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乐酱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合作促交流,论证新蓝图——附中仙小南邮校区科学组教研活动(四)

创建于2023-10-09 阅读2488

科学合作论证策略教研课研究

秋风乍寒,桂花飘香。在附中仙小南邮分校科学教室一的教室里,科学组老师相聚一堂,在长时间学习关于推理论证理论的基础上,她们聚焦论证策略之一合作论证,展开了热烈严谨的探讨。首先由徐莹老师展示了以合作论证为教学模式的课堂《鱼类》。

徐莹老师从多种多样的鱼类视频出发,提出问题鱼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儿童在分开观察黄鳝、鲨鱼、草鱼等十种鱼类图片的基础上,写出每种鱼的特点。

为了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徐莹老师设计了新颖的记录单,让孩子们能够将各自思考表达出来,也能去看到他人的思考并且进行比较与归纳。最后徐莹老师还让一位学生到台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课后,各位老师针对合作推理论证模式和徐莹老师具体的课堂呈现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加深对合作论证的理解。

褚夫梅老师提出本节课徐莹老师尝试以《鱼类》这节课开展合作论证模式下的思维型探究课,环节比较清晰,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从学生独立观察记录鱼类特点,到合作讨论论证鱼类的共同点,然后在小组汇报时给予反思和质疑。最后在拓展辨别鱼类时给予迁移应用。特别是创新设计了独立观察和合作观察结合的记录表。合作论证的教学模式使得科学课堂的思维含量提升,教师如果在问题的提出、设计探究环节以及独立与合作论证时给予清晰合适的脚手架问题和材料会更好,另外反思的部分再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就更好了。

丁青老师提出徐莹老师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配合,保证课堂效果最优化,让学生不断推理论证,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虽然没有实验探究但是学生整节课学习效果非常好,不断思考,互相质疑补充,最终得出鱼类的共同特征,再进行深入剖析,寻找鱼类独有特征,徐莹老师教态自然,与学生对话亲切,本节课的设计与校本教研主题紧密结合,利用前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深入到课堂实践中,我也从中收获颇多。

郁英航老师表示徐老师这节《鱼类》先用一个关键问题“鱼类都有什么共同特征”进行导入,调查学生的前概念,再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鱼类图片,找到鱼类的特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对鱼这一动物种类渐渐形成较为明晰的概念,接着她让每个小组将所有成果整合汇总,整理出一份鱼类共同具有的特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本节课徐老师思路清晰,设计新颖,教学框架完整,环节与环节之间具有紧凑的衔接,是一节非常典型的关于合作论证的教学课例。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她对于问题的设置还需要斟酌,学生对于“鱼类的共同特征”往往停留在“头、躯干”这种其他动物也共有的特征,教师可以考虑强调鱼类“特有”的特征,以此来达到学生在本节课结束后能够利用此标准来辨别动物中的鱼类这一教学目标。

魏璐丹老师提出听了徐莹老师关于《鱼类》一课的内容,她认为通过这节课达到了合作论证教学的预期效果。首先,徐老师采用了利用冲突、引入话题的教学策略,通过展示图片,提问为什么这些动物都被归为鱼类,为什么有些鱼比较特殊。很好的呈现了学生依据先前经验,一般不会有太大差异,但结果却出乎预料的教学过程。然后,展开具体的合作论证课堂,先个人进行独立观察,后将小组四人的信息进行整合,体现了加强表征、充分论证的教学策略。该过程不仅仅表征了证据,也实现了与他人思维共享。最后,徐老师展示了一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追踪论证时质疑并思考:凭证及支持是否有科学依据?现有证据是否支持主张?是否需要更多证据?总的来说,徐老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发展了其思维。

秦怿老师提出,徐莹老师的课有结构,清晰的展示了合作论证模型的每个环节,充分的给予学生时间去表达对于鱼类的了解。建议在开头的情景设置中,更加注重问题的自然产生。另外徐莹老师在给学生材料的环节,既给了草鱼等比较“标准”的鱼类,也给了泥鳅、鲨鱼这样比较存在争议的鱼类,丰富的材料不局限学生的眼睛。但是我认为材料稍微有一些结构化会更好,比如鲨鱼的腮看的不清楚,学生会表达鲨鱼是不是肺呼吸的,再如泥鳅有没有腮、有没有鳍等问题,这说明学生在图片中无法获得相应的信息,图片信息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儿童的探究。

合作论证理论的深入探究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南邮科学教师不断改善课堂,课堂的策略不再局限于对当下的需求,而是更侧重于科学推理论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将工作做在课前,让课堂回归儿童手中。教无涯,研不止。教与研是教学的双翼,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积极探索,躬耕实践,为打造高品质的南邮科学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 248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