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苗菁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精研真题,借“题”发挥
以“说”促研,反拨教学
——2023年泉州市化学科
青年教师“学研共同体”
第四期线上说题活动

编辑于2023-10-13 阅读3418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泉州市化学科青年教师“学研共同体”步履不停,继续奋进,汲取成长力量。

    为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中高考的命题方向,充分发挥真题的作用,引导教师深入钻研课标与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23年10月7日,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化学教研员孔祥斌老师组织并指导开展了第四期线上说题研讨活动,共有6位化学学科青年教师进行说题展示。由石狮一中蔡惠婷老师和泉州城东中学郑惠如老师进行点评。以下是活动精彩画面:

初中说题篇

黄宗龙老师

  黄老师以“巧用化学,发展观念”为题,以2023年福建中考第12题为例进行说题。

    第一部分,对命题意图与考察要求进行总体的分析。包括每道小题的考点及课标要求,还结合了布鲁姆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王磊教授的学习能力分类,分析了本题对知识水平、能力与素养的考察。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解题思路。将考察内容分为知识-技能类、思维-方法类和价值-观念类,对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存在困难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具体对每个小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思路剖析,得到正确答案。

    第三部分:结合文献内容。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启示: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蔡晓奇老师

  蔡老师以2023年中考第17题为例展开说题。

    第一部分:说命题。从福建省中考命题评价体系“一核三层三翼”出发,分析了每小题考查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接下来追溯本道题的题源,分析其在课标中的位置,并查阅文献找到题目出处的相关论文,分析了本道题所体现出的化学学科价值。

    第二部分:说解法。本题情境新颖、信息量大、知识点繁杂、综合性强。因此要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答题的思维模型,提高模型认知能力。依据思维模型,结合每小题考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一步步分析思路、得到答案,并悉心提示了答题的注意点。

    第三部分:说拓展。根据论文中的相关数据以及坐标曲线图,利用数形结合对试题进行改编,实现了对试题考点的延伸和拓展。从命题高度研题,可以对题目有更深刻的拓展,培养迁移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部分:说感悟。在教学和命题中要创设多样化的真实情境,重视问题导向的实践探究、重视解题模型的建立、重视真题的辐射作用、深度学习提升自我修养。

初中说题点评:蔡惠婷老师

  蔡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赞赏。他们对于题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注重从化学观念、学科思维等核心素养对试题进行分析,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娓娓道来。

    此外,蔡老师还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1. 关注情境,凸显试题价值。结合情境分析命题立意,落到中考评价体系之上,体现出试题的育人价值。
  2. 要发挥真题的辐射作用,查阅文献,进行变式或课例开发、作业设计、科普拓展等,实现以说促教,以研促学。
  3. 在指导学生做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读情境,避免学生陷入思维定式。
  4. 要帮助学生凝炼解题的思维模型,增加变式和拓展环节,让学生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高中说题篇

朱丽丽老师

  朱老师以2023年广东高考工艺流程题为例进行说题。

    第一部分:试题立意 真题重现。统计了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将工艺流程题分为以物质制备为目的或者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为目的,分析了题头、题干和题尾的作用,并介绍了23年新增考点:将物质结构与性质与工艺流程融合。

    第二部分:解题分析 拓展变式。分析了每小题的考点及高考的考查要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答题时先粗审题干,抓出主线,再精研题目,结合信息规范答题。剖析解题思路,仔细分析得到问题答案。最后进行变式训练。

    第三部分:方法归纳 模型构建。构建工艺流程题的结构模型、思维模型,帮助学生规范答题。

    第四部分:反思启示 备考策略。第一,工艺流程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较为广泛,因此在教学中要储备的知识点(三线)有:试剂线、杂质线、操作线。第二,要立足教材,从教材实例出发,用教材已有图示降低试题的陌生度。第三,深研高考,以历年考试为母本,把握高频考点,进行辐射性精准训练。

