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红色足迹——探访何思敬纪念馆
临平一小将军殿校区311中队彩浪小队

萌球
创建于2023-10-06
阅读 5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活动名称:踏寻红色足迹——探访何思敬纪念馆

队名:彩浪小队

参与队员:梁夏晗、凌泽皓、沈慕群、陆荟、廖文景

国庆节,是一个充满喜庆和自豪的日子,也是我们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敬意的时刻。

国庆,意味着全国各地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街头巷尾都挂满了五星红旗,大街小巷都彩旗飘飘,城市建筑物也被华丽的灯光装点得如诗如画。人们穿上盛装,走到街头,参与各种庆祝活动,庆祝国家的生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今天,我们来到了塘栖何思敬纪念馆,何思敬故居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西横头街27—4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主体为三间二进二层砖木结构建筑。2019年,塘栖镇对该故居进行提升改造,并改名为何思敬纪念馆。

何思敬纪念馆分三大部分、七个单元,全面展示了何思敬求学探索、为党奋斗、严谨博学的一生。馆内陈列着何思敬生前的影像资料和手稿资料,是一个集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

1938年,何思敬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何思敬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如《哥达纲领批判》《哲学的贫困》《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论综合技术教育》《国民经济批判大纲》等,同时,何思敬还翻译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律学批判》与《大逻辑》等著作。受毛泽东同志的委托,他还编译了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1943年8月,何思敬针对蒋介石所著的《中国之命运》,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驳蒋介石的法律观》。

同学们神采奕奕,听着讲解员的讲解。

1896年12月20日,何思敬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古镇一个家风淳朴的劳动人民家庭。13岁起在上海的书店做学徒,后又去银行当勤杂工。1912年,他赴日本中等美术工艺学校学习。学成回国后,曾在杭州天章丝厂做图案设计员。1916年,何思敬第二次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班,后转入仙台第二高等学校,研习法学和哲学。

何思敬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期间,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研究员、延安大学法学院院长等。1945年,何思敬作为中共代表团法律顾问,跟随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何思敬先任教于北大,后应邀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筹建工作,奠定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基础。何思敬是《共同纲领》和新中国首部宪法起草人之一,被誉为“红色法学泰斗”。毛泽东曾评价其是一位“有正义感、有勇气、有学问”的人,并称赞他是“全国第一流的法学家”。

抗战全面爆发后,何思敬辗转到达延安,当即受到毛泽东等的接见和欢迎。到了1939年底,经过沿途中共各组织的精心安排,何思敬妻儿也平安地抵达延安。何思敬在延安九年,从事翻译马列著作和研究、宣传马列主义的工作,曾担任延安大学法律系主任及法学院院长等,培养了许多中共的政法干部和理论干部。

00:18

1946年,何思敬随毛泽东、周恩来参加了重庆谈判,任法律顾问,协助拟定谈判原则和方案等。“双十协定”签订后,何思敬随周恩来等留在重庆,就未能达成协议的问题继续与国民党方面会谈。这期间他数次应邀到陶行知办的社会大学讲课,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并多次接见《新华日报》记者,以法学家的身份,揭露国民党当局协议墨迹未干即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事实,并在《解放日报》撰文揭露蒋介石推行“宪政”的欺骗性。

0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思敬历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和哲学系教授、系主任、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教授,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外交部专门委员,政法学会常务理事。1953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工作。

作为一名新时代革命者,参加“红色活动”是我们义不容辞应尽的责任。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相信同学们一定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和意义,也更加坚定同学们的革命信仰和理念。 

在这个新时代,希望同学们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断向前,在未来的路上更加坚定,更加迅猛。

阅读 5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