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由于受到电影、电视节目的影响,一说起中医,首先想到的就是诊脉,认为中医看病就是病人来了,什么也不需要说,只要一搭脉,就能什么都知道,根本不需要病人开口说话,一切都了然于胸,简直把中医吹上了天,其实这就是赤裸裸的捧杀。
喜欢中医、宣传中医、传承中医,没有错,但是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信口雌黄,满口胡说、乱说,真的有那么神嘛?
至于怎么样诊病,《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曰: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能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受业不卒,妄作杂术,缪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病何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
上面对诊病说的很清楚,有多少知道的?都是以诊脉高明自居,说对了,就沾沾自喜,所谓的对,也无非是一些现代西医的病名,不对的时候,因为患者是来看病,也就不好当面拆穿。再说,中医看病怎么能出现一些具体的现代病哪?因为它是以脏腑阴阳的生克来命名的。
再有《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这是扁鹊的诊病。
医圣张仲景,每个中医人都知道,他老人家在《金匮要略·腹满篇》曰: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又《金匮要略·痰饮篇》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看到了吧,以上是医家四圣对中医诊病的概述,医圣都不能完全靠诊脉说出具体症状、分出虚实,何况现在这些心浮气躁而又西医化的中医哪?
既然说到诊脉,那么首先要明白脉是怎么回事儿吧,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诊脉?总不是医家老祖宗早上睡醒突然一拍脑袋想到的吧?还有诊脉的位置,特别是寸口诊脉处,对了吗?其实位置在《黄帝内经·素问篇》已经说清楚了,有空闲的时间还是多看看吧!
中医,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医术,它有一套很严谨的诊病方法,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去学习,不吹不黑,尽自己的能力,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