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集备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为进一步更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法,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确保“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增效体制,更好地发挥我校教研团队的引领作用,规范备课组教研活动,促进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落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学校决定采用分组订单式教研的方式,四年级语文组集体讨论后确立本单元教研主题为“学策略 用策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主题。
本次活动由廖文琴老师主持。首先廖文琴老师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进行解读。她在解读中,根据单元目标,分年级,分年段进行对比分析,将涉及的素养目标一一拆解辨析。她在解读中提到:新课标中提及大单元教学是以语文学科大概念为统领,以大主题大任务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取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具有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大单元教学需要全面地考虑单元学习目标、单元主题、学习情境和学习评价,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挖掘单元主题与单篇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教、学、评之间的统一。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从宋代陆九渊的名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为导语,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围绕“提问”这一阅读策略,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和略读课文《蝴蝶的家》。这些课文有童话、说明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类型,引导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文章时都能够主动提问。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从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对提问策略进行了总结。
本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有两个。第一个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指向于阅读策略的,也是统编教材继三年级“预测”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提问”与“预测”有其相似之处,都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时无意识的反应向有意识的策略转变,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从无意识提问转向有策略提问,并逐步学习从多角度提问,最后综合运用提问方法尝试独立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循次渐进。四年段两位老师以第二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中的重点教学片段为课例,共同围绕“寻找最会思考的阅读者”这一教学情境依次展开授课。
课例展示
刘鑫雨老师执教的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刘老师以“整理问题,并学会给问题分类”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两个方面开展学习活动。赵老师首先借助书后习题和泡泡语,引导学生思考区分针对部分提出和针对全文提出的问题,并利用大树简笔画帮助学生进行直观感受,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整理问题并进行分类并就整理过程进行分享,完成读—想—问—想的学习闭环,帮助促进单元学习任务群的落实。
廖文琴老师执教《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课上,廖老师适时给出思维支架,不急于让学生先汇报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旁批和最后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支架,帮助梳理清楚学习伙伴提问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熟悉提问的思维过程,并提炼了思维支架的三个关键词,即“读—想—问”,继而在小组内进行实践运用。而通过本课提问策略的习得,学生在面对其他文本或课外文章的时候,可以切实运用思维支架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把提问策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沙龙研讨
授课结束后,四年级语文团队的其它教师与两位授课教师围坐一堂,围绕主题,聚焦课例,展开了相关沙龙研讨活动,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共探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学习任务群于日常教学中的落实问题。应林超老师首先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为与会教师们分析了本单元在全学段阅读策略单元中所处的过渡性位置,并对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编排和内在联系进行了解读,同时阐明四年级语文团队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课时设计及对相关学习任务群的落实要求。陈敏老师就教学情境展开了解读,明确了团队基于四年级学生实际学情及单元教学目标而创设的“寻找最会思考的阅读者”的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及可行性,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实践情境中去习得策略与方法。刘彦琦老师就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展开了解读,明确了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设定过程中充分考量了阅读提示、随文旁批、问题清单、课文插图等教学资源的科学思考。
问题清单
随后,老师们又围绕两位老师授课过程中的亮点呈现、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和探讨,同时还设计了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学会多角度提问是学习单学,本单元结束后同学们也制作出一份份质量高并精美的问题清单。
“研”之凿凿 行之灼灼。都说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浅,大单元教学的探索已经开启,相信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必定是深钻细研的备课,为思维扩容,为语言开渠,是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的初心。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素养,必定要在课堂落地生根。我们相信行动的力量,也愿意带着思考往教研的“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