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充满思想
让课堂充满激情
让教学充满艺术
让职业充满幸福
在这里记录成长足迹
在这里见证完美蜕变
在这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一个人走,会走得很快,
一群人走,会走得更远……
站长风采
张娜
陕西省学科带头人
陕西省教学能手
西安市“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
西安市高新区兼职教研员
教学风采
教材分析:
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小故事大道理。这样的主题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相契合。整个主题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你读过这本书吗”,向学生推荐了《中国古代寓言》这本书,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继续深化本单元的学习寓言,理解道理这一主题。二是“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向学生推荐了《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这三部外国著名寓言集,旨在引导学生打开世界寓言宝库的大门。
学情分析:
《伊索寓言》是学生在继《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后的第二本寓言故事书籍。学生对寓言故事的阅读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因学生阅读进度、学习能力的差异,在阅读进度的整体推进及阅读方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指导提升。
教学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学会抓关键信息讲故事和多角度交流阅读感受的方法。
2.通过抓关键句段、前后对比等方法,探究不同故事中同一形象的不同。
3.通过评析故事中的形象,读懂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在生活中运用。
教学重点:
对比探究不同故事中同一形象的不同。
教学难点:
评析形象,读懂道理,在生活中运用。
【教学流程】
任务一 对话“故事”
1.交流阅读进度,做好分享准备。
2.借助启示卡,讲好《伊索寓言》故事。
(1)读书小组内交流。
(2)小组上台分享启示卡。
从“故事内容”“故事启示”两个方面分享。
(3)互动点评,引导方法:从故事讲述有条理、小组阅读推进有层次等角度交流收获。
3.交流阅读困惑,明确对话任务。
(1)同一动物形象出现在不同故事,它的特征又不太一样,容易让人混淆。
(2)有的寓言故事会在结尾告诉我们所蕴含的道理,但有的故事却没直接说出来,理解起来有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学生对本书有了一定的感悟,在汇报自学成果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复述故事,这样既展现了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又可以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表现出来。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困难,更好地进行后续阅读。
任务二 对话“形象”
活动一:探究故事中的形象
1.小组合作,探究不同故事中的同一形象的不同。
2.汇报交流:以“狐狸”为例,品形象
观察目录我们能发现,狐狸这一形象在《伊索寓言》中出现次数较多。这些故事中的狐狸有什么不同呢?
(1)出示《狐狸和蝉》《狐狸和装病的狮子》《狐狸和豹》,生交流三篇中的狐狸的形象。
《狐狸和蝉》:花言巧语、狡猾
《狐狸和装病的狮子》:善于观察、会思考、有智慧
《狐狸和豹》:追求内在美,是一位智者
(2)借助思维导图,进一步将故事和狐狸的形象对应。
3.分角色朗读《狐狸和装病的狮子》。
4.角色延伸,深化“狐”这一形象。
你在哪些古今中外的书籍中还读到过狐狸这一形象,和《伊索寓言》中对比,你又有怎样的发现?
《山海经》:有青丘狐的传说:“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是祥瑞的象征。
汉代石刻:有九尾白狐与白兔、蟾蜍位列西王母座旁的石刻,九尾白狐在古代象征着人类繁衍、国家兴盛。可以看出,在上古神话中,九尾狐被冠以神灵色彩,是象征着祥瑞的神兽。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令吴广学狐鸣,叫喊“大楚兴,陈胜王”,让士兵深信陈胜有天助,足见已逐渐将狐妖魔化。
《聊斋志异》:狐女更具有人性,她们不仅有着超越常人的美貌,并且通情达理,用仙术造福人类。因此,狐妖成为了超越一般人的存在,获得狐仙的称誉,而人在狐面前反而显得丑陋可鄙。
活动二 探究故事中的道理
1.再读三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狐狸和蝉》:聪明的人懂得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或者虚荣所诱惑,时刻保持警惕。
《狐狸和装病的狮子》:能总结前人失败经验的人才是智者。如果不能从前人的经验得到启示,只顾埋头向前,那就是愚者了。
《狐狸和豹》:外在的华丽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唯有内在的智慧、素养和气度才能永葆魅力之光。
2.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类事情,你会怎样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形象这一细微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巧妙的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对话,一方面增强了阅读的效率,一方面也让学生对对话这一具体内容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通过对话,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更有兴趣推进整本书的阅读。
任务三:对话“方法”
今天的阅读推进课,我们一起对比阅读了伊索寓言中同一形象的不同,掌握了对比这一阅读方法,后期,你们想怎样继续阅读这本书剩余的部分?
预设:
1.对比狮子、老虎等形象,借助表格、启示卡等方式,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2.阅读小组合作,制定分享课汇报形式。
3.总结:《伊索寓言》等待着同学们继续品读。“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愿所有的同学能从这个魔袋里掏出更多智慧。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结束是走向课外的,走向更深入的阅读的,只有不断的延伸阅读的触点,才可以让阅读更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