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题:触摸城市脉络,品读烟台开埠文化、红色文化。
活动地点:烟台山公园。
在初秋的天气里,烟台山公园散发着宜人的凉爽气息。缕缕微风轻拂着脸颊,无声地传达着大自然的温暖关怀。一片青翠的树叶在阳光下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似乎为这场即将展开的研学之旅增添了一抹璀璨的色彩。
79岁的吴爷爷是今天带领我们参观的讲解员,他以生动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烟台的开埠故事。通过他的讲解,我们了解到烟台是中国近代开埠的重要港口之一,并在经济、教育、交通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是烟台历史命运的转折点。烟台被迫开登州(今烟台市蓬莱区)为通商口岸,成为山东第一个开埠的城市,也是当时北方最早的开埠城市之一。
1861年,一个名叫马礼逊的英国领事被派往登州筹办领事馆和开埠事宜。这个马礼逊可不是一般人,他的父亲老马礼逊是西方国家教会派来的第一个传教士,而他本身出生于澳门,有“通”的称号。是年3月的某一天,马礼逊抵达登州,望着茫茫无际的大海,长叹了一口气,原来他经过考察发现登州港口滩薄水浅,且没有船舶避风场所,不适合建设现代化大港。于是,他迅速调整策略,沿着海岸线对附近所有的滩涂水域进行考察。最终,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贸易活动三个维度来看,烟台作为开埠口岸远胜于登州。随后,他将一份厚实的调研报告提交上去,开启了烟台开埠“副本”。
1861年,烟台开埠后,相继16个国家围绕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领事馆,直到现在烟台山上仍然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丹麦、日本等六个国家的领事馆旧址,及其办公附属建筑30余栋,因此也成为亚洲唯一一个保存最完整最密集的近代外国领事馆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单位。
古老的烟台港并不情愿地敞开怀抱,迎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等以及他们带来的各式洋玩意儿。主权旁落、外强霸道,让烟台与整个中国一起感受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的切肤之痛和羞辱,也刺激着有志之士和爱国商人奋发图强。他们设法冲破洋商的垄断,开始摸索自己的民族工业。
师夷长技以制夷。张弼士、李东山、王益斋以及更多没有在历史卷书上留下名字的人,让烟台挺起了稚嫩的脊梁。烟台有了自己的张裕葡萄美酒,烟台有了自己的钟表,烟台有了自己的醴泉啤酒,烟台有了自己的罐头,烟台有了电灯,烟台有了三环锁……
烟台博物馆新馆里保存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烟台张裕公司的一幅题词,上书“品重醴泉”四个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企业题词,属国家一级文物。孙中山先生能为山东烟台一家公司题词绝非偶然。这家张裕公司是张弼士所创办,他带动了一批人走上了实业兴邦的道路。
1979年7月4日清晨,冰心写完了她的散文《我的童年》,她在文章中回忆了自己孩童时,跟随父亲在烟台生活了8年的情形。她写道:住在海军练营旁边的时候,是我在烟台8年之中离海最近的一段,这房子左边的山坡上,有一座旗台,是和海上军舰通旗语的地方。旗台的西边,有一条山坡路通到海边的炮台。炮台上装有三门大炮。冰心所说的炮台今天还在,那三门大炮也在,这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烟台东炮台遗址公园。
烟台海军学堂是在甲午海战后,在海军提督萨镇冰的策划下,由谢葆璋负责筹建。1908年(清光绪卅四年)春季落成。在津、沪两地各招新生90余人,在上海高昌庙海军提督衙门应考,全部录取。萨镇冰亲率新生到学校报到,以后学生陆续增至200余名。该校学制参照英国海军学校章程建立。
参加完这次研学,再次抬头看看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建筑、宽阔的街道,无声地述说着繁华与辉煌。我不禁想象当年的商船往来穿梭,各国商人云集交流的繁忙场景。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时代,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我深信,在烟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未来必将诞生更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