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木取火、黎族打柴舞、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次登台,大鹅、水牛、黑山羊等也被一一“请”上舞台,一幅黎族苗族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图景,就在眼前徐徐展开。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一场名为《槟榔•古韵》的演出,带领我走进了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世界。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以黎苗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主题,是中国首家民族文化型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拥有黎族民俗馆、无纺馆、麻纺馆等9个与非遗保护相关的主题展馆;拥有“镇园四宝”,分别为龙被、树皮布,绣面文身和鼻箫;拥有黎族打柴舞等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接下来就让我这个小导游带大家一一了解吧!
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在景区的展馆内,几位现场织黎锦的黎族绣面文身阿婆特别受人关注,我也很好奇,阿婆的脸上、脖颈、手臂、小腿等部位有明显的刺青图案。现场带队的导游一一为我们讲解历史,据说绣面文身被称作“人体上的敦煌壁画”,是黎族区分家族支系的传统方式,有双线点文、几何线文、泉源文等图案,各家族的文身图案不尽相同,现今只有在几位80余岁的高龄老人身上才能看到绣面文身。我迫不及待的跟非遗传承人拍照留念!
阿婆的手艺真是精湛,不愧为非遗传人。五颜六色的织线在阿婆手中三下五乘二就织出了绚丽的图案,真是太神奇了,看得我目瞪口呆!听导游介绍,阿婆们的织锦技艺堪称一绝,只要看一看她眼前的场景,就可以把这些场景织成黎锦图案。
我还参观了无纺馆,看到了各个时期黎族人民的穿着打扮,小小的织线竟有这么大的用处。
黎族传统纺染织秀技艺的巅峰之作便是景区内展出的“龙被”了,花纹样式让人啧啧称奇。只可惜,随着时代发展,“龙被”逐渐失去实用价值,加之工业机械化纺织取代传统手工技艺,掌握传统织造技术的黎族妇女也相继过世,“龙被”织锦技艺传承几近断层。 槟榔谷内展出的《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黎族“龙被” 。
看到阿婆的手势了吗?注意看手势哦,这可是当地的人们打招呼时的手势哦,嘴里还要说波隆,意思是你好,我也学会了呢,在现场一一跟阿婆们打招呼问好,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
槟榔谷的民族文化展示并非静态展示,而是将传统文化与当地村民生活结合起来展现给游客,让人感觉这些传统文化特别鲜活。
“收藏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这次海南之行让我觉得“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非常有特色,让我对下个城市下一次非遗的探索产生了浓烈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