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第一次到清华大学学习,那时正青春。
满怀对清华的神往与新奇,每天踩着自行车,与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穿行在清华园里。当年听过的课,吹过的风,游览过的荷塘月色,今天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因清华大学是“双名”(名师名校长)计划的培训基地,今年9月21日至27日,我与株洲市20个新时代基础教育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一起,再次来到清华园,依旧满怀期待与憧憬!
七天,课程丰富、形式多元、行程满当,收获在课堂内外。现择培训中思考的两个问题记录一点心得:
一、学校第一堂课上什么好?怎么上好?
优秀的学校,首要的是在于能提供优质的课程与课堂。踏入校园的人,接触课程就能产生孜孜以求的不竭动力。
简短的开班仪式后,我们在清华校歌声中戴上清华大学校徽,由此开启第一堂课——“清华文化与清华精神”。
小小的仪式给了我启示:怎样让走进校园的学生增进对学校的认同与了解?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什么样的仪式有助于升华爱校情感?怎样让学校精神代代相传?学校精神怎么渗透进校园师生的头脑?
入学第一课就应该是“关于学校文化与精神”的。精心设计上好第一堂课,对于解答以上问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这堂课由清华大学人文历史学院的副教授董士伟讲授。从中得知:
清华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眀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
二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求真精神;
三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汇通精神;
四是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
清华112的办学历史培育了清华精神;一批批,一代代的清华风流人物就是清华精神的写照。
各学院都有不同方式呈现的院士、专家、教授照片墙
行胜于言,是清华大学的校风,这四个字刻在清华礼堂前草坪的日晷上。
深入校园,这种重视实干的精神更是无处不在体现。
这些场景在一点点增进我对清华的认知与感悟。
我们的教室在人文历史学院的四楼,楼下附一层正在举行天文展。课后信步来观展,引导员,一名学生轻声但又热情地建议我们,先去听讲座,而后观展。
这名英俊的学生自如又自信地在展示中讲解深奥的天文知识,吸引着老老少少观展者专注地听着。青春的脸庞洋溢着学养的魅力,让你见人如见校,见校如见人。
随地都可学习,随时都有专注学习的人。
人文历史学院各层楼道都有这种自由开放的沙发桌椅,供师生交流学习与休憩。让人无时不有亲近师友的亲切感,很是喜欢,几个午休在此愉悦度过。
向往与喜爱清华,因为,但不仅仅因他是中国的顶尖高等学府。
水木清华,水清木华,清华的名字,与他的建筑,与他的王牌专业,与他的历史,与他的精神,与他的使命,相得益彰,很有中国的味道,很有大学的风范。
水与木,清与华,如同师生之间,培育和接受的寓意,师长为园丁,用清澈的水,用高尚的师德培育树木,培育英才。这恰与“双名”计划的用意,相吻合相一致。
二、怎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需针对性地优设课程。这次课程设计就很有针对性。内容上宏观有关于国际形势和基础教育形势的,中观有稳慎推进建立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微观有关于基于数字技术教学新方法与教学设计与教研组织的;形式上有传统的授课,有情境式教学,还安排了现场参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博物馆。
“以学定教”在情境教学中体现尤为充分。教师能不能发挥主导作用,学能否以致用?都会展现得真切。我有幸被抽中参与模拟新闻办主任,还没看完提供的情境素材,就被老师请到教室门口,被连线采访。突如其来的身临其境,感受很不一样。平常看电视里新闻发言人从容轻松驾驭,其实门道不少,一览无遗地展示基本功与综合素养。我缺乏这种真刀真枪的应对经验,在“记者”老师穷追猛打地追问中,露了不少“怯”。美女王老师的点评指导很有功力,很受益。
在网络时代,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管理者的媒体素养是必备素养,也是我特别需要提高的素养之一。
情境式教学,有好的教学资源与条件配套,效果会更好。这次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博物馆参观,一览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大大地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解。
北京这种教育资源得天独厚。我们如何就地取材开展情境式教学?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资源,在于看见,在于开发,在于利用。
株洲市二中的生涯规划教育,就充分利用了株洲的资源,这些好的做法需要坚持,值得继续深化。
“以学定教”需学后有评。这次培训每堂课之前有上课签到码,课后有课程评估码,项目结束有项目评估码,点对点,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便于及时优化,科学考核。17年前清华就是这样做的。
抽空去看了在京学习的学生。
培训结束当天,在带队领导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建囯的带领下,还有幸拜访了清华大学的唐子龙教授,欧智坚、赵彪等几位专家。此行圆满!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
走在“为国育人,为党育才”新的长征路上,须行胜于言,言必求实;行成于思,以行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