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8000多名北京知青奔赴延安,分别来到延安14个县插队落户。虽生在北京,却成了延安娃。他们发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用青春汗水和聪明才智,战斗天地,改造山河。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步入北京知青博物馆。
骄阳似火麦芒尖
双手调换左右锨
挥镰交把跑在前
汗水湿漏衣裤沾
这些图片都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生产工具和发展状况。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村舍偏僻。而这些知青们却豪情万丈,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从春锄,夏种到秋收,冬贮,得到了延安精神的洗礼。
“一孔旧窑洞,几张旧木桌”。这些知青们不但砥砺前行,更有着对学习的热爱。有的知青钻研农业知识,学习沼气的制取,也有知青学习革命文化,发誓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艰难困苦,玉汝已成。知青们风华正茂,积极探索。修渠坝,平土地,改变农村落后医疗状况;引良种,搞试验,促进延安文化教育发展。如今延安飞速发展,但这些知青们的光荣事迹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永远留了下来。
参观博物馆时,我们对一位来这里学习的学生进行访谈,她发表了自己的感受。
这位也是我们所采访的游客之一,在的其他游客中,有一位来自西安的老奶奶(不方便拍照),她说她之前也是知青,当她看到这些图片时,依旧可以感受到当时的艰苦环境。老奶奶说,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把握机遇,努力学习。
走出博物馆,又采访了一位长椅上休息的老爷爷,他也感慨家乡变化之大,现在中国人民不愁吃不愁穿,我们青少年也应发扬当时知青勇于拼搏的精神,迎难而上。
采访完许多人后,我们也受益匪浅,如今生活好起来了,我们不仅要珍惜当下,更要像这些知青们一样,逆流而上,不畏艰险,在困境与服务社会中磨练自己。
实践者 李一卓 苏好雨
制 作 李一卓