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给老师们搭建互动交流,探讨、展示教师自我风采的舞台,学校语文教研组开启了本学期第一次语文教研活动,并邀请了义乌市金姝娟主任指导本校的语文教学。
熊荣老师执教了《在牛肚子里旅行》,《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记叙了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会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有反刍现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熊荣老师比较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红头的着急、紧张、悲伤的心情,体会青头的热心帮助,让学生明白了这一个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小蟋蟀历险记,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转换,通过说话的训练来把握课文内容。
熊老师注重朗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与练习,让学生读出语气,读好问号、感叹号,品读关键句,体会人物心情。
熊老师特别具有亲和力,课堂活动设计多样,学生学习方式动静结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活而有序。
胡美婷老师上了一节《爬山虎的脚》公开课。
上课开始,胡老师由播放爬山虎的叶子的视频,从欣赏叶子的美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胡老师今天上课内容重点聚焦课文3至5自然段。这3段是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也是整篇课文的重点部分。胡老师从两个问题入手:
1.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
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重视文本也就是重视了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胡老师指导学生紧扣文本,找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如触、变、巴、拉、贴来体会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爬山虎的脚,胡老师不仅通过多媒体播放了爬山虎爬墙的视频,还让学生“以手代脚”去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学生明白了观察细致的重要性,课后胡老师布置了观察作业,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课后,交流研讨环节,两位老师认真反思了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不足,并希望各教师能给她提供更好的建议。
金主任根据两节课特点,给两位老师做出一个恰当的评价,在肯定长处的基础上,侧重于提出存在的不足或值得商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教学的建议。
金主任更是针对本次的教学提出当前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建议我们多多研究新课标,多去学习。
最后,我校万国清校长和孟祥根校长发言,用精炼的语言给这两节课做了一个全面、专业的评价,同时也鼓励了青年教师在今后要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水本无华,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心灵的碰撞才是教研意义的所在,相信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会涌现出更多的精彩课堂,我们会用心用爱托举孩子们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