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执着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要代代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为加深对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了解,10月5日下午,长沙中雅培粹学校2103班组织全班同学们开展了“走进红色课堂、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国庆实践综合活动。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印记。对于长沙而言,天心阁不仅仅是一座楼阁,更是一座精神的地标。天心阁位于古城长沙的东南角,自明万历年间以来,就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赞誉。
景区内有古城墙、天心古阁、崇烈系列抗战纪念建筑等文物保护建筑,其中主楼阁与古城墙及天心阁景区其他建筑巧妙融为一体。
走进天心阁景区,穿过铺满鹅卵石的林荫林荫小路,迎面看到一座石碑,名为崇烈塔,系抗日纪念性建筑,远远望去,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上面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自崇烈塔向上,一座石牌坊矗立在景区石坡道前,称为崇烈门。崇烈门正面中心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两侧的篆书联为:“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崇烈门背面牌额书写为:“义重于死”。充分彰显了革命先烈保家卫国,舍死忘生的大无畏精神。
由崇烈门拾阶而上就是崇烈亭了,上有蒋介石亲笔题写:“崇烈亭”匾额,意思崇敬为抗日而献身的先烈。崇烈亭古朴古香、肃穆庄重。崇烈亭的背面,也可以看到蒋介石题写的“崇德”匾额,有“怀念崇高的烈士之功德”意思。
天心阁古城墙,是长沙古城仅存的一段古城墙遗址,长251米,高13.4米。长沙的古城墙,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目的就是增强城市的防御功能,使长沙成为了“坚不可摧的古城”。沿着披历了百载风雨的古老城墙拾级而上,仰眸俯首间,天心阁那魁梧的身影顿现于你的惊叹之中了。
天心阁坐落古老厚重的城墙之上,阁楼共有三层,栗瓦飞檐,朱梁画栋,阁内雕饰着花样繁复的石狮、游龙、梅竹等纹路,整体造型古色古香。
主阁一楼陈列展示厅正供奉着文昌帝君、魁星神像,意为保长沙文运昌盛之举。两尊神像的两边石柱牌匾上刻有曾国藩题写的对联:上联是“垂训意无穷,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下联是:“读书期有用,居仁由义,岂徒在科第文章”。上方题有“文运昌盛”四字牌匾,预示着湖南人杰地灵,文运昌盛,更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在我们陈列展示厅的右边墙面青石板上是刻有“历代湖南状元名录” 15人,左边刻有“历代长沙进士名录”和“明清长沙府著名科举人才名录”1300人以上,湖南历朝历代位居显赫和大有作为之人均在进士之中!比如:曾国藩、左宗棠等等。
城墙安置着两门古炮,铸造于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时,左宗棠用城郊大庙中一尊巨型菩萨熔铸而成,取名“红夷大将军”,抚摩着曾经血雨纷飞的炮台,禁不住感慨万分: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啊,从西汉到明清、再到民国,天心阁巍巍然伫立在长沙的一隅,不仅成为一个城市的符号,更升华为一种长沙人的精神信仰。远望长沙,鳞次栉比的大楼以及浓烈的现代感将天心阁环绕着,阁下街道上各色车辆川流不息。而天心阁却如一位阅尽人间沧桑的老人,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伫立在此,以平和的心态和深邃的目光静静地注视着长沙的现在,眺望着长沙的未来。如今,天心阁的城楼上,浓浓的硝烟早已散尽,没有刀光剑影,没有铁马冰河,只有一分闲适与宁静。如今那些古炮们再也不用为沙场征战苦,静静地聆听着游客们的肆意欢笑,休养生息。惟留下一池萧索,在竹篁的幽幽和朝市的熙熙攘攘中,让人们去咀嚼那过去的一切。
2005年11月12日,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60周年和“文夕大火”67周年之际,长沙市政府在天心阁下隆重举行“文夕大火”警世钟揭幕仪式,告诫长沙人民警惕法西斯势力的抬头和战争对人类的威胁,呼吁人们奋发图强、用勤劳和智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夕大火”警世钟立于天心阁南大门下的一片绿地中,青铜铸造,上铸夔龙纹,重达1吨,悬挂在断壁残垣造型的铸铜雕塑横梁上,庄严而肃穆。
同学们纷纷站在警世钟前合影,勿忘国耻,祈祷和平,振兴中华!
红色基因是追求,是勇于拼搏,自强不息!
红色基因是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我们要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我们要传承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社会的红色基因继承先烈遗志,争做时代新人!
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党爱国,矢志不渝,要不忘历史之情,心怀强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