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双龙巷存留的千年时光(一)

流浪
创建于2023-10-07
阅读 181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温柔地牵着我们,把单调乏味的平凡演绎成诗和远方。

    许久没有码字了,偷懒都成习惯了。现在做什么都没有了激情,读书、音乐、码字这些曾深爱着的东西,俨然都成为了奢侈品。这次来开封学习,突然萌生出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千年时光,为开封这座城市留存了太多的故事。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静静诉说着这个八朝古都的辉煌与记忆。

    细雨霏霏的秋日,沿着金耀路慢慢前行,沿途房屋以仿宋风格为主,青砖绿瓦,飞檐翘角,溢满古色古香的韵味。一路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随处可见的飞檐翘角

    随时随地的古色古香

触手可及的文明气息

涓涓流淌的护城河

    历经战乱和黄河泛滥,如今依然屹立,护佑一方平安的古城墙

满城秋色宫墙柳

飘逸灵动的细雨,踮着脚尖轻舞芭蕾,这乖巧友善的精灵,一路和树叶呢喃,与轻风对话,和房檐私语,淡淡萦绕着旅程,心中顿生温润的柔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远离家乡的人脚下也许是离愁,是别绪,而于我来说,这也许是满满的诗情,浓浓的画意。莫道秋来无美景,轻风细雨总醉心。

    不知不觉,看到高大的双龙巷牌坊了。

    双龙巷位于开封市老城区,原名鸡儿巷。赵匡胤成宋朝开国之君,他过世后弟弟赵光义继位,也当了皇帝。宋朝两位皇帝曾居于此,一条小巷走出了两位真龙天子,成为了“龙潜之地”,人们遂将“鸡儿巷”更名为“双龙巷”。千年大宋文明开启于这条巷,一个巷名持续千年之长,在全国估计独一无二,名副其实成为了“第一巷”。

    双龙巷外的广场上,有一组雕像。手持盘龙棍练武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手握书卷的是其弟宋宣祖赵匡义。旁边还有挑担的、推车的、树下闲坐的,他们在静静围观,这也许就是千年前两位皇帝在双龙巷居住时的情景。

    沿路慢慢走向小巷,喜欢小巷,每到一个城市,总喜欢循着一条幽深的小巷走走。因为小巷里褶藏着时光的痕迹,弥漫着历史的味道,双龙巷也不例外。

    沿着厚重的青石板路慢慢前行,一脚就走进了故事里。

    进入巷口,首先看到墙上嵌着一石雕龙头,历经千年风雨,静静守望着小巷。相传原本有两个龙头,以纪念两位皇帝由此走出。如今,另一只已不知所向,只剩下这孤零零的一个,也早已被岁月磨砺得没有了棱角。轻轻抚摸龙头,感受繁华落尽后的淡泊与清宁。

    岁月静好,安暖相伴;繁华落尽,温柔以待。盈盈生命芳华,不惊不扰,不贪不怨,知足常乐,方能从容笑对尘世沧桑。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淡在生活,雅在灵魂。 

    千年前那段真实的历史已湮灭在尘埃,无从考究,也无须深究。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却是名人荟萃,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杜孟模、中华民国陆军上将、中原老军事家(毛泽东主席称)张钫、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罗章龙、孔子75代孙、著名水力学家孔祥榕、最早跨出国门留学的黄河水利专家陈慰儒等人都曾在此居住过,现在这里还保留着他们的故居。

    巷子第一户人家就是杜孟模故居。

    杜孟模 (1904—1974)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在河南省现代革命史和教育史上具有深刻影响。1927—1929年间,曾任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和北京东城区党支部书记。1931北大毕业后,在开封等地从事教学和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后,曾任开封高中校长、开封市副市长、河南省数学学会理事长、新乡师范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教授。1959年当选为民盟河南省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省政协副主席,1961年当进为河南省副省长,他曾长期居住于此,并以此处为党的地下工作的秘密联络点。

    他年少立志,砥砺报国。辛苦遭逢,初心未改。以身许国,求福利民。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是党和人民的好公仆。他从不索取什么,却几乎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也许从年少立志的那一刻起,他就坚定了燃烧自己的信念。时代更迭,他的爱国精神与奉献精神却历久弥新,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杜氏家族延续百年而不衰,从清末进士家族,近代革命先驱,抗战烈士,到科教兴国一代,再到时代新人,人才辈出,一脉相承。延安有名的“杜氏四姐妹”,就是杜孟模的胞妹和堂妹,她们在延安甚是有名。看展厅的介绍,杜孟模的四个孩子均事业大成。

    步入故居,首先看到了北方典型的硬山顶建筑。古朴的四合院,全部用青砖营建而成。每一块青砖显然都被精心打磨过,灰缝一致,棱角分明,表层不加粉刷,显得古朴自然、沉稳庄重。北方建筑多用红砖,而有钱之家,则会用青砖。因为在国人眼中,“青”是一种蕴含特殊意义的颜色。我们也常用“名垂青史”、“平步青云”、“直上青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词来传达美好的愿望。再加上青砖的导热性比红砖要好,所以在同样的砖瓦房中,青砖建造的房屋夏天会更加凉爽,而冬天的时候则会更加温暖。

