重了不同教师之间的个体教学差异,更鼓励每位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差异产生不同的构想,开展不断变化而又充满智慧的教学实践,彰显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价值。教师们巧思设计,勇于创新,深入剖析,交出了一篇篇各具特色的答卷。
第一节课是由一小张小柯老师执教的,本节课基于米、厘米的概念和简单测量方法,先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度,引出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用估一估、找一找、画一画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感知1毫米,从而巩固1毫米的概念,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和估测意识,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在整节课的各项活动中让学生感知毫米的意义,巩固表象,注重细节,让学生快乐学习,收获知识,充分做到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节课是由二小常紫玉老师执教的,本节课通过量一量、读一读、找一找、估一估、填一填、 画一画、改一改等操作活动中认识毫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各种感官参与其中,形象的演示、抽象的概括,达到概念教学的课堂效果: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第三节课是由三小的杨方舟老师执教的,本节课设计非常精妙,层次分明。首先让学生们比一比米和厘米多长,复习以前的知识,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杨老师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最后教师和学生数一数1厘米有10毫米,整个环节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杨老师一环扣一环,完美完成教学目标。
三位授课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设计思路和课堂反思进行交流。通过他们的说课可以看出对这节课进行了充分的备课,讲解精辟,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
评课环节分别由一小的周老师、二小的李老师、三小的韩老师、五小的徐老师对三节课进行点评交流。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理念,环节设计到课堂生成,从核心素养的理论要求到新课程标准如何精准落实到课堂,几位点评老师精辟的点评和中肯的意见为老师们指明了提升的方向。
三小张舒校长针对这三节课的授课教师给与高度的肯定,点评高屋建瓴,精彩迭现,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她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以敏锐的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分别对三节课一一做出点评,扎实而深入地推进,课堂环节清晰,教学节奏调控自如。另外她还提出了“一个感想、三个思考”: 一个感想:《毫米的认识》属于概念课,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发展学生的量感,给予指导和方向。数学概念是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概念教学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概念的产生建立、深化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获得清晰、较为准确的概念。厘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概念框架,辨析概念,提炼建构数学大概念,让深度学习悄然发生,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养成,学科素养彰显出来。三个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认真研读教参和教学用书。
工作室主持人张小妹老师针对三位老师的课总结点评,评语精当简练,充分肯定了三位老师的独到之处,又有的放矢,点明了大家值得借鉴的地方,三节风格各异的数学课,课堂扎实有效。接着她围绕本节课展开微讲座:第一部分从量感始于测量教学的起点处,关注用不上测量工具的场合,度量的本质是“比”三方面阐述了如何把握量感的内涵与本质。第二部分具体指导如何发展学生量感:在亲历度量过程中逐渐形成量感,在想象、推理活动中发展量感,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让学生拥有量感学习的“整体视角”:度量的本质实际是度量单位的累加。第三部分她提出《毫米的认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1.从“厘米尺”到“毫米尺”:单位越小度量结果越准,2 .毫米”指“哪儿”:3.连续的量的本质:超越感知、知觉的无限分割。这种“无限分割”的思想决不能仅仅靠操作、靠感觉来理解,更多的是依靠推理、想象来理解,这正是数学特有的魅力所在: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也要超越现实生活(感觉、知觉)。
张老师见解独到,引人深思,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中心校张主任最后指出:三位老师都能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巧妙构思,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自己对新课标理念下学习任务群的理解,注重核心素养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用“同”样的内容,教出了“不同”的味道。同时要求工作室及各校:一是要重视活动后的反思,检查收交听课记录、评课表;二是扎实做好“五学”,形成课堂操作流程文本,固化学校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三是要重视教案、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会学、学会”,课后练在点子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认真就是水平,负责就是能力。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让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的课堂改革及专业水平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我们将努力构建创新课堂,牢记教育使命,不畏艰苦,跋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