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有所思 学有所获
旅有所感 行有所成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大运河。2017年,他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并多次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作出指示,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当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为了进一步挖掘大运河历史积淀中蕴含的教育资源、育人智慧,推动运河文化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以此为契机,武城县鲁权屯镇第四小学全体师生们于10月8日进行大运河研学实践活动,使学子们在弘扬运河文化的过程中,感悟和践行运河文化精神,将运河知识带进课堂,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对家乡的热爱,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运河文化在校园生根开花。
出行前,校领导对参加研学的同学开展安全教育,一一叮嘱路途安全、文明游园等注意事项。师生们整装出发,充满期待地开始了大运河研学之旅。
此次研学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一经号召积极响应,自发组织30多辆汽车🚗组成研学车队。出发前组建车队研学群,每次上下车随时汇报人员是否齐全,一路上家长细心照料随车人员,为此次研学活动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研学第一站:佛光寺
研学第一站佛光寺佛光寺,位于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原名石佛寺。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南巡幸,途经四女寺时,见运河南岸佛光闪闪、祥云缭绕,随即慕名而来敬香礼佛,盛赞曰:“大清年景畅祥和顺,幸有佛光恩照之功。”当即谕示:将石佛寺名改为“佛光寺”。 从此佛光寺名声远播。
历史与传奇交辉,风光与文化交汇,佛文化,儒文化,孝文化交融,运河文化,齐鲁文氏汇聚。
研途皆知识,学中悟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的一生就应该知行合一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成长经历。
研学第二站:四女祠
孝女寺
由孝女坛和供奉四孝女的四座殿阁组成。孝女坛设计为地下二层,地上三层楼阁式建筑,为三层檐十字顶结构。孝女殿在三层高台上,殿外7米宽的环形水池包围,通过四座桥与由下往上逐步收进的三个大平台相连。高台下是弘扬四女孝文化的场所,主要功能定位为孝文化传播。
四女寺很神秘,因为四女寺的神秘传说,据说是汉朝的一位傅姓女子,家里没有儿子,只有四个聪明的女儿,等到了出嫁的年龄,她的父母很是难过,四个女孩都想留在家里照顾,大姐一看她们都在,便提议四个女孩各在门口种一棵树,谁的树死了,谁就结婚,然后姐姐偷偷的给另外三个妹妹泼了一盆开水,结果三个妹妹也学着她们的样子,结果她们四个的树都活了下来,枝繁叶茂,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所以四个姐姐一起给她们盖了一座庙,叫四女寺。
我校少先队辅导员刘珊珊老师为孩子们讲述“四女孝亲”的故事。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这里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地方。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代代相传。
研学第三站:武城县大运河文化展厅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子们走进学校的特色教育基地——武城县大运河文化展厅,在“大运河文化”展厅里,驻足于一张张图片和一件件珍贵文物前,领略大运河带给武城的深厚文化底蕴,体味先人们留下的宝贵精神,从而对大运河和家乡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在大运河文化历史展厅,开设运河文化历史沿革、“四女植槐”孝亲传说、四女古祠建筑原貌、运河船工号子、历史知名人物五大板块,展现大运河文明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展现农业特色,传承运河文化”为主题,打造了大运河文化乡村记忆馆,创新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文明实践体验区,农耕类、生活类、丰收类、农机类、石碾五大类,共计1500多件。
研学第四站:四女寺水利枢纽
