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保险潍坊中支--合法理性维权  警惕代理退保黑产

sunniva
创建于2023-10-08
阅读 3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什么是代理退保黑产

退保黑产即那些见不得光的“退保黑中介”,他们会误导或者怂恿保险消费者退保,没有正规的委托流程和退保手续,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退保黑产”是意在牟利、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的个人或组织,过程中经常会收取巨额手续费,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如果找到的是这种不正规的代理退保机构进行退保,最后的经济损失巨大,个人隐私也有被泄露的风险,往往会诋毁保险公司及其产品,推荐其他“更稳妥的保险产品”,实际上他们只是为了牟取利益,并不为客户本身保障所考虑。

代理退保黑产常见的4种套路

1、假冒身份、虚假宣传

“退保中介”会冒充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法律工作者,或以“与银保监局合作”等名义,利用各种渠道发布虚假广告,以“全额退保”为卖点大肆宣传,吸引消费者。

2、欺骗客户、怂恿退保

“退保中介”谎称消费者所购买的保险产品“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保险公司存在欺诈",或者欺骗消费者“继续持有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怂恿消费者退保,或者以“公司资产重组”、“保单承接”的名义,劝消费者退保后换公司购买。到这一步,有些消费者就开始自乱阵脚了,甚至开始怀疑手上的保单一定是被骗了,需要尽快退保。

但真相却是:

保险公司正规销售的任何产品,上市前都必须经过银保监会审批。如果产品本身存在问题,是根本不能上市销售的;也就是说,正规机构和平台销售的保险产品,都是经过银保监会认证的,也可以在银保监会官网查询到产品的备案信息。

3、造假证据、要挟保司

如果真的跟消费者见面,这些“退保中介”就会假借评估保单的名义,询问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时候,是否是业务员代签名,有没有销售误导等常见投保漏洞。如果没有,就会怂恿消费者或代替消费者进行虚假取证;伪造微信聊天记录、伪造通话录音或者捏造违规销售的虚假事实,以要挟保险公司全额退保。对于这些引导式的发问,业务员如果回应了一些模糊的答案,或者承认销售环节有瑕疵的时候,

客户就会以微信截图、电话录音的形式保存好所谓的“证据”,转交给这些退保中介进行后续维权处理。同时,退保中介还会挑唆消费者拒接保险公司电话,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通道,阻止消费者与监管部门,保险公司沟通,以维权举报为名,通过煽动消费者或者冒充消费者保险公司恶意投诉,要求全额退保。多次反复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等方式,向保险公司施压,倒逼满足其全额退保要求。

4、控制客户、非法牟利

你以为“退保中介”是为了维护你的权益,在帮你做事,其实他们真正在盘算的是你的保费。这些人一边谎称可以为消费者办理“全额退保”,一边诱导消费者签署代理服务协议,其至以扣留保单、身份证件等手段对消费者加以控制,牟取高额的“代理退保”咨询费、手续费。在收到保险公司的钱之后,要求消费者支付30%-50%的费用,有的甚至将消费者拉黑,直接黑下所有退保金。一通操作下来,退保黑产中介就能从中非法获利,而消费者不仅面临损失财产和保障,也可能因为恶意投诉进入保险黑名单,以后都买不了保险,甚至可能因为参与欺诈触犯法律。

此外,因为办理业务需要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这些都有可能泄漏。不光是信息安全隐患,甚至可能被他人用于办理贷款、信用卡甚至是洗钱等用途,招来牢狱之灾。

“代理退保”行为隐藏至少以下三种风险。

1、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为牟取私利,挑唆消费者终止正常的保险合同,却未告知消费者退保产生的不良后果,使消费者丧失风险保障。消费者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将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2、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往往除向消费者收取高额手续费外,还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或其他公司保险产品以赚取佣金。部分组织还利用其所掌握的消费者银行卡及身份证复印件等,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甚至有不法团伙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一旦落入骗局,消费者资金必将遭受损失。

3、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在与消费者签订“代理退保协议”时,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险合同、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敏感信息。有的组织甚至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信用卡套现、小额贷款等,消费者可能蒙受各种未知的损失。有的组织甚至在消费者想终止“代理退保协议”时,采用骚扰、恐吓、威胁等极端手段骚扰消费者。

如何合法理性维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

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 3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