    西墙上有一照壁,上面布满精美的砖雕,虽然是现代人刻意复制的,但也显得清新自然,古韵悠悠。

    特别喜欢门楣上那精美的木雕。能工巧匠斧凿刀刻,用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雕刻技法,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世情怀,用吉祥的图案凝聚其上。用荷叶象征和美,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鱼象征富足,还有云龙纹、狮子、麒麟等。这些图饰意趣横生,温婉内敛,极富美感。

    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一檐一角都充满历史的沧桑感和历经岁月磨砺的厚重感。

    沿着故居和相邻房屋之间,有一条宽约二米的夹道,被诗意地冠以名字“绕墙间”,走进去,地面以瓦片整整齐齐铺满,独特的曲线,独到的层次感,排列出美妙的律动,仿佛自己就带着故事一般,散发着独有的韵味。赋予了寻常瓦片全新的活力。

    踏入小巷,跃入眼帘的是垂着枝条的紫藤,苍老虬劲的枝干,婉转攀援而上。蓦然想起了宋朝戴表元的诗:春山处处客思家,淡日村烟酒旆斜。胡蝶不知人事别,绕廧间弄紫藤花。

    遥想春日紫藤盛放,紫穗悬垂,花繁溢香,灿若烟霞,如云似瀑。抬头就撞进一抹炫目的紫色里,那一团团,一簇簇,带着淡淡的紫,淡淡的香,宛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随微风轻轻舞动,又似穿着紫纱裙的女子,清澈明亮的眼眸含娇带俏,款步走来。柔美而多情,旖旎而浪漫。幽幽清香里,似乎能聆听到花开的细碎之音。

    一廊紫藤如诗如画,似梦似幻。置身其中,依偎万千紫气宠溺,会有一种“满身薰得紫藤香”的诗韵呢,心情也会瞬间明媚起来,整个世界都会变得娴静淡雅,充满生机和活力。

    再往里走,有三个二进四合院,装修皆为宋朝风格,古意、禅意和诗意尽显。三间院子都承载了一段故事,分别命名:“讲花”、“一尘”和“妙莲”。

    讲花,得名欧阳修的《甘露寺》 “讲花飘雨诸天近,春漏欹莲白日迟”。相传佛祖论法,感动天神,诸天落下各色香花,谓之“讲花”。我以为专注于美丽的花,可以使心念静定,体悟自然界的真实和美好,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慈悲。

     

     

     

    一尘,源自苏轼诗“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苏轼将自己的生命比作一粒尘埃,寓意生命短暂而虚无飘渺。“一尘”为佛教用语,常喻事物的微小,犹如世间尘埃。道家称一世为一尘。一尘一土一世界,一草一木一菩提。一尘是人类居住环境中最为微小,又无所不在的存在。一颗尘土也有世界,也有天地,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或者因为我们眼界的问题。一草一木皆有生命,万物平等。

    妙莲,源自于王安石家信中的一首诗“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惟有妙莲花。”相传王安石女儿出嫁后非常想念父母,就寄了一首诗给父亲,其中一句:“极目江山千里恨,依前和泪看黄花。”离家太远了,想家想得掉眼泪。王安石接到女儿信后,给她稍去了自己手书的《楞严新释》,同时还有这首和诗。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

    王安石晚年喜读《楞严经》,深悟佛理,通达人生真相,他所说的“诸缘如幻梦”,意思是,父女之缘、夫妻之缘、君臣之缘等诸多缘份,其实都是如幻似梦的。所以,不必要当真,更不好为此思念难过。这是在劝慰女儿。“世间唯有妙莲华”。要理解“妙莲华”,就要略知《楞严经》里的一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意思是,缘分也好,思念也罢,都是一朵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的妙莲华。这句禅意很深。思念是从自己心中生出来的,自己又为自己的心中的思念而难过,这就是自心取自心了。世间有一句话叫做“自己苦自己”,也是这么解的。通达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了何为“妙莲华”,就会明白人来到这个红尘世间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就知道了人生的意义。所以,这首诗里王安石要女儿经常读一读《楞严经》,彻悟宇宙人生真相之后,自然不会为思念之情而悲苦烦恼了。他这首诗,是引导女儿走出世间烦恼,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佛曰:万法皆生,皆系缘分。世间万物都有缘由,潮起潮落、花开花谢、春夏秋冬,错过该错过的自然会遇见想遇见的。人生太短,一转身也许就是一辈子。所以,遇见,珍惜;离开,感激。虽然不是每场遇见都有结局,但每次遇见可能都有值得回忆的美好。就如同今天我和你的遇见,入了心,动了情,一眼万年。此去经年,万水千山,这几间溢满诗情画意的房子会永远停留在我的生命里,历久弥新。

阅读 181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