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第三周,小蒙班小朋友迎来了本学期第一次建筑区体验,孩子们显得格外兴奋,一路走过来小嘴都在不停的讨论着,仿佛要去完成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第一次游戏
进入建筑区后,新投入的小锤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纷纷奔向小锤子,忽略了一旁的小铲子。但是锤子的数量好像并不够一人一把,部分没有拿到锤子的小朋友又转身投入到之前被自己忽略掉的铲子上,挑挑选选半天,拿走属于自己的工具。同时,大部分孩子也已经注意到一旁堆积的砖和瓦,开始拿着小锤子慢慢试探,这里捶一捶,那里敲一下。终于,朵朵小朋友忍不住问老师了“老师,这是什么呀”。“这些砖瓦是新投入到泥巴区的,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砖和瓦能用来做什么呢?”老师回答着。
“可以盖房子”、“可以搭一条马路”、“可以垒高”、“可以建一张桌子还有小椅子”,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着,表现的特别兴奋。这个时候,我听到李树泽大喊了一声:“老师张家晟他抢我的瓦片”,还不停的追着张家晟跑。张家晟说:“你手里不是还有一块儿砖吗,这瓦片先借我用一下,等会儿我再给你拿一块”。可是李树泽却不肯,嘟囔着嘴巴站在一旁生气。这时候我看见杨梓宸小朋友跑去张家晟身边,和他说,:“你们俩不是好朋友吗,好朋友之间不应该发生争吵的,你把瓦片还给李树泽吧。”这个时候,张家晟拿着瓦片走到李树泽身边,还给了他,还对他认真的说:“对不起,我把他还给你,我们还是好朋友,对吗。”这时候李树泽也开心的笑了,两个好朋友一起去盖房子了。
经过了晟晟和李树泽的这一番打闹,孩子们都被晟晟那句“我们一起盖房子吧”点醒,大家纷纷开始运砖挖泥, 几个人一起动手将砖垒高,甚至担心房子不牢固,打算用旁边的泥巴将砖块粘起来。
第二次游戏
再次来到泥巴乐园,孩子们发现昨天还没有盖完的房子不见了,地面上多出了许多排好的砖块,旁边还有没有盖好的小树的“家”,孩子们再次兴奋起来,不自觉的就分成了两拨,各自忙碌起来。
盖房子的小朋友们惊喜的讨论着,“别忘了还要留一个门”、“盖一个冒烟房”、“我这边有门了,不用在留门了”、“你的门太小了”……
孩子们情绪高涨,热烈的讨论着,甚至有小朋友在房子搭建到一半的时候要进去试一试。
这一边在给小树盖“家”的小朋友,仔细的观察了小树下还未建好的“家”,逐渐的添砖加瓦,把小树的“家”垒高,还把多余的小石头放到了树根下,我问小朋友,“为什么把石头放到小树的“家””里啊,于琛告诉我:“这个房子太大了,小树自己住在里面太空了”。
第三次游戏
经过前两次的游戏,小朋友已经有了平铺、叠高、围合等建构技巧。第三天再次来到泥巴乐园,这时杨梓宸看到地上其他小朋友们搭到一半的建筑,便对其他小朋友说“我们一起来造一个更大的房子吧!”“那得需要好多砖吧”,晟晟回应着。大家开始搭建房屋,一起合作搬砖,来来回回运了好多的砖到工地上。这次孩子们没有平铺,而是直接将砖块垒高。看着大家都在努力做着同一件事情,老师也很欣慰。
但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简单,大家只顾着自己眼前的墙面,没有互相商量,导致几个墙面变得不一样高。涵涵似乎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只见她没说一句话,径直跑向最矮的一个墙角,将角落里的砖一块块垒到墙上,最矮的墙角慢慢就变的跟其他墙面一样高了。一旁的润润还有博研,看到涵涵将墙角垒高,也走到另一个墙角,将地上散落的砖垒到墙角上,这样两个墙角慢慢变成了整座房子最高的地方。
不管是第一次游戏还是第二次游戏再或者第三次游戏,一旁的泥池也并没有完全被孩子们放弃,几个孩子在泥池里找到一个小葫芦,大家玩起了寻宝的游戏。周雨墨和张功硕悄悄的将葫芦埋到泥缸里;乐乐和晟晟在地上挖了一个大坑,打算八葫芦埋在坑里。而其他的小朋友也乐呵呵的到处挖着,有一种不挖到葫芦就不回来的架势。
在搭建、平铺、叠高的过程中,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事物,建构的技能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会通过不断的发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愿意尝试着自主解决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不断的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并不会厌烦,他们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发现新玩法。 幼儿在游戏中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互相接纳、合作,并懂得欣赏别人的作品。
小班幼儿在建筑游戏上不再以单独游戏为主,更趋向于群体化,让小班幼儿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合适的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幼儿在游戏中发生争抢等问题。
另外,小班幼儿社会经验不足,对于工地的认识更是欠缺,教师可提供视频支持,引导幼儿正确理解、认识建筑工地。
对于房子的设计,幼儿可以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助,通过设计图纸的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更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