武城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1958年建成,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中下游重要的防洪控制枢纽,也是是南运河的起点。工程由节制闸、分洪闸和船闸3部分组成,是一座具有防洪、排涝、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闸。大运河在此被一分为三,其中较窄的河道是南运河主航道,另外两条较为宽阔的是岔河和减河,有“北方都江堰”的美誉。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四女寺水利枢纽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治水智慧。四女寺水利枢纽前身是明清时期的减水坝,因为与黄河故道交叉,四女寺段运河一直饱受泥沙淤积的困扰,洪灾连连。明朝永乐年间建成减水坝后,在几百年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们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教科书。2013年四女寺枢纽以“古遗址”身份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船闸从1958年建成后到70年代初断航,一直着发挥航运运功能。船闸通航期间总共过了10.7万艘船,运输了902万吨的货物。
南运河是连接德州、天津的唯一河道,也是引黄济津输水的必经之路,但此河自上世纪70年代断航以后就成了一条“死河”。如何让黄河水“跨”过减河、岔河,顺利进入南运河,满足天津市供水需求,成为一个难题。
2010年,国家决定新建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输水工程,从德州市境内的潘庄闸引黄河水,经潘庄总干渠入马颊河,再经沙杨河、头屯干渠、六五河,通过倒虹吸穿越漳卫新河后进入南运河,最后到达天津九宣闸。
一次性穿越利民河、利民河东支、利民河北支、减河、岔河5条河道,至岔河左堤外,再通过新开挖366米明渠,连接南运河,“倒虹吸”如同一座“水上立交”,也为大运河全线通水提供了保障。
2022年4月28日,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
引黄济津“倒虹吸”工程解难题
在四女寺水利枢纽下游、岔河左堤,矗立着一座“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倒虹吸工程”纪念碑,背面附有工程简介,左侧标示输水线路,右侧为倒虹吸工程平面布置图。这座全长1429米、设计过水能力80立方米/秒的倒虹吸箱涵,见证了一代德州水利人的责任和担当。
“倒虹吸”起点位于六五河左堤牛角峪闸上游200米,终点为岔河左堤出口,全长1429米,可以并行6部中巴车。这是德州史上规模最大的“倒虹吸”工程。
通过带领孩子们寻访运河景观,听运河故事,感受大运河文化魅力,在大运河四女寺水利枢纽,小学生从运河水利枢纽设计中了解治水智慧近距离感受运河之美,体验大运河保护让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
研学第五站:故城运河万亩花海
最后一站参观了万亩花海,五颜六色的花朵让孩子们自由的玩耍,释放天性回归自然!
故城运河万亩花海万亩花海坐落在大运河北岸河滩上,东起刁南庄村南的德商高速跨河大桥,西至前香坊村东,和大运河风情公园接壤,东西长约五六公里,南北从运河北大堤至运河北岸,约一公里多。这个地带正是这个地带正是大运河故城段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景观“三望”所在地。
花海艺术节以“休闲、观光、娱乐”为主线,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为游客打造集花海赏玩、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醉身花海,流连忘返。
畅游于花海中,每个孩子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行是知之始,重知先重行。此次第四小学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进一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让学习在行走的课堂中自然生成,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萌发了孩子们对民俗民间文化探究的欲望。
今天的研学活动孩子们累并快乐着,相信他们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以“研”为核心
以“学”为目标
以“旅”为体
“行”为实践
今天的研学活动孩子们了解了四女寺的来历,知道了四女孝亲的传说故事,明白了要孝敬父母。晚上回到家亲自为爸爸妈妈洗脚来表达自己的孝心!
参观了大运河水利枢纽工程,了解了大运河是由一闸变三河,四水合一,并简单了解了通过倒虹吸工程为天津调水,体验科学能够改变生活,感受着科学的魅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年级小朋友为大家带来的虹吸实验,为孩子们种下一颗科学家的种子,体验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慢慢影响孩子们爱上科学,爱上研究,说不定下一个小科学家就出现在他们其中一个哦!
一年级王泽涵
一年级袁心梦
一年级袁紫涵
一年级王佳琳
一年级袁乐琪
一年级王晨先
一年级张旭淼
一年级郑迎福
一年级王雪晴
一年级孙孟洋
远足研学之旅,孩子们惊喜于武城文化特质,挖掘武城历史底蕴,复现运河人家记忆,再现老城故事,形成了人文层次丰富的古城印象,见证了运河沿岸的巨大变化。学子们在身临其境感受大运河的同时,更接受了一次爱家乡的心灵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