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止境,研无止境——记文昌市第一小学二年级数学组教研活动

姚诗瑜
创建于2022-05-26
阅读 2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不断提高我校数学教育教学水平,给教师们一个相互交流、展示教师自我风采的舞台。今天,我们怀揣着对数学的殷殷期待,同林颖老师和二(1)班的孩子们一起踏上教研活动之旅,共同探讨数学教学这一永恒的话题。

为了更好的展示研究课,二年级数学老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颖老师进行二(7)磨课。

二年级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是“思在左,行在右,拨开重重云雾,随时碰撞,随时研讨,将这一路教研,点缀的花香四溢,教师们努力着,亦在收获着。

颖老师深入到小组讨论

正式的展示课开始了,由林颖老师授课《克和千克》,一起跟随脚步进入二(1)班课堂。

林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善于引导,孩子们精神饱满,积极参与。

年轻的颖老师,把课堂真正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讲台前提一提物品,感受物品的重量~

看~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一声声自信而响亮的回答准确而有力。

我不但会猜一猜、会估一估,我还会称一称!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课堂练习,一遍遍的认真称出物品重量。

颖老师巡视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

精彩的课堂很快的结束了~

评课环节来啦~

二年级老师对颖老师评课


郭蔓老师

    林老师新授的这堂“克与千克”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本堂课林老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起,让学生用手掂掂两个物体的质量,再称一称,使学生初步感知质量观念,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体现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从而达到了感知和构建了克与千克的概念,并能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体验。

林道瑾老师

优点:

    1.教学思路合理、有条理,先掂一店感受重,再动手称验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的。

   2.教学以学生动手称一称为主,学生能更深刻体会到这些物体的质量,有利培养学生的量感,学生汇报结果,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建议:

   1.在刚开始教学认识1克时,应立马板书出“克(g)”,不要教到后面才小结板书出来,这样会让一些学生不明白”g”表示什么意思。

   2.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个环节时,就缺少称一称的活动,应该有加入这一活动,先让学猜一猜重量再称,这样自然得出轻的物体用“克”、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

陈淑恋老师

   整节课林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为主,教师在旁辅助为次的教学设计去很好的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让老师的教学目的达到,学生也轻松愉悦的学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好,值得学习。

 韩红霞老师

   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和环节是非常清晰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层层推进,有梯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三个关注,使得整节课很高效。

第一,关注学生体验。

   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黄豆、曲别针、盐、苹果、洗衣液等,通过设计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称一称的操作体验活动,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量感,形成了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第二,关注知识形成过程。

   在学生建立一    个概念以后,用一袋盐为基准,一袋盐500g,两袋盐是1kg,林老师让学生掂一掂1000g有多重,还称一称1千克的物品,这样就建立了1kg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到1kg,原来就有两袋盐那么重。

第三,关注学生操作规范。

   课堂上林老师的数学语言也很规范,简练,操作要求很明确,对于学生平时的操作习惯也是非常关注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很及时。整个课堂效果非常好,师生互动很热烈,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

一年级老师进行评课

王园翠老师

     林老师《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堂课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整节课流畅自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展了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在新课教学中,林老师准备了恰当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切身感受克和千克这两个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带了一克的硬币,让学生知道一个硬币是一克,十个大约是十克,五十个大约是50克等等一步一步的引导,还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上面标有重量的东西,可以亲手去掂量,很自然地让学生从认识克过度到千克的认识。

       总之,这节课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

潘玉娇老师

    教学思路清晰,老师备课充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手段多样,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看一看,称一称等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非常成功。

叶明霞老师

     如果学生对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2枚曲别针约重1克”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学生对1克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估计、称量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量知道了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还有2粒花生、2根棉棒等,增加了学生对1克的感性认识。

符文娟

     林老师这节课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有用性,教师将质量单位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老师通过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林春老师

    林老师从生活情境入手,以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让学生掂掂,拎拎,估估,称称等肢体动作与动脑加工的活动,感受1克,1千克物品有多少粒,有多重的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鲜明的1克,1千克的表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现实情境中感受认识,培养量感。

侯秀玲老师

    质量认知也较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需要身体的感知。基于这样的认知规律,林颖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亲历了丰富的数学活动。

1.将学习前移。林颖老师让学生课前在生活中找很轻的物品,带到课堂中,以丰富学习素材。

2.课堂实践体验丰富。教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建议:1.教师展示用天平称物品后,让学生用电子秤自己找到的1克物品,这个环节的过渡有些生硬。

3.建立1克质量观念后,可以让学生感受2克、10克、100克等,感知量的叠加,建立量感。

韩东升副校长

1.   教学方法选择恰当,单位概念课注重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建模学习。

2.   教学中可多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1克和1千克的物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徐敏校长

    今天二(1)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很强,学生都能大胆自信表达数学语言,这是林颖老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这节课学习任务活动要整合优化一下,就有时间多巩固新知识。另外学习任务要具体明确,就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课多磨,不仅仅是追求的课堂,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希望这种活动能变成常态,我们分享智慧,经过磨砺,共同提高。

编辑:姚诗瑜

审核:候秀玲

阅读 2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