洪菲妮老师

  洪老师以2023年全国乙卷第27题为例进行说题。

    第一部分:说解题,谋策略。首先通过题干,明确流程目的。接下来构建横向模型:原料预处理——核心化学反应——产品分离提纯,再通过四线分析元素转化,逐一突破难点。然后对每小题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学生错因,提示易错点,给出解决对策。

    第二部分:说立意,明方向。从“三线视域”再现原题。情境载体串联线、能力素养银线——从高考评价体系出发,分析试题所考查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核心价值金线。通过情境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考查目的。

    第三部分:说拓展,寻变通。对题目进行变式迁移,针对本题的情境载体进行拓展发散。

    第四部分:说感悟,促成长。要重视教材,立足课堂,建立知识体系,如利用价类二维图构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利用情境导学;构建思维模型。

张雅茜老师

  张老师以2023年湖南高考卷第15题为例进行说题。

    第一部分:知立意 明考向。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分析本题考查的情境载体、知识、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再分析了本题的亮点与不足。

    第二部分:明思路 提素养。对试题进行剖析,可以采取分层审题的策略,先粗审再精审题干。接下来进行错因分析,给出对应的解题策略。一步步进行思路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型,规范答题。

    第三部分:谈变式 拓思维。相同载体变题型,如基于工艺流程变式、基于实验变式;相同载体变考点;相同载体变设问;相同物质变考点。

    第四部分:谈启示 促成长。夯基固本,回归教材;解构模型,明析流程;依托情境,模块融合;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

    

戴馨宁老师

  戴老师以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3题沉淀溶解平衡图像题为例进行说题。

    第一部分:命题立意。分析了题目背景,以及考察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在课标中所体现的学业要求、知识目标、能力水平。

    第二部分:解题思路与变式。分析解题思路,体现辩证思维。再进行图像分析,形成读图思路。最后根据考查内容,分析得到正确答案。根据选项进行变式,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应用与加工能力。

    第三部分:试题亮点与优化。试题的亮点在于对思维与能力的提升、考查方式新颖、起点高落点低。再对题目进行优化,优化情景素材,凸显学科社会价值。

    第四部分:思考与感悟。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运用直观手段;优化试题选取,减少机械刷题。

高中说题点评:郑惠如老师

  郑老师对四位老师的个人能力素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分享了自己对于说题活动的思考。

    说题是一种“设计——教学——教研”的活动,要指出考查的意图、考点,解题的要领、方法、步骤,即命题立意、试题分析和解题思路。表述自己教学的设想、方法、策略以及试题的理论依据,即解法指导、变式拓展和反思感悟。在四位老师的说题中都有体现出来。

    接下来,郑老师针对命题立意、试题解析、解题思路、解法指导、变式拓展等环节,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最后,郑老师总结了说题的评价要点,并提醒在说题比赛中要对时间进行把控,帮助老师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说题活动。

  最后,孔祥斌老师对于本期活动进行了深刻而精彩的点评。老师们精心准备,以真题为引,准确把握新课标方向,紧紧围绕中高考核心考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说题,各尽其能,各展其才,彰显了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教学风采。此外,孔老师还强调了在比赛中,要对时间进行严格把控。

    说题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能够引导教师深入研究中高考,把握中高考命题的趋势与方向,导向教学,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呼唤更多的教师研究教学、研究中高考、研究考题及答题技巧,达到以说促教、以说促学、以说促研的目的。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牛顿说:“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化学家卢瑟福也曾说:“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教育从来不是一条通达的坦途,要想走得远,离不开老师们的相互交流与借鉴。

    泉州市化学科青年教师“学研共同体”,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锻炼、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展示了教师们的风采和扎实的基本功,每次活动都给老师们带来全新的感受、长足的进步,实现思想的碰撞与升华,迸发出新的教育火花,有效促进了老师们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不负韶华争朝夕,不忘初心得始终,化学青年教师们将会继续以“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为引领,以“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风为导向,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钻研试题,以新课程标准为纲,以学生实际为本,继续为泉州的教育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End——

阅读